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博 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媒體時代下大環境的轉變,打破了傳統媒介的生存模式,對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的定義更加寬泛和形象,新聞節目也由傳統的固定老牌節目轉向多種類型,除電視廣播之外,還逐漸出現了各類新聞網站、新聞APP等等,這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在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新聞播音工作的創新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關鍵。
(一)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改革新時期取得迅猛發展的同時,信息時代傳媒業的變化也是日新月異,近年來,除了報紙、廣播、電視等三大主流媒體外,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傳統的新聞媒體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多元化生態下,各種新聞媒體形式多種多樣,新聞播音創新,是為了在新時代下更好的生存的同時,不斷增加對觀眾的吸引力,打造更好的播報體驗。
(二)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紐帶。中國的電視廣播事業的產生,是為了順應社會政治經濟的需要,是黨和人民的喉舌。電視媒體的作用是為傳遞社會主流文化,緊跟時代步伐、描繪潮流新篇章,觀眾通過電視新聞,可以及時了解到身邊發生的大事小事,同時也能關注到國家時政消息,分析當前形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也多利用電視媒體的傳播去深入到大眾身邊,新聞播音在其中所起到的運用,就是以這樣一種紐帶的方式將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正是由于國家和人民所賦予它的這種獨特使命,新聞播音才更應該始終跟緊時代步伐,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和人民意識的提高,去不斷提升自身的播報水平,從而更好地為社會和人民服務。
(一)缺乏危機意識
隨著社會主義進程的不斷推進,信息化時代來臨,全媒體的數字化風潮也在不斷洶涌澎湃,電腦、手機等互聯網媒介的迅速傳播,使得大眾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變為擁有更多主動權的選擇者,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不再只是依賴報紙、廣播、電視,而是能通過網絡去隨時隨地的篩選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信息,這些變化對于傳統的新聞媒體來說,意味著新聞播音已經不再是占據絕對主導權的信息媒介,但由于長久以來,因其在主流媒體中所占有的獨特地位和國家發展需要等政治方面的庇佑,新聞播音的變化能力相對較差,作為傳統電視媒體的核心部分,新聞播音有著它自身的獨特性和專業性,卻也很少能夠積極的應對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和變化,缺乏危機意識,創新能力不足。
(二)內容形式單一
在傳統的新聞制作過程中,播音主持和新聞采編界限分明,播音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相對獨立和單一,播音員在播報過程中,所關注的是對新聞播報的流暢度及信息傳達的完整度,是將新聞的微觀層面的思考傳遞給大眾,而沒有進行真正深層次的解剖,由于播音、采編、設計之間界限分明,播音員所直觀感受到的,是每一份設計好的新聞稿,他們在整個播報的流程中所擔任的角色,類似“傳聲筒”將各色各樣的新聞傳遞給受眾,但多方流程分工,也就等于是將整個的新聞內核切開來,經過層層剝開,削弱了其自身的創造力和吸引力,使得新聞播音缺乏生機與活力,進而導致觀眾的流失,影響節目收視率。
(三)播出時間固化,時效性差
