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 中國傳媒大學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我國人口中出現了一大批有較高知識和文化層次并積累了一定個人和家庭財富的中等收入群體(媒體和民間話語體系中一般稱之為“中產階級”,為保持統一性,以下統稱中產階級),他們大多聚集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已經成為文化創造和消費的主力人群。然而,隨著社會環境急劇變化、產業升級不斷加速,以及持續多年的高房價、醫療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等現實問題,在中產階級人群中產生了嚴重的焦慮情緒,并伴隨出現了“中產階級因工作壓力自殺”、“中產階級家庭因醫療返貧”等各種極端事件,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另一方面,以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自媒體正在逐步取代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獲取資訊和知識的主要渠道。每隔一段時間,新媒體、自媒體上就會出現關于中產階級生存處境、財富狀況,以及該群體面臨的教育、醫療等困惑的熱點話題,使得其主要受眾中產階級焦慮不已。在新媒體、自媒體語境下,中產階級如何正確面對并有效擺脫媒介傳導的焦慮情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迫切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中產階級源自英語詞匯“The Middle Class”。維基百科對于“The Middle Class”的定義是:中產階級是處于社會等級的中間層次,在韋氏詞典社會經濟學詞條里,中產階級是指在當代社會中處于勞動階級和上層階級之間的人群。在不同的文化中,中產階級的衡量標準不同。最狹義的定義就是將其限定在國家收入階梯的五分之一范圍內。廣義的定義是除了20%最富有人群和20%最貧窮人群之外的所有人。①
在我國,“中產階級”的提法更多是出現在媒體上,這一名詞的官方正式說法應當是“中等收入群體”。今年1月7日,中國社科院社會政法學部、中國社科院國家治理研究智庫舉辦新時代國家治理高端論壇,并發布《中等收入群體的分布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戰略選擇》報告。
該報告將家庭人均收入中位數的75%及以下視為低收入群體,將家庭人均收入中位數的76%~120%、120%~200%、201%~350%分別視為中低收入群體、中間收入群體、中高收入群體,則中國目前低收入群體占比重為35%,中低收入群體占22.7%,中間收入群體占19.6%,中高收入群體占14%,高收入群體占8.7%。根據上述報告,按總人口計算,中國大約有4.5億多人口屬于中等收入家庭。②此外,網上還經常流傳所謂的“中產階級十大標準”的熱門文章,都有很高的點擊量。這些標準雖然難以達到,且與官方標準相去甚遠卻深入人心,代表了普通網民的心理期許,成為焦慮情緒產生的一個誘因。
關于如何界定中產階級,從國外到國內、從官方到民間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基本上都在圍繞收入這個指標展開。同時,隨著這一標準不斷變換,部分媒體推潑助瀾,不斷刻意拔高所謂“中產階級標準”,焦慮情緒的種子由此萌發。而媒體隨意刻畫中產階級生活狀態并為之制定所謂標準的背后,則隱藏著對受眾的刺激和撩撥,以及若隱若現的商業利益。
(一)新媒體、自媒體傳播機制分析。
關于新媒體,美國《連線》雜志的定義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自媒體(We Media)則依托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伴隨產生,具有個人化、個性化、平民化的特點。新媒體和自媒體都帶有鮮明的網絡時代特征,區別在于新媒體并不為自媒體所獨享,因為傳統媒體也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信息傳播。
2009年前后興起的微博,以及2012年前后崛起的微信公眾平臺,還有最近幾年百度推出的百家號、今日頭條推出的頭條號,都為自媒體人成為廣受歡迎的信息內容創造者和傳播者提供了絕佳的土壤。短短幾年時間,就涌現出一批極具個性和爭議的自媒體大號,尤其以微信公眾平臺獨領風騷,如主打“心靈毒雞湯”的“咪蒙”,解讀武俠小說的“六神磊磊讀金庸”,分析國際關系的“占豪”等均擁有數百萬的訂閱者,相當于每人擁有一份上百萬人讀者的報刊。
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部分甚至完全脫離了傳統媒體的“把關”范疇。雖然有些自媒體賬號背后有公司或團隊,也存在審稿、發布等“把關”流程,但其主要圍繞如何生產“爆款文章”為核心,標題和內容越聳人聽聞,點擊量就越高,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抄襲和“洗稿”現象高發,新聞編輯原則在此難以發揮作用。即使是對于專業程度較高的作家和媒體人員,由于缺乏傳統媒體審核、校對、發布的標準流程,把關更無從提起。
(二)“中產階級焦慮”的文本分析。近年來,自媒體平臺推送的關于中產階級焦慮的文章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夸大事實、聳人聽聞或者以偏概全,以想象代替現實,輔以貌似合理的邏輯營造恐慌情緒。如認證為“房產專家”的微博賬號“北京大土豆”(65萬粉絲)2018年3月22日發表博文,認為“在北京年收入100w就是一個剛剛脫貧的水平”,迅速引起網民關注和熱議,雖然網民基本都認為其夸大其詞、危言聳聽,但是迎合并加重了網民的焦慮情緒。事實上,這一觀點僅僅是主觀臆測,傳遞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缺乏實證基礎。
