張薇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
該紀錄片共三集,分別為“人民情懷”、“大國治理”、“合作共贏”,[1]主要介紹了習近平本人的特點、能力和治國方略,以及中國近五年的發展變化,呈現了一個與以往不一樣的中國形象。
第一集“人民情懷”從幾位中國普通人的視角講述了21世紀人民共和國真正內涵。在片中,通過種“獼猴桃”的孤寡老人“石爬專”、頹廢男子靠養蜂的致富之路、出租車司機追求業余愛好、心懷足球夢想的小女孩、貧困地區經濟和教育發展等一系列故事,展現了政府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做出的努力,中國是一個關懷民生、以人為本、倡導平等的民主大國,從一定程度上使中國在國際上具有了更高的信譽度。[2]
第二集名為“大國治理”,主要介紹了中國目前面臨的挑戰和已實施的應對策略。通過發展科技創新、發明專利來增強國家實力,幫助實現中國兩個“百年計劃”。通過將新興技術投入到基層,幫助百姓解放雙手,認真貫徹“創新、協調、綠色、發展、共享”的發展理念。中國已經逐漸從為其他國家生產廉價高污染的產品走向自主研發高端產品。
習近平主席的“一帶一路”倡議給其他國家帶來了諸多好處,改變著肯尼亞和意大利等國家落后地區的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互利共贏”的理念為中國在國際上塑造了一個“和平崛起、包容開放、和諧共享”的大國形象。
視頻中展示了中國積極援助國外醫療衛生事業;積極保護柬埔寨吳哥窟等全球文化遺產;派遣維和部隊維護國際環境的安全。盡自己所能援助他國,塑造了一個“友好善良、與人為善、以鄰為伴、愛好和平”的中國形象。
紀錄片整體上采用敘事視角,三集的角度依次為微觀到中觀再到宏觀,層層遞進,以普通百姓生活中一個個接地氣又典型的故事為線索,從基本的衣食住行等講起,到追求更高的生活,再到致力于追求創新實現自身更高的價值,將不同層級中國人生活追求的變化串成一條線來介紹,層次分明、清晰易懂。[1]
該紀錄片立足于整個中國的發展,為受眾介紹中國,涉獵科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通過一段段對話、一幀幀畫面介紹中國農村與城市的發展,突出了習式新政中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在科技上于“中國智造”的華麗轉身,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習近平領導下中國真實的樣子,和中國人的自強與自立。通過多方位的介紹,增強了視頻的可觀性與傳播性。
紀錄片監制人曾往多地采訪調研,對所及之處進行深入的探究,對找到的典型人物和事例進行追蹤訪問,獲得具體的內容,拍攝成一個個精致詳實的獨家案例,得以直觀地介紹主題與事實,然后面向全球觀眾,實現了很好的國際傳播。
除去普通人物的故事和主持人的介紹,片中一直穿插著世界頂級的“中國觀察者”的專業解讀和分析,并對中國面臨的挑戰提出了建議。專家的意見一般會使受眾感到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并且有助于觀眾更好的了解中國的政策和其帶來的影響,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幫助實現視頻想要的影響力和預期效果。
由于外國普通民眾對于中國缺乏了解,所以選擇普通的群眾形象會具有更好的宣傳效果。例如第一集通過講述幾個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故事,記錄他們真實的生活和切身感受,給人以親切生動的感覺。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努力接近他們的觀看心理,將枯燥難懂的政策通過對接地氣的方式展現出來,通過一個個故事去帶動觀眾自己去理解,從一個全面、客觀完整的角度去認識中國。
中國目前處于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為了更好更快的實現中國的兩個百年計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一個更好的形象。
一方面,要加強國內建設,讓媒體有形象塑造的對象。更好的貫徹“以人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從經濟、科技、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發展,并真實的能為百姓帶來福利。另一方面,中國的媒體和個人應從該紀錄片中汲取經驗,學習其形象塑造與宣傳的手段,通過找出符合自身特點并獨具特色的報道方式。
良好的形象有助于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國際話語權,為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后盾。國家形象的塑造是一個長期性的事件,需要保持初心堅持下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