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洋 大慶人民廣播電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老百姓開始重視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人們對于文化節目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那么,如何迎合老百姓的心理,策劃出一臺臺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就是我們電視編導必須要攻克的一個任務。我們應該摒棄過去傳統的曲高和寡的藝術風格,應該大膽創新,貼合老百姓的心理,創作出一臺臺“與民同樂”的文藝節目,真正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藝術大氛圍。
說到現如今的文藝節目,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策馬奔騰”,一幅幅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有的地方臺是借助于燈光、音響等舞臺效果來吸引觀眾的眼球,有的是借助“明星效應”聘請一些名家大腕來吸引粉絲團,還有的是借助于夸張、搞笑的節目內容,正所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雖然文藝節目越來越好看,但是,在節目的策劃上依然存在著這樣或者是那樣的不足。
通過目前地方臺的一些節目,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藝術形式單一、老套。電視編導策劃人員并沒有一個整體的構思,將藝術資源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展示,而是單一的進行娛樂表演或者是藝術展示。這樣傳統的說、唱形式,很難調動觀眾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就會造成一種視覺疲勞,對這類文藝節目失去觀賞興趣。一臺高質量的文藝節目,一定是要集藝術性、娛樂性和參與性于一身的,只有兼具這些特點,才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保證節目的收視率長虹。所以,我們電視編導策劃人員一定要開拓創新思維,拓寬新視野,開展節目形式的多樣性,使節目的形式更加的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眾所周知,文藝節目的宗旨是“服務于大眾”那么,我們在策劃節目的時候就可以增設群眾參與的環節。通過與群眾的互動,增添文藝節目的感染力。而且文藝節目是為老百姓服務的,那么,讓百姓作為節目的參與者就更會使節目變得貼近生活化,成為一檔膾炙人口、喜聞樂見的民生類節目。而且,隨著群眾參與度的不斷提升,我們也可以實時獲得觀眾的反饋,及時調整日后工作的發展方向和節目的編排與設置。
我們電視節目編導應該在策劃的時候考慮到本地的實際特色,創造屬于地域特點的“地方盛宴”。而不是千篇一律,跟風式的策劃一些綜合性的文藝節目。我們應該利用本地優秀的文化曲藝資源,創造我們地方“品牌”,弘揚我們地方文化特色,宣揚我們的文化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不走以前的彎路和老路。打造屬于自己的文藝發展之路。
我們電視編導策劃人員在策劃之初,就要將地方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趨勢相融合。既要立足于地方區域特點,大力挖掘地方文化中的藝術結晶,弘揚地方曲藝資源;又要與時代接軌,順應時代的發展脈搏,結合當地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將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創新節目形式與內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節目盛宴”。我們不能夠“一刀切”,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段,打造不一樣的電視節目內容,要找準節目定位,準確出擊,切實有效的提高文藝節目的質量,以便于滿足不同階層觀眾的需要。
在進行電視節目策劃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偏離老百姓大眾,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而是要多深入生活,與群眾一起,通過老百姓的視角,拍老百姓自己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節目的素材來源于群眾或者是原型來源于老百姓。我們要勇于發現“生活中的美”,以老百姓的現實生活為節目素材,編導策劃屬于我們老百姓自己的小故事。我們要堅持“服務于大眾”的宗旨,加強與群眾的互動,通過老百姓的實時反饋,借來促進文藝節目的進步與提升。
首先,在節目的編排上,我們要拓寬節目的形式,要堅持藝術性與娛樂性的有機結合。既要呈現出節目的藝術性,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文藝節目的趣味性與娛樂性,吸引觀眾的眼球。只有“雙管齊下”,才不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保持節目的新鮮度。
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拓展觀眾的參與渠道。可以通過搖一搖、電話連線、網絡平臺、現場報名和特邀嘉賓的形式來提高節目的參與程度,將文藝節目的藝術性、娛樂性和參與性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綜上所述,一臺高質量的文藝節目不是一蹴而就,幾個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電視臺編導、策劃、導演、觀眾的通力配合才能夠完成。所以,我們電視編導策劃人員必須要響應時代的號召,并且立足于地方的實際特色,弘揚地方文化,創新形式與內容,開展多種多樣的文藝節目,促進節目質量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