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波 廣西民族博物館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它的“新”,是在媒體互動的方式和媒體技術的融合上,以傳播迅捷、信息海量、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受眾面廣等優勢迅速受到大眾的認可。通過“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技術維度和“雙向傳播、用戶創造內容”的傳播維度兩個指標,新媒體可以限定為“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兩大類型。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全國文物科技工作會議上,闡明了現今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面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頸問題,其中指出“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力有限,展示傳播方法陳舊、形式雷同,事倍功半,難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急需通過創新管理理念和技術,突破裝備革新,來提高文物保護利用的質量與效果。”
博物館承載著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及教育等主要功能,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也給博物館的多元發展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新媒體時代,乘上新媒體的快車、拓展傳統功能、更新手法和形式、探索新領域、開辟多元發展空間、提升用戶體驗,是當下博物館文化傳播的一條新的出路。
長期以來,博物館借助實體文物、圖、文等多種傳統媒介,運用陳列展示主題傳播方式,與參觀者進行文化信息的傳播、溝通和交流。如今,博物館運用新媒體技術與新媒體展示手段,將各種媒體結合在一起,消融了媒體介質之間、地域之間甚至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從而使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職能得以更有效地體現。[1]
目前,博物館面向公眾的信息服務有幾個特點:信息資源數字化、服務對象社會化、服務方式社會化、服務內容綜合化、服務手段多樣化等幾個特點。[2]隨著人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公眾對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強,對博物館的訴求發生了變化,博物館不再僅是為參觀者提供實地考察的場所,也成為公眾間接了解多元文化的載體。觀眾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參觀游覽,需要博物館為其提供更全面的服務,而網絡為公眾充分了解博物館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博物館依托計算機、網絡等現代科技技術,將其館藏珍貴文物、陳列展覽資訊、民族文化產品等內容,以圖、文、音頻、視頻、虛擬陳列、三維文物等展示方式,通過手機、微信、微博、網站等媒體工具,發布到各個媒體平臺,為公眾提供多樣化的宣傳模式。
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1+10”工程是廣西獨創的生態博物館實踐模式,即將廣西民族博物館與10個生態博物館結合起來,統籌規劃、共同建設、同步發展。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走過了試點建設到全面建設兩個時期,從2004年至2011年,先后建起了南丹里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賀州客家生態博物館、那坡黑衣壯生態博物館、靈川長崗嶺商道古村生態博物館、東興京族生態博物館、融水安太苗族生態博物館、龍勝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和金秀坳瑤生態博物館10座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態博物館相繼建成并開放,構筑起獨具廣西特色的生態博物館群。廣西民族博物館作為“1+10”概念中的“1”發揮“龍頭”地位和作用,將民族生態博物館的逐步建成生動有效地收藏、保護、研究、傳承、展示與開發廣西民族傳統文化的博物館網絡,探索性地建設具有廣西特色的民族生態博物館建設之路。[3]
1.實現目標
深入挖掘當地具有代表的民族文化、代表性文物、典型性民族建筑和居住環境等基本信息,根據互聯網+廣西民族文化主題,采用多元、活態化的展現方式,探索性地建設廣西民族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群一體多元的網絡展示架構。借助新媒體,通過網站、微博、微信及其他移動端新媒體,結合廣西民族博物館與全區10座生態博物館的文化展示內容,綜合運用各種現代數字化采集與互動展示技術,探索民族文化“聯合體”保護模式,為公眾提供一個多元的集中展示、教育的窗口,為公眾了解、感受、學習廣西優秀民族文化開辟新的途徑,實現擴大目標受眾,豐富展現內容,傳遞文化價值等方面的目標。
2.基礎信息采集技術手段
從數字化數據采集、標準自動化內業處理到三維成果瀏覽應用多項先進技術,其中包含地、空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手持式激光掃描技術、720°HDR高清全景技術、高清紋理拍攝技術、高仿真虛擬三維技術、無人機航拍技術等多種多維度數字化應用技術。廣西民族文化“1+10”陳列的數字化宣傳展示,改變以往統方式,借助網絡環境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在文物保護、管理、研究和展示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3.展示及傳播內容
(1)形式設計
實現知覺轉變,從基礎單向屏介向互動立體空間拓展,從靜態向動態轉變,為公眾提供多元體驗。為避免“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而把數字化硬件當成平面及靜態媒介轉化工具的僵硬使用方式,數字化陳展宣傳不是利用靜態圖片和文字進行簡單的宣傳,應該針對展覽內容,從數字化手段優勢出發,以創新展示手段進行表現。
(2)數字展示及傳播內容
a.廣西民族博物館和10座生態博物館生態保護范圍自然景觀的地、空720°全景、航拍視頻及鳥瞰圖;
