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日報社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領導的黨中央重點關注“三農”問題,將增加農民收入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工作核心,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作為發展目標,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在“三農”問題上取得歷史性進步。通過總結五年內“三農”工作經驗,對接下來的“三農”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2013年以來,我國農業部以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機制作為核心,合理引導土地流轉,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多元服務主體,促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建立健全,支持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發展。具體表現為:(1)家庭農場等規模化經營逐漸興起。我國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更加穩固,土地流轉速度較過去更快,已經初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趨勢。(2)農民合作社取得快速發展。我國農民合作社從過去的數量增長到兼顧數量與質量提升,由只側重生產聯合轉變為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實現了單一要素向多要素合作的歷史性轉變。(3)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通過貫徹落實相關意見,完善和優化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體系。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通過不斷優化結構,提升效益,充分發揮聯動機制的作用,帶動和輻射農戶的增收。(4)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良好進展。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機制,相關服務組織發展勢頭良好,基本形成了以公益性服務機構為核心,多元服務主體大力加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1]。
2014年,在經濟壓力較大背景下,我國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形勢依舊保持良好。這一年來,我國農業系統的主抓工作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實現了政策的創設與落實。從基礎著手,已經初步形成覆蓋到農業生產各方面的政策支持體系。通過實行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補助,并開展一系列補助試點,如肉牛和肉羊母畜擴群、畜禽糞污資源轉化利用及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修復等。在培育增長點上也有了新進展,如金融保險支農的試點試驗。(2)多舉措并施,促進農民增收。如促進糧食生產的穩定健康發展;確保“菜籃子”產品生產的有效供應;進一步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動物疫病防控力度;將農村改革的各項任務認真落到實處;為農業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機械設備以及人才支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為“三農”發展構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擴充農村人才隊伍。
2016年以來,我國農業系統積極落實中央國務院有關“三農”工作的各項部署,以全新理念,進行結構上的調整,重點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的改革,進一步完善農業結構,提升農業質量效益方面的競爭力。在具體工作中從以下六方面來協同促進:(1)合理調試產業結構。根據國家糧食庫存及市場緊缺情況,降低玉米生產面積,增加大豆生產面積;結合地區特色合理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增加優質化、專用型農產品。(2)優化布局結構。發揮各產區優勢,提升其優勢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削減非優勢農作物面積;通過9個現代農業示范區進行糧食生產功能區與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工作,積累重要農產品的布局經驗;促進北方農牧業的結構調整及融合發展;通過實驗示范區,積極探索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3)倡導綠色環保節能,合理調整要素投入結構。通過在各試點分別實行節水技術、化肥減量增效、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及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等,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4)經營結構有了較大轉變。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壯大;社會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有序實施;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進展順利。(5)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速度加快。農產品加工業保持良好的平穩增長;農村電子商務呈現出如火如荼的發展勢頭;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已進入正軌。(6)貿易結構得到改善和優化。我國傳統的優勢農產品出口較過去有了明顯好轉;玉米、大麥、棉花、食糖等國內供求相對寬松的農產品進口量大幅降低[2]。
農村改革試驗區作為我國農村改革的排頭軍,嚴格按照中央的科學部署,勇于探索,在挫折和困難面前,絕不言棄,為實現全面改革積累經驗、做有效示范。首先,通過健全工作機制,為改革試驗提供依據。為了確保農村改革具備制度和管理上的依據,在實驗過程中,通過不斷摸索,健全和完善試驗區工作的運行機制,并在實行過程中做有效調整。其次,加大改革探索力度,落實實驗任務。積極促進農村改革試點任務在農村試驗區的執行,深化改革試驗。最后,積極促進成果轉化,樹立改革試驗典型。
綜上所述,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時間,在“三農”問題上雖然遇到了各種艱難險阻,但在黨和國家的協同促進下,砥礪前行,積極應對機遇和挑戰,并取得了歷史性進步。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建設,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實現了農民的增產增收,為接下來的“三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充足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