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星星 包頭廣播電視臺
輿論監督全稱社會輿論監督,是我國社會主義監督體系中最特殊的一種,有著開放性、人民性、廣泛性和專業性四大特點。為人民帶來便利與權利的同時,也存在很多漏洞,如果不能及時改善處理,對社會的穩定將帶來很大影響。
做好輿論監督類報道,首先要認清輿論監督施行過程中的阻力,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履行好職責。
新聞媒體行業很復雜,尤其是容易招惹新聞官司一類,是很多記者唯恐避之的“禁地”。信息化的當代,越來越多的信息無所遁形,公眾對輿論監督的渴求度越來越高,對新聞媒體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因而,新聞官司這一問題漸漸暴露出來。越來越多的敢于報道事實,挖掘真相的記者、編輯被起訴,被報復,新聞單位一次次陷入新聞訴訟的糾紛中,使新聞媒體與媒體人“不敢”說實話,也使輿論監督工作難以施行。統計近幾年新聞官司的結果,不難看出,媒體方面敗訴居多,雖然這其中不乏有某些記者報道失誤,但是更多的報道是準確的,只是由于有效證據的不足而無法勝訴。頻繁的新聞官司,同樣擾亂新聞媒體的正常工作秩序,長此以往,新聞媒體對輿論監督諱莫如深,使輿論監督很難推行。
地方在建立市場經濟體系時,就已經形成一張利益大網,各行業、各區域、各部門的利益息息相關,為了維護個人利益、團體利益或地方利益,他們相互庇護,這就導致了地方保護主義的出現,成為地方推行輿論監督的絆腳石、攔路虎。新聞媒體和記者或屈服于淫威下,或為利益所引,欺瞞群眾,謊報事實,以保住地方的面子和利益。而正是在這種“潛規則”下,這種形式只會愈演愈烈,造成惡性循環。
地方要做好對民眾的引導,完善群眾對輿論監督類節目的理解,人們往往將輿論監督理解為媒體曝光,揭露丑聞,實則不然,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不僅要服務群眾,反映群眾的聲音,也要及時傳達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舉措,幫助群眾交接我們國家和社會的現狀,國家發展的困難,國家的規劃和發展方向,未來的藍圖等,傳達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和諧的社會風氣,為社會的和諧進步做好引導與監察,也有利于樹立社會各階層對媒體行業的認可和支持。
我們需要正確定位地方媒體節目的地位,引導觀眾認清地方媒體的職責與不足,不能把地方媒體節目與國家級、省級媒體節目相提并論。相比于國家級、省級媒體,地市級媒體所處區域小,節目發揮空間有限,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更與大媒體無法相比,這都會導致輿論監督報道受到干預;同時,地方級媒體的輿論監督工作施行困難,容易受到地方企業單位的阻撓干預,相比大媒體早已形成良性循環、打好口碑、確立地位,地方媒體很難形成品牌效應。硬件設施不過關,軟件問題無法解決,是地方媒體輿論監督發展的又一大難題。
地方媒體的運轉離不開市場,地市級媒體所得資源有限,需要發展其他產業來彌補經費不足,新聞媒體需要入世,需要與各部門單位打交道,需要做廣告,拉贊助,這導致新聞媒體在對他們進行輿論監督的時候投鼠忌器,不得不對某些企業單位或個人“手下留情”,長此以往,演變成地方輿論監督道路上的毒瘤。
做好地方媒體輿論監督,最重要的就是實事求是。新聞報道講究真實性,媒體人需要注重表現現實,通過真實事件的報導來引導輿論的走向。媒體人在采訪當事人時,要注重挖掘真實的細節,通過群眾的語言來還原真相,而不是大篇幅的解說推理,要減少媒體人的客觀評價,做到“用事實說話”,以百姓之口講述真相,才能增加群眾信服力。這考驗媒體人的專業水平和觀察力,要真正深入社會走訪,調查,才能真正了解民生,了解社會現狀,報道才能真實細致,被群眾信服[2]。
一份報道,文字、語氣的細微變化,圖片的選取,都可能影響感官效果,影響輿論走向。輿論監督類的媒體節目和新聞報道,需要做到精益求精,深刻端正輿論監督類媒體節目,要求挖掘事件背后更深層的隱喻,而不是就事論事,泛泛而談;也不能做“判官”,獨斷專橫,過于表達個人情感,影響輿論走向。我們媒體人報道事實,挖掘真相,為的是將事實呈現于群眾眼前,而不是將媒體報道作為自己的武器,隨意宣泄個人情感,我們只是新聞的中轉站,要認清自己的地位,站在旁觀者的位置上,客觀的展示事件,提高報道質量,認真分析報道內容,切忌主觀為事件定性。
輿論監督報道需要找準方向,堅持道路,因為輿論監督報道往往與國家政府政策掛鉤,容不得半分疏忽,一旦報道方向有了偏差,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很可能波及自身,為輿論引導工作帶來困難,一旦輿論方面出現重大偏差,對社會的發展將造成嚴重打擊,這也要求媒體工作者認準自己的地位,杜絕捕風捉影,主觀臆斷的情況發生[1]。輿論監督報道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在做輿論監督報道時,要避免雷區,做好社會調查研究,甚至要研究好法律政策,才能找好報道方向,使報道更貼近民眾,為群眾所認可。
做好地級市媒體輿論監督,需要把控好各方面的調和,要迎合國家政府政策,穩定社會地位,提高社會公信力,也要積極調整內部資源,做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將新聞媒體事業做得強,做得久,才能發揮出更強大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