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強 寶應縣射陽湖鎮中心初中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一方面,在強調學為主導、以學定教背景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環節的研究和精細安排做得越來越極致;另一方面,在以學評教的觀照下,教師對備課工作的深度研究越來越被淡化,似乎重視課上學習環節和課外輔導是教師主要工作。在這種思維下教學工作重心后置,教學工作越來越成為體力活,教師、學生苦不堪言。課堂教學難現精彩和亮點,妙不可言的體悟等等都要被訓練和練習取代。教師要不要備課,究竟該如何有效備課更應思考和回答。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將“備課”解釋為“教師在上課前的準備”,任何課都包含教材、教師、學生三個要素和由這三個要求構成的教學情境,因此備課一般從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方法探究等三個方面入手。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就規定:“教師備課,一般包括下列工作: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組織教材和選擇教學方法等等?!盵1]隨著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深入,專家提出了新的看法,例如,盛群力根據系統設計教學新理念,將傳統的“三備”改造充實為以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為出發點的備課新程序,這就是洞察學情、聚焦任務、陳述目標、配置檢測和安排過程,簡稱為“五備”——備學生、備任務、備目標、備檢測和備過程[2];禹安勝認為備課不是簡單的“背課”,備課具有一定的技巧,包含了備人才培養方案、備課程標準、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設計、備教案講稿和課后備課等多個環節及步驟,只有做好這些準備工作,備課工作才能做到扎實有效。
(一)“生本教育”要求教育教學的一切工作以學生為出發點,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服務,因此學習者本人及其客觀實際(who)處理所有教育教學問題的基礎。然后,“為何學”(why)決定和支配著“學什么、怎么學、學得如何”,決定著某些學習內容是“有用”或是“無用”,也決定著學習內容的寬度與深度。同時,“何時學、學何效”屬于課堂學習微觀層面,在“何學之、學何度”的統籌之下,協進式深入,“學得如何”不僅是衡量學習者學習結果的指標,也是指導“何學之、何時學、學何度”的處置得當的方式。
(二)通過七要素的思考不僅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對教育意義挖掘的深度,提高對課堂教學理解的自覺,而且對教育資源的最佳融合,創造性地實現教育目標,培養會學、想學的人才有極大的幫助。同時由于該法簡單易行、易理解,因此可以縮短教師教學技能養成的環節,在較短時間內形成科學、細致、完備的備課思路。
(三)教師備課過程中同樣也存在只考慮“怎么教”,而忽視了學生“怎么學”。《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盵8]“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也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以經驗與觀察時刻提問自己:學生會怎么想?會怎么回答?會怎么做?即以學生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備課??芍貜南旅嬲归_:(1)以學生的視角對文本進行解讀。教師視角的解讀,本身有知識積淀如識遷移和既有經驗等諸多因素,這些對于學習多個學科的學生來講有些問題的理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站在學生的認知水平的角度進行解讀,是教師的基本功,這種“換位”有時就是教學智慧。有老師提出:讓學生參與教師的備課,同教師商定主題、方式、目的、要求,共同設計活動方案等,以實現尊重學生的選擇權,把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融入教學中。上述設想雖然目前無法推廣實施,但其理念卻值得我們思考。(2)準確把握學生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備課。學生的學習往往以其內在的需要為前提,要讓學生真正主動地學習,學生應該具有一種內在需要,明白為什么要學習,才會主動參與到學習的活動中來。因此,所謂“激發學習興趣”也就是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喚醒”了其內在的需求。(3)少設定、多設想,給學生預留空間。新課程改革十余年來,“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行為觀已經深入人心,表現在備課過程中即將“學生的可能”成為重要部分。同時,課堂是動態生成的,它處于一種流動的狀態,正如布盧姆所說:“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就不能成為一門藝術?!?/p>
教學是一門科學,因此備課時應用科學的眼光審視、衡量即將展開的教學過程;教學也是一門藝術,因而備課時要精心設計與“編導”,給藝術預留一定的生長空間?!盀閷W習設計教學”,這是當代教學設計的重要理念,它要求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類型來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所以在備課中要始終把握自己備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而備,是為學生學習而準備,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不是為自己好教而備。澳大利亞學者科林·馬什在《初任教師手冊》中提及“教學準備的指導性原則”,其指出備課需要冒險精神,因此永不停息地創新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走向深入的動力源,這也給教師備課提出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