互聯網時代下,網絡媒體以其傳播廣、速度快的優勢迅速在各種新聞媒介中獲得一席之地,受眾通過互聯網,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各種時政新聞,而反觀新聞播音,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往往要在新聞事件發生一段時間后才進行采集、整理、制作、報道。這樣在時效性上,傳統的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比起來,就已經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而時效性所體現的,是一個新聞的靈魂,也是新聞的主要特點,在過去傳統的新聞媒體中,由于缺乏競爭,電視播音始終占領著重要地位,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新聞播音雖然仍代表著主流媒體,卻已不再擁有絕對的優勢,觀眾如果早一步在互聯網上了解到各種新聞資訊,新聞播音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吸引力,這就為廣播電視新聞的關注度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一)采編播一體化改革
對于新聞播音工作者來說,傳統的新聞播音主要是以播報為主,播報的核心是如何完整地將信息傳遞給大眾,但隨著大眾獲取信息的多面性和自主性,現今的新聞播音已經不能簡單依靠傳遞信息,而是如何能在播報的過程中體現更專業的技術水平,讓觀眾對整個新聞所要表達的內涵有個整體感知,這就要求播音員首先要具備良好的觀察和組織能力,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和人們要求的不斷提高,新聞播音員也要不斷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積極參與到節目策劃的每一個環節中去,能夠與記者一起進行編輯,與編導共同制作選題和報道計劃,最后把整個流程,結合在一起進行播報,這樣的新聞播音才能真正的表達其中蘊含的主旨。
(二)全方位多面發展
新聞播音多年來,始終以其莊重、樸實、清新、明快的風格,在電視節目中占領著重要地位,但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媒體的單一性的弊端也逐漸展露出來,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新聞播音改革,是要能夠順應整個大的社會潮流,在進行電視播報的同時,學會巧妙借用互聯網的各種資源,如開設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多種自媒體輔助的方式去進行宣傳,這樣公眾除了在電視上觀看新聞之外,還能通過互聯網媒體去了解更多資訊,由于電視播報受時間限制的影響,所能播報的信息有限,這樣便可以利用自媒體的優勢,在播報完以后去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說,觀眾也能從中得到新的認識。
同時,互聯網的另一大優勢在于其廣泛的傳播速度,可以在短時間內經過轉發、評論的方式被更多人關注,形成網絡輿論。但網絡新聞也有很大部分的不足在于這些信息往往真假難辨,在新聞四要素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真實,一個新聞首先要確保其真實性,之后的報道才會有價值,而傳統的電視媒體所代表的,就是權威性,當傳統的新聞播音能夠合理的利用網絡資源時,相比那些不知名的小眾報道,他們的優勢,是長久以來觀眾對其的信服度,從而很容易占據輿論主導權,對此,電視新聞媒體可以專門開設網絡節目,針對不同的用戶需求,讓主持人去發揮自身的能動性,打破傳統電視、廣播新聞的限制,以個性化的播音方式去深受觀眾的喜愛,就好比被網友親切稱呼為“央視段子手”的朱廣權,在講解的過程中采用認真而又幽默的語言去播報天氣,極具個性化又正經的方式,打破了傳統新聞播音員給人的刻板、嚴肅的印象,從而贏得了觀眾的好評和瘋傳。
(三)促進傳受互動
過去新聞播報的方式,是以“念新聞”為主。把準備好的新聞稿念出來,再傳達給觀眾,是新聞播音員的主要任務,但新媒體時代下,播音員就不能僅僅是采用念的方式,而是要貼近觀眾,轉變為一種“聊新聞”的狀態,和觀眾進行互動,由主持人發起一個新聞話題,觀眾進行討論,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在討論的過程中主持人合理把握互動節奏,無形中去引導觀眾思考,再由觀眾把整個新聞的價值導向表達出來,在近一步拉近新聞媒體和受眾之間距離的同時,這種讓受眾參與到其中的方式,是打破傳與受之間的界限,和觀眾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激發受眾的互動積極性,觀眾在這樣的討論中,自身價值得到充分體現,也能進一步提高媒介素養。
多元化的互動傳播環境所帶來的,是各媒體之間的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下,只有積極應對時代發展下的各種新思潮,在競爭中不斷突破自我,才是唯一能取勝的關鍵,新聞播音工作者也應該清醒意識到,大環境下,發展理念的落后,就是發展差距的不斷擴大,發展速度緩慢一步,就要付出更多倍的代價去追趕去超越。這是社會進步所賦予的傳統新聞播音工作的危機感,但同時也是開拓創新意識的良好激勵,新時代所賦予的激烈競爭背后,隱藏的是更多的發展機遇,只有善于抓住并提升自我,才是整個新媒體時代中最終取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