b.廣西民族博物館博物館壯族展專題陳列的720°HDR高清激光全景;
c.廣西民族博物館及生態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的三維模型,如銅鼓、民族文物等;
d.代表性民族服飾180度環拍展示,如融水苗族百鳥衣、侗族蘆笙舞服、賀州尖頭瑤女服、金秀花藍瑤女服、龍勝紅瑤女服、清代壯族女服等;
e.生態博物館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禮儀習俗、傳統技藝、文化藝術三個方面,如白褲瑤封皮鼓制作技藝、壯族水酒釀制技藝、竹編技藝、手工造紙技藝等;
f.生態博物館保護區物質文化遺產,如民族建筑、遺跡等;
g.民族建筑的建構還原動畫,如三江侗族華練風雨橋、賀州江家客家圍屋等;
h.生態博物館保護區動態資訊信息。
4.數字傳播內容特點分析
(1)“全維度、高保真、高精度”的文化生態區域數字化
數字信息內容除了文化生態區域資源所包含的三維本體信息之外,還涵蓋數據采集、處理、展示、傳播等各方面所需要達到的信息深度,包括數據精度、幾何誤差、紋理的分辨率、色彩的準確度、畫面輸出分辨率等;同時構建模型,通過提供信息的超鏈接功能以及信息檢索分析功能,對文化生態區域信息資源從時間和空間維度上進行任意延伸,建立溯源時間線,由一個數據節點推演出與之相關的其他數據節點,并獲取更深入的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從而實現信息的“全維度、高保真、高精度”。
(2)“數據動態化、展示直觀化、體驗感性化”的生態博物館互動展示與傳播
通過對活態文化資源區域的文化遺產信息進行采集,集成各類空間信息可視化和非空間信息可視化技術,采用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將多維度的活態文化資源信息還原展現出來,針對不同屬性類別的展示對象,采用不同的展示方法與手段,實現生態博物館的全維度可視化管理。
5.新媒體對外宣傳策略
首先要具備互聯網思維,其次開展宣傳的內容要接地氣。[4]
博物館在制定宣傳方案、開展宣傳活動時,要考慮公眾的關注點和需求點,站在用戶角度進行宣傳服務,精益求精,以用戶體驗為王,注重宣傳環節的各個細節,運用好互聯網思維,凸顯博物館特色,并注重服務質量。博物館所宣傳的內容帶有很強的專業性的,普通群眾如果沒有相關專業知識很難看得懂。在新媒體時代,博物館的新媒體宣傳可以運用幽默風趣、通俗易懂的網絡語言和風格來宣傳,用接地氣的內容開展宣傳,既能保證專業性與科學性的同時,又要能夠讓廣大群眾看得懂。
6.新媒體宣傳工具及應用
新媒體是基于互聯網而發展起來的。博物館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互聯網僅僅是載體,還需要借助互聯網上的諸多新媒體工具才能進行具體實施。如今,常見的新媒體工具基本已經被博物館宣傳所采用,發揮著不同程度的效果。
(1)應用于電腦端的新媒體宣傳
博物館官方網站已經成為博物館對外宣傳的基本配置。廣西“1+10”民族生態博物館,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官方網站設置了主題專欄,內設10個生態博物館的子欄,各個子欄內設簡介、云中漫步、虛擬展廳、精彩非遺、物質遺產。“精彩非遺”分“禮儀習俗”、“傳統技藝”、“文體藝術”3個專欄,“物質遺產”分“文物”、“遺跡”2個專欄等。博物館與互聯網、新媒體聯合的模式,能夠以新方式將博物館文化知識完整傳達給觀眾,使觀眾和博物館的距離不斷減少。
(2)應用于移動端的新媒體宣傳及應用
利用廣西民族博物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及官方APP多個平臺進行信息推送,并及時與公眾互動回饋,提供個性化的傳播內容,讓傳播者和接受者成為對等的交流者。
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分眾化的傳播,改變了觀眾以往對博物館信息的獲取方式,建立起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獲取途徑。與新媒體技術結合的博物館文化宣傳,能給觀眾帶來更豐富的體驗,并有助于拓展觀眾的群體范圍,通過線上信息傳遞吸引潛在觀眾,使他們走進博物館,參與到博物館的相關活動中來。媒體同時也是一種輿論工具,能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在運營思路、效果評估等方面,新媒體也能夠促使博物館工作者,通過后臺大數據的分析不斷調整策略、完善自身傳播機制。
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以其廣泛性、便捷性、及時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開展宣傳的主要工具。充分利用新媒體對民族文化進行全方位立體宣傳,對于展示、弘揚廣西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新媒體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以多媒體作為信息的呈現形式,具有全天候和全覆蓋性的特征,優秀民族文化、精品文物的數字采集和展示,可以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帶來多元化的展現方式,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參觀”博物館和優秀文化遺產,同時促進線上線下的產業化發展。新媒體各種強大的特性,極大地增強了民族文化的傳播力度和廣度。
新媒體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創造了許多新的、豐富多元的文化形式,讓觀眾重新建立對文化的認識,并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發展。文化借助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強調觀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充分調動了觀眾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提高了文化全方位信息傳達的效果,提高了文化傳播的效果。
文化傳播是為了讓人們共享文化成果。新媒體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使民族文化信息能夠在更廣的范圍內傳播,其創造的多元文化形式,同時已滿足了人們群眾不同的文化需求。各種不同文化不斷涌現的同時,本地文化也在不斷發展,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使普世的價值觀在更大范圍內達成了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