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瓅洋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
“面子”,亦稱“禮貌原則”,在社會語言學研究領域,學者們一般將其定義為“交際事件中的參與者所相互給與的、相互協同的公共意向”,此種解釋強調了集體主義下的面子觀。而西方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①則認為“面子是社會交往中人們有效的為自己贏得的正面的社會價值,它是個人的自我體現”,該種解釋則強調了西方個人主義下的面子觀。
中國的集體主義為我們帶來強調集體概念的面子觀,西方的個人主義帶來了強調個人概念的面子觀。由此可見,中西方迥異的面子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約,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到特定文化中去理解“面子”的差異性。
在中國,面子是集體主義文化中“關系”和“等級”的象征。中國人傳統觀念里的“面子”呈現“關系性”和“等級性”的特點。一方面,面子作為中間媒介是人際交往中的一部分,這體現了其關系屬性;另一方面,面子還具備天生的等級性,要求服從權威、適應社會,面子的應用是根據家庭里年齡、血緣等一系列等級制度來決定的。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對面子非常敏感,尤其重視“面子工程”。中國人善于通過特定方式彼此“給面子”并為自己“留面子”,或是通過“自貶并褒獎他人”來實現,也可通過“滅他人威風漲自己士氣”來彰顯。綜合來看,面子是中國人維護“關系”和“等級”的重要標志,這在具體維護面子的案例中也有所體現。
在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下,維護面子的方式之一是通過自貶或褒獎他人的方式得以實現,這其中也無不暗含關系和等級的特點。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禮貌”被賦予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價值,這在日常交流中尤甚。對大多數人來說,對他人表現尊重的方式就是貶低自己、褒獎他人,這也是維護面子的最好方式。因此,諸如“晚輩”、“卑職”,“拙見”、“拜讀”、“前輩”、“貴國”等一系列日常交流詞匯逐漸被廣泛應用并流傳至今,并在正式場合中備受青睞。由此可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中的個人,通過自貶或褒獎他人來降低自己的關系等級,進而實現維護面子的策略。
在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下,維護面子的方式也可通過滅他人威風長自己士氣的方式得以實現,這又體現了雙方的關系和等級性。這在電影《無間道》中,得到了極好的體現。影片中,陳道明是一個軍火販賣商,曾志偉是一個黑幫老大,梁朝偉是曾的手下。在一次談判中,梁朝偉意氣用事用玻璃瓶把陳道明的手下打傷,害陳道明“丟了面子”。隨后,由于黑幫仍想獲得這筆大買賣,所以在他們第二次交鋒中,陳道明為了“贏回面子”,在黑幫老大的面前用同樣的方式狠狠的砸了梁朝偉的頭。通過這個極端的“面子行規”,可以發現在中國文化中,集體中的個人通過“滅他人威風、長自己士氣”,提升個人關系等級,進而實現獲得面子的有效策略。
究其根源,中式集體主義文化中的面子觀源于兩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是“天人合一”和“仁愛有序”。在這一理論體系中,個人被視為社會和整個人類中的一份子,要根據自身的社會角色承擔社會賦予的責任并形成與之相適應的關系品質。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具有高度重視社會整體、強調個人服從整體的悠久歷史傳統,集體主義文化是其顯性特征。同時,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張以“仁愛”之心待人,其“仁愛”思想與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等級觀念緊密相連,并最終導致了以“關系”“等級”為特征的中式面子文化觀。
在西方,面子的概念不可避免的被印象操縱所影響,這是西方文化中“自我”和“尊嚴”印記的體現。自從上帝賦予了人類以人性,人的自我和尊嚴就意義深遠,這也可以解釋緣何西方政客對于擊敗自己的競爭者仍能表現出尊嚴和自信的友好態度。西方人認為“丟面子”僅僅削減了個人的社會價值,而其個人價值和自我屬性并無損傷。也正因如此,在贏得面子和保全面子的過程中,西方人也比中國人似乎表現得更直接。這在其面子運用策略上有所體現。就其策略方式而言,無論是“積極面子策略”還是“消極面子策略”,無論是“積極參與”還是“消極獨立”,都更為直接自然的體現了其對于“自我”和“尊嚴”的關注。大體說來,面子是西方人“自我”和“尊嚴”的體現,這在其維護面子的積極策略以及消極策略中有所體現。
在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的影響下,維護面子的方式是通過參與策略實現“積極面子”,從而為個人贏得面子。西方人維護面子的方式也常常通過其日常用語的方式呈現,在一系列寒暄和贊美中,其參與性的積極面子策略得以實現。如通過“你今天好嗎?”“你看起來真漂亮!”等類似話語表達對他人的直接關注,從而引發參與式的對話。又如,通過“你真是一個值得依靠的人。”“對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我感到很遺憾。”等話語擴大對于聽者的贊同和同情,這種表達直接而有力;再者,也會通過“你知道我對音樂也很有興趣。”“我也是他的粉絲。”等強調共同利益的話語實現積極式的話語參與。上述種種方式,均以一種極為直接的方式表達對于個體的關注,這是西方人的積極面子策略。
在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的影響下,維護面子的方式還可以通過獨立策略維護“消極面子”,從而為尊嚴保全面子。西方人常常通過發展消極面子策略,即一系列消極獨立的方式,為個人和他人保全面子,從而贏得尊嚴。如通過“你介意做什么嗎?”“我不知道這樣好不好。”等柔和的語言表達個人的意愿,給雙方足夠獨立的空間來回應;或者,通過“我認為你今晚不會來了,但是現在你真是一個巨大的驚喜。”等表現消極的方式,實現保全面子;又如,通過“我真的非常抱歉我來晚了。”等直接道歉的方式,直白坦率的表達自我,從而贏得尊嚴和面子,這是西方人的消極面子策略。
究其根源,西式個人主義文化中的面子觀源于公元前20世紀左右的古希臘文化,后者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自由和民主精神。這使得西方文化在誕生之初就帶有民主自由的烙印。而后,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沖破封建主義的桎梏后,新興的資產階級中就涌現出大批人文主義者,他們將人性和人權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最終使得人文主義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是一種強調個人的權力和價值,以“個人自由”為核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西方“面子”理論中“自我”和“尊嚴”正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形成的。
由此可見,中西面子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為,集體約束中以“關系”和“等級”為基礎的中式面子觀與個人自由下以“自我”和“尊嚴”為主的西式面子觀,而這種差異的根源在于中西集體主義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的獨特屬性。中西方面子觀是中西方文化的產物,通過對中西文化面子認知及維護策略的研究可以了解中西方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深層次文化影響。因而,探究中西方面子觀的差異,也將成為中西方跨文化溝通的有效橋梁,進而最終服務于全球文化交流的發展進程。
注釋:
① 歐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加拿大社會學家和作家,也是美國社會協會的第73任主席,其對社會學理論的最大貢獻是1959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一書中開始的戲劇透視法的符號互動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