二是重點圍繞教育、醫療、房產、年齡等現實問題,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敘事帶入個人情緒,使面臨同樣問題的中產階級感同身受。其中,教育、醫療、房產和年齡是中產階級焦慮產生的四大根源性問題。以教育問題為例,近兩年網上出現的《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w的學區房》、《成都小區里的階級斗爭》、《牛蛙之殤》等“爆款文章”,就引發了中產階級對于子女教育的經濟焦慮和攀比焦慮。
三是關于“中產階級焦慮”的信息呈周期性爆發,背后或有自媒體傳播者有意進行議程設置,并形成了固定的邏輯話語體系。有觀察者形象地指出,中產階級每三個月焦慮一次。研究新媒體的公眾號“新榜”曾經撰文稱:“朋友圈的中年人每焦慮一次,就成就一批自媒體人的10W+”。
一是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主要通過互聯網進行消遣和娛樂、人際交流、尋找自我認同以及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對于這一群體而言,他們對于網絡信息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依賴與需求。另一方面,自媒體傾向于選擇呈現和自己觀點一致的網民評論,刪除攻擊自己的言論。當新的受眾發現作者的觀點和評論觀點基本一致時,就會誤以為大家都是這么想的,為了避免成為人群中的少數,出于從眾的心理形成“沉默的螺旋”。
二是自媒體本身缺乏“把關人”機制,從業人員良莠不齊,在“注意力經濟”模式下商業利益至上,夸大事實、以偏概全,很難做到客觀公正。部分自媒體出于制造爆款、博眼球的目的,往往對能夠引發中產階級焦慮的信息內容帶有選擇性偏好,主動進行議程設置。于是,流行于19世紀30年代的魔彈論效應,又以變異的新面孔重新出現在我們的傳播活動過程中。③
三是在媒介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代,關于社會公民的媒介素養教育卻相對滯后,對于網絡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素養研究也略顯薄弱,許多中產階級尤其是純粹的專業技術人員從未涉及媒介素養甚至傳播學的概念,對紛繁蕪雜的信息缺乏足夠的分析和鑒別能力。實踐證明,即使是理性的受眾也會在一定的傳播環境下喪失一些理性,比如群體傳播,即使是理性受眾,其原有的觀點和喜好會在參與群體傳播過程中被重新“建構”。④
媒介素養是聽說讀寫等傳統素養的延伸,是指人們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種媒介信息服務于個人的工作與生活所需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包括人們面對傳媒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還有評估、創造和制作能力及思辨性回應能力。⑤媒介素養的作用是它能賦予你完善的知識結構,提供你解讀媒介信息的正確視角,培養你不被媒介信息所牽制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信念和行為的能力,使受眾成為積極的信息使用者。⑥那么,如何從媒介素養角度緩解中產階級焦慮情緒?本文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應當重視對中產階級人群的媒介素養教育。從當前學術界對媒介素養研究來看,對象主要是大中小學生等青少年群體。而對于處于25至50歲的人群,尤其是35到50歲的中年中產階級而言,往往會因為這部分人群屬于社會中堅力量,知識水平較高、擁有相當財富和話語權,反而容易成為媒介素養研究和教育所忽略的對象,出現“燈下黑”?!爸挟a階級焦慮”現象的產生恰恰說明,這一類人群除了要正確面對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壓力之外,還需要掌握選擇、理解、辨別、分析網絡新媒體時代下亂象叢生的海量媒介信息的能力,擺脫“信息迷霧”的困境。要想做到這一點,往往需要教育衛生、新聞宣傳等多部門以及全社會力量的參與。作為中產階級群體自身,也應當增強理性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意識,打破“從眾效應”和“沉默的螺旋”。
二是提高新媒體從業人員媒介素養水平。一方面,互聯網監管部門應當重視對網上包括“中產階級焦慮”在內的各類社會問題的輿論監測,分析考量其中是否存在少數自媒體故意夸大事實和問題,刻意傳導社會負能量的行為及其表現,從政策法律層面和意識形態角度予以規范引導,并借助專業力量加強對自媒體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教育培訓。
另一方面,自媒體從業人員和提供技術支持的互聯網企業也應當加強行業自律,主動學習《網絡安全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傳統主流媒體學習借鑒“把關人”的經驗做法,加強內部把關和自我把關,積極做到客觀公正,不刻意制造傳播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如此才能避免“飲鴆止渴”,獲得長遠的發展。
注釋:
① 維基百科:middle class,en.wikipedia.org,2018年4月13日
② 定軍.中國約有4.5億中等收入群體報告建議個稅改革并降低房租.21世紀經濟報道,www.21jingji.com,2018年1月7日.
③ 張開.媒介融合時代新聞人的專業素養[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年第12期.
④ 張開.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J].現代傳播,2018年第2期.
⑤ 郭小平.風險社會的媒介素養:“風險傳播”的視角.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年12月7-9日.
⑥ 張開,石丹.媒介素養教育傳播效果途徑新探——媒介素養教育與傳播效果的關系[J].現代傳播,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