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 韶關市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
9月16日17時前后,臺風“山竹”在廣東臺山沿海登陸,當天,幾乎整個粵港澳受到了狂風暴雨的肆虐。在臺風“山竹”到來之際,韶關廣播電視臺及時啟動應急機制,從9月15日開始,開啟了48小時滾動直播節目——《防御臺風“山竹”進行時》。這次的融媒體直播以不間斷的文字、視頻直播為依托,配合兩場演播室直播節目,對臺風“山竹”這一災害性事件進行了及時的追蹤報道。兩場演播室的融媒體直播給主持人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和發揮空間。作為兩場演播室直播節目的主持人,在整個過程中,本人深切感受到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節目受眾對于演播室直播主持人有了新的、更高的能力要求。
本次融媒體直播運用了多方信息資源,可以說,海量的信息在整個直播過程中如開閘放水般傾瀉。另外,臺風路徑圖也首次搬進演播室,立體化呈現臺風實時風速、強度、距離等信息,使演播室信息內容更加豐富。融媒體直播演播室主持人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以及頻繁的切換,同時要兼顧播報、連線、新媒體互動等,可以說,面臨著一次巨大的挑戰。主持人接到這次直播任務時,距離直播只有幾個小時,加上臺風的不可預定性,無法準備完整的主持臺本,導演也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流程,主持人能依靠的僅是接收導播指令的耳機和接收資訊的平板電腦。面對大量的信息,需要主持人靈活自如的自主銜接。在直播前,主持人收集了有關臺風和應對臺風的信息,并進行梳理,提煉關鍵信息點,以備直播時使用。考慮到是網絡直播,為了照顧手機用戶觀看的習慣和特點,主持人在直播過程中將材料盡可能碎片化,讓每個信息點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說清楚,從而確保能隨時切入現場連線,不被頻繁打斷。
對一場融媒體直播來說,當信號切入后,演播室主持人成為穿針引線的關鍵人物,任何直播幕后團隊的工作都會由主持人來最終呈現,任何銜接、調度、控場出現問題,都會影響直播效果,甚至造成直播事故。這場融媒體直播過程中,主持人全程通過耳機接收導播指令,多路信號的接入較以往的直播復雜很多,而在當天的直播中,也出現了不少突發狀況,考驗著主持人的反應能力。當導播說出“接下來連線 前方的記者……信號切不進來,再聊一會”時,主持人此時只能刻意適當放慢語速,用一些簡短臺風信息或者事前準備的材料來填充時間,同時,隨時準備進入連線狀態,避免主持語言的混亂無序。當導播指令展示臺風路徑圖時,演播室室內平板電腦沒有如預期般展示效果時,主持人只能用其他的臺風信息進行填充,并且嘗試主導掌控節目節奏,轉入其他的安全內容確保直播效果。當天的兩場演播室直播中有一場為雙主持形式,兩位主持在直播中,只要察覺對方的設備或內容出現狀況就立即進行補救,讓整個直播過程保持流暢。
現場直播是最能體現電視新聞媒體優勢與魅力的報道形式。《防御臺風“山竹”進行時》融媒體直播節目開始后,我臺多路記者第一時間從各區、各部門為觀眾帶來最新、最快的現場報道,讓觀眾第一時間感知臺風動向,提醒廣大市民做好應對臺風的防范工作。在與前方記者連線時候,演播室主持人必須仔細聆聽記者現場描述,快速思考,迅速做出反應,并根據前方記者說到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追問,挖掘觀眾、網友想了解的情況信息,保持有互動、有交流、有思考的狀態。在一問一答中,既給了前方記者更多的發揮空間,也讓連線變得更加鮮活。在直播平臺上,大量的網友進行了網絡留言,提供了不同的各地臺風情況內容,直播主持人必須對此作出回應。對于網友資源,主持人進行了整合、梳理,將最具時效性、最有價值的消息依次篩選出來、及時播發,將受眾接入新媒體,形成融合互動,讓網友感受到被關注,從而更好地激發互動性。
《防御臺風“山竹”進行時》融媒體直播從調度準備到投入實戰,只有很短的時間,強臺風期間尤其是臺風登陸的瞬間,正是新聞現場直播的時間,此間的動態化、不確定性使得觀眾更有懸念和期待,而正是這種準備的“不充分性”,又讓這場直播變得更有魅力。臺風“山竹”已經離去,韶關廣播電視臺《抗擊臺風“山竹”進行時》融媒體直播獲得了廣泛的關注。根據直播后統計數據顯示,直播累計訪問量達17.2萬人次,收到投稿留言144條。可以說,這次直播是韶關廣播電視臺融媒體發展的一次探索,也是直播主持人的一次寶貴體驗,通過這次實踐,我們已經探索出的一些符合融媒體發展規律的直播主持經驗,但在融媒體直播常態化建設、直播主持人能力構建上仍需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