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 安陽廣播電視臺
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我國電視新聞事業要想持續生存下去,就應該走與新媒體融合的發展道路,將新媒體所有的時效性強、互動性強、個性化定制等優勢吸納進來;同時,新媒體能夠借助傳統媒體在長時期內形成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平臺,兩兩結合,更好地發揮出新、舊媒體自身的優勢,取之長處,避之短板。那么,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將電視與新媒體進行有效融合、實現二者優勢互補,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借助新媒體技術,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互動性更強,且能根據受眾的喜好進行個性化信息定制。依托新媒體技術,受眾可以在多樣化的平臺傳播信息,獲取新聞。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使“人人都成記者”,面對各種新鮮事情,他們可以隨時通過手機設備傳至網絡以引起受眾的關注。
傳統媒體中的信息傳遞更多的是單向式的,受眾只能在電視新聞播送信息范圍內進行有選擇性的接收或者全部接收,在固定的時間內,且新聞播放的順序不可隨意更改,更沒有快捷的反饋渠道。通過新媒體,受眾可以在接收新聞信息的過程中,通過留言、評論、發送彈幕等多種形式參與到新聞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新聞制作者和編輯人員也可以及時根據受眾反饋的信息與態度對新聞傳播的效果與傳播的整體情況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綜述,新媒體較之傳統媒體,有諸多方面優勢,但不可否認,長時期以來,傳統媒體以其專業性和實時報道性在受眾心里形成了極大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為了保障傳播的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從新聞的選題、采編、編輯以及審查等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把關程序。在新媒體時代,人人自成記者,雖然傳播的速度大大提升,但由于網民自身的素質良莠不齊,很多人并沒有經過專業技能培訓,很可能在傳播新聞事件的同時,也導致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一便利平臺謀取利益等,這就可能會可能損害新聞的真實性,導致虛假新聞或“有償性新聞”泛濫的惡性后果。此外,新媒體平臺上所發布的新聞大多也是轉自傳統媒體,缺乏自身的系統性新聞生產機制。
媒體環境下,將電視新聞與新媒體技術融合,首先要考慮的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的特點與優勢,揚之長處,避之短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考慮:
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有效融合,其目標就是建立一種集電視優勢、新媒體優勢于一體的新聞傳播平臺,一種資源有效整合平臺,使電視新聞的優質內容可以依托新媒體的傳播技術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對于受眾反饋的信息,我們應該給予高度重視,考慮改傳統單一型傳播模式到雙向的甚至是多渠道的傳播模式,更好地考慮受眾的需求,傾聽受眾的心聲,提高與受眾交流的頻率,以求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時代,傳遞新聞信息仍是新聞媒體首要履行的職責。依托傳統媒體的內容,新媒體的平臺,結合新媒體信息終端傳播的特點,對新聞內容進行編排優化,個性化定制內容,從而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多層次需求。在將電視新聞和新媒體進行融合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新聞內容傳播的社交性能,通過新聞網站的建設和手機APP等終端的設立,為新聞內容賦予更多的即時分享的功能,這樣便可提升新聞的傳播力度,有效地實現新聞內容的多次傳播,培養受眾的信賴感和依賴程度,提升媒體在受眾心目中的整體形象,樹立自己的品牌。
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融合,旨在提高媒體的整體競爭力。競爭,說到底在于人才的競爭。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媒體應不斷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在對新聞人進行選擇的過程中,要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熟練掌握程度,重視他們的創新能力、協調能力、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的考量;在人才管理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重視對工作人員的技能培訓和新思想的宣傳,根據時代的發展與要求更新工作人員的知識儲備。此外,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充分考慮受眾反饋信息,將受眾進行細分,更好地為受眾服務,爭取更多的注意力經濟。
新媒體的發展是科學技術和網絡技術不斷進步的結果,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要想要走出困境,首先要有直面困境的勇氣,充分認識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各自的優缺點,將兩者進行有效結合,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把握住新時代電視新聞發展的機遇,為電視新聞的發展注入新鮮與活力,為電視新聞的持續發展奠定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