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靈欣 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和行業政策的推動下,各級電視臺以文化類等節目為突破口,立足本土原創、傳播中華文化、普及科學知識,一大批滲透著中華傳統優良文化的被主體化和主題化的電視節目閃亮登場、璀璨奪目,吸引著廣大受眾的眼球,成為電視文化的新時尚和新風尚。從最開始創辦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地方衛視《中國面孔》《中華好詩詞》等核心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原創電視節目相繼登陸熒屏走入萬戶千家。從2013年中國原創電視文化類節目形式出現,到2017年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熱潮,五年的發展,獲得了一定的口碑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作為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發展,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熱潮現象反映了許多本質現象,也可引起許多深層次的思考。
自從《中國達人秀》的播出,就受到了觀眾的一致熱捧。短時間類似的電視節目更是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來自“引進自國外版權”標簽的高收視率、國外帶有成熟體系節目的直接拷貝,外加比自己創新開發的低風險,導致了中國電視節目同質化、娛樂化現象十分嚴重。因此做本土化原創開發,激活中華文明旺盛的生命力,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電視節目發展道路,成為了當今電視節目發展的新思路與新思維。
改革開放后幾十年內,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從“解決溫飽問題”到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們在滿足物質條件之后,不斷發現精神層面的匱乏現象,對文化產品的文化服務產生了需求。因此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成了當今不可忽視的文化建設宗旨。
2016年,中國的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GDP大國,各方面綜合實力的提高也讓中國成為世界大國。中華文化五千年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當之無愧為世界聞名的珍珠與瑰寶。因此,挖掘中華文化的精華和精髓,讓中華民族子女樹立文化自信,讓民族情感得到堅實的構建,是當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重中之重。
1.以弘揚中華文化的瑰寶為基本任務
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原創類文化節目旨在弘揚中華文化的珍珠與瑰寶,指向經典弘揚母語文化,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與當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初衷一致。此類節目與現代傳媒結合,引起了全社會學習中華古詩詞、歷史、語言的熱潮。這類節目在傳統詩詞文化的傳承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路上逐漸探索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與各種浮夸聒噪的電視綜藝不同,始終秉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民族瑰寶的堅守。
2.走自主創新路線
原創類文化電視節目突破當下“娛樂至死”、“洋版本”節目占據熒屏的氛圍,立志于成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優質原創文化類節目,為中華文化的延續提供新的可能,讓中華兒女在時代之下真正的開始重視文化傳承。
3.貼近時事,沖擊心靈
以杜甫為代表的古代的詩歌,內容主要展現了現實生活的酸甜苦辣、體現當時民眾的兒女情長和生活狀況,能反映時代發展和歷史變遷。當時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更能夠啟發現代人的家國情懷,亦具有仁政愛物的思想,還可以給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提供參考和借鑒。其文化意義躍然屏上。
1.面向大眾傳播
古代的極致高雅的“陽春白雪”只掌握在少數民眾手中,如今卻大不一般。文化的受眾發展經歷了小眾到每個人的變化。傳統文化的汲取除了傳統書本學習的方式之外,沒有更加大眾的教育普及方式。原創類文化電視節目借助普及率極高的媒介,以觀眾更能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模式,讓傳統文化走進大眾的視線,并引發全社會爭相學習的熱潮。
2.以比賽形式吸引觀眾注意力
汲取了真人秀及闖關類節目的經驗,文化類節目的賽制也別具創新吸人眼球。讓傳統文化的學習除去了枯燥乏味難以堅持等特點,以創新的比賽形式面向大眾征集參賽者,加強與觀眾的互動,全民參與感極高,文化領域的知名學者的風趣語言給知識的傳遞增加厚重砝碼,賽制的設置緊張又充滿樂趣,日常的實用性也較強。是收視率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之一。
3.品牌策劃上高度重視節目模式的形成,形成規模化、系列化傳播優勢
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大會”系列模式、東方衛視《詩書中華》《喝彩中華》等“中華”系列文化+綜藝節目模式、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中華好民歌》《中華好家風》等“中華好”系列模式,《朗讀者》《見字如面》等“閱讀”系列模式等等,或挖掘文字、詩詞、書信等文化符號及其背后的內涵與價值,或注重普及傳統文化藝術,都在如何通過電視語言更好地喚醒受眾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方面做出了成功探索。
在各種明星真人秀綜藝當道的今天,一個文化類節目想要在全國各大出彩創新的電視綜藝里分一杯羹看似困難,但原創類文化電視節目的興起以及愈演愈烈從根本上說明了國民對精神層面需求的渴望。正如紅遍大眾的說法“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原創類文化電視節目抓準時機,找準策略,為新時代下的中華兒女提供精神的養分,為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更多契機,這是體現了我國傳媒的擔當和勇氣,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承事業有著莫大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