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一 中國傳媒大學
白巖松在《從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看主持人現場報道能力提升之道》講座中提出,現場報道的基本功包含三個內容,一是迅速擇取新聞事實的能力,二是高超的語言能力,三是強大的心理能力。其中把心理能力作為現場報道的基礎是有道理的,現場報道時主持人所面對的環境極其復雜,可能出現各種突發狀況,必然會受到現場環境的干擾,沒有良好的心理能力作為支撐,難以形成優秀的現場報道,不僅在語言的信息共享層面就會大打折扣,更難以達到認知共識和愉悅共鳴的要求。
祁芃在《播音心理學》中提出播音員主持人心理狀態的復雜效應,總結出四種錯誤的心理狀態,緊張怯陣的狀態、懈怠狀態、過度興奮造成的“應激反應衰竭”、追求贊許的心理狀態。①這四種狀態都會影響現場報道的語言表達,而正確的心理狀態應該建立在明確創作主體的基礎上。首先應該明確創作主體的定位,新聞屬性是播音主持的基礎屬性,現場報道的主持人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擔負起新聞人的責任,起到引領社會的作用,這就要求現場報道主持人有堅定的主體意識。張頌老師指出:“播音員、主持人的話語權力,是激發創作主題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原動力,是創作主題駕馭有聲語言(包括副語言)進程的核心要素,是發揮有聲語言社會功能的前提條件。”②主持人進行現場報道時肩負著向觀眾傳遞事實、解釋事實、引發思考的任務,其話語權力是黨、政府、媒體和觀眾共同賦予的,深刻認識到自身具有的話語權力,并通過充分的準備呈現出話語權力的價值是現場報道主持人必須做到的,濫用話語權力或話語權力缺失,都會對報道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主持人的話語權力是我們進行現場報道的內心依據,但是如何完善外部呈現,克服報道現場復雜環境帶來的心理影響,需要關注現場報道時的播音狀態。張頌老師在談到“狀態自如”時首先指出“不要放松自己的主體意識”,對于現場主持人來說只有明確自己作為現場報道主體,強化“我在現場”的意識,才能不假裝、不背稿,做到狀態自如的表達。首先現場報道中現場是第一位的,背景要讓位于現場,現場報道主持人的創作要以現場作為指導,而這個現場是當天當時的現場,就要求主持人要隨機應變,迅速抓住現場的新聞點,重在突出新聞的“新”;第二點是現場報道離不開主持人自己的感受,但是感受不是憑空產生的,具體的感受要以具體細節為依據,這里的細節就是新聞事實,是現場狀況,是新聞發生的過程,有了細節和過程的支撐,感受才有所依憑才能達到與觀眾的共情。回到創作基礎的角度來看,明確現場報道的主體性,保持正確的創作狀態,是做好現場報道的基礎。
新媒體時代,現場直播的報道方式被大量使用,現場直播突出了新聞的時效性,滿足了觀眾在場的愿望,最大程度呈現了客觀的新聞現場,如何從雜亂的現場中發現最有價值的新聞點并將其放大,現場報道主持人要有迅速擇取新聞事實的能力,在語言功力上要能用最準確精煉的話,在最短時間內描述現場。新媒體直播往往時常較長,但并不意味著主持人可以在語言上兜圈子,事實上新媒體的用戶更要求在短時間內迅速獲取新聞事實,長時間的直播流程應該是迅速說明新聞事實,隨著新聞進程的不斷推進,發現新的關注點并不斷補充。由于直播現場瞬息萬變,主持人時刻處于即興創作狀態中,白巖松提出要使用關鍵詞來架構內容,不要使用準確的語言作為腹稿,因為準確的語言在具有較強干擾的環境中是非常危險的,一旦忘記一個詞就會使話語鏈斷裂。張頌老師在備稿六步中也提出,無稿播音,即興口語是現有“大意”,把“大意”概括出來,而概括的方法,一般是用“詞”或“詞組”作為點睛之筆形成“話語鏈”③,通過關鍵詞的串聯形成了內容的層次。
在現場直播中,現場評論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白巖松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現場評論為例,提出了現場評論的幾點方法。首先白巖松認為,現場評論不要追求大而全,要充分發揮主體性,可以選擇任何一個角度表達,最終的目的是說服觀眾。評論的方法就在于“攻其一點不計其余”,從具體感受出發建構自己的話語邏輯,感性是理性的出發點,白巖松同時提出“越感性才越理性”,這和張頌老師在創作基礎中談到的“具體感受是有聲語言表達的關口,又是整體感受的基礎”觀點相契合。現代傳播是一個創意產業,新聞的原材料在互聯網時代已經被共享,而新聞評論就是要在自身個性化感受的前提下,對新聞內容進行重新解構,長篇大論的議論沒有辦法體現獨特的感受,運用細節化的語言和精妙的敘述才能賦予新聞評論個性化的活力。
大眾傳播時代,我們傾向于“魔彈論”的傳播理論,為受眾“注射”觀點。三段論式的,結構嚴謹的議論是評論中經常出現的語態,但隨著媒介的發展,傳者和受者之間的鴻溝逐漸消失,新聞評論語言需要一種更貼近受眾的表達方式。張頌老師在《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中提出“‘弱勢受眾’確是客觀的現實,承認這一點,傳者就應承擔更多的傳播責任和社會責任,加強‘為受眾服務’的意識……滿足受眾真實、合理的要求……忽視或否定這一點,會出現虛假的‘為大眾’,表面上提升了接收主體的地位,實質上反而進一步降低了對受眾的責任。”這也告訴我們,只有以主體性為依托,以傳播到達為目的,才能真正理解受眾的需求,我們所進行的傳播才能成為一種“生存交往”,是以理解受眾與受眾對話為目的的平等的交往,它是去中心的,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中具有重要意義,在“生存交往”的觀念之下,媒介和媒體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營造出共有的和諧的信息空間,文化空間和精神空間④。
我們在實踐中也深刻感受到明確話語權力,從具體感受出發的重要性。基于新媒體的直播把現場的突發狀況、與事件無關的信息、甚至主持人的忘詞和失誤都作為內容融入節目之中。看起來可以提前準備的內容變少了,事實上需要提前準備的內容變得更多了,對主持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次直播前需要提前到現場安排直播進行的路線和流程,并對此進行彩排,但這依然是傳統媒體進行直播的方式,新媒體直播的現場往往更加復雜,這就要求主持人深入了解背景資料,在直播前盡量多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直播內容。
白巖松在一次學術論壇中提出“記者型主持人”要擁有5種重要的因素,其中前兩位,一是對現場的敏感,二是善于采訪,這兩者在新媒體直播中尤為重要,在對胡社光工作室的直播中,我們提前到現場觀察不同服裝的設計特點并以此設計問題,第二天大量嘉賓到來之后服飾穿著又各有亮點,成為了現場新的話題,敏感的主持人能迅速發現不同的關注點,并將這些新聞點同背景和嘉賓聯系起來,這種能力來自于大量的積累和清晰的思路,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對現場的關注,對細節的關注,和以關鍵詞為架構的表達。張頌老師也指出,播音創作要“邊理解,邊感受”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在感受中加深理解,反復多次才能臻于完善,對于思考和感受都不能偏廢,不斷錘煉語言功力才能勝任新媒體時代更富挑戰性的播音主持工作。
注釋:
① 祁芃.播音主持心理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10.
② 張頌.播音創作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4:12.
③ 張頌.播音創作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4:38.
④ 張頌 等.語言和諧藝術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