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明 湖南師范大學
如今,在全媒體視域下全媒體記者已成為時下熱門話題。最早對于全媒體記者的認知可追溯到上個世紀末的美國,后來經我國專家學者的引進,在我國發展成為全媒體記者。中國氣象報社的郭起豪在《一個全能記者的成長》一文中著重描寫了“一個人的報網互動”,將不斷提升個人的全媒體報道能力歸結為全媒體記者或者“全能記者”的成長方式。[1]所謂全媒體記者主要指兩類:一是能夠在多媒體集團中進行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記者、編輯。”[2]對于全媒體記者有人也稱為“全能記者”、“全才記者”,后來的實踐表明,全憑全媒體記者單槍匹馬難以適應全媒體時代下的全新報道模式,野蠻似的發展全媒體記者,倒不如結合媒體機構自身的差異性,合理有序地培養全媒體記者,才能更好順應全媒體時代下的媒介環境。
全媒體記者是較于傳統媒體所提及的表現形式,傳統媒體通常對記者的采訪、寫作、編輯能力要求較高,多停留在書本文字上的技能,全媒體記者則具有如下的幾種特征:
新聞的采訪與寫作是一名記者最基本的職業要求,優良的采訪和寫作能力是衡量一名記者是否優秀的基本準則,就如喬治·奧格威所說:“好散文就像一塊櫥窗玻璃。”良好的寫作能力是打開讀者心靈的一扇窗戶,既可以照亮讀者內心,也可以敞開心扉,使讀者接受你的寫作方式。
編輯技術能力不止傳統的對文字稿件的編輯加工,其中包括對新聞圖片、視音頻、視覺傳達等方面的編輯能力。當前,人們對手機網絡的高度依賴,從而出現快消式的文化模式,讀圖時代的到來,新聞圖片和新聞短片對讀者更具吸引力,具備良好的新聞圖片稿件編輯能力,以及新聞短片視覺呈現能力才能更好的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特性。
相較于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全媒體記者的新聞傳播更加自由化與全網性。全媒體記者多使用在“兩微一端”的傳播渠道,圖片配文字、新聞短視頻的發布常融入記者的工作之中。更復雜的則要求記者通過無線網絡技術來傳播新聞,這都將成為全媒體記者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全媒體記者更突出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攝影攝像技能的掌握是全媒體記者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以突發性事件報道為例,對2008年的汶川地震的報道,由于事件發生的突然性與地質地貌的復雜性,大量的記者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報道是不現實的舉動,此時需要安排集多項技能為一身的全媒體記者前往災區進行報道,這就需要通過攝影攝像采集大量的視音頻素材,通過無線網絡技術把素材傳往外界。攝影攝像技能不只是對單反、攝像機設備的掌握,隨著時代發展,對航拍器和VR設備的掌握也變得十分重要。
上文提及的特征雖是全媒體記者所必須的專業技能和素養,但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也成為全媒體記者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
雖說全媒體記者具備采、寫、編、評、制、播等業務能力,但新聞報道重視的是對新聞現場和事件的迅速記錄,追求的是“短平快”的報道模式,這就導致了全媒體記者的報道往往流于表面,沒有深入調查與報道的潛力。只重視新聞報道的數量而忽略了新聞報道的質量。其次,各大媒體為了追求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在新聞把關上面缺失,導致新聞發布出現常識性錯誤。
自從20世紀初國內專家學者訪美之后,我國大力推動全媒體記者的培養,在教育層面,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在各大高校紛紛建立起來,在行業層面,以《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為代表的全媒體運作中心的建立。培養了大量的全媒體記者且擁有較強職業技能和素養。個人技能不斷拓展的同時,體力終究有限。全媒體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采訪的信息量極大,采訪環境瞬息萬變,需要極強的抗壓能力才能完成采訪任務,因此,記者很容易出現心力交瘁、體力跟不上智力等問題,這將是全媒體記者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互聯網進入我國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傳統記者正經歷著轉型發展期,傳統記者擁有豐富的理論水平、新聞撰寫能力和較強的職業素養,但傳統記者整體的年齡構成偏大,難以全面勝任全媒體時代技能要求。而新生代記者的發展在專業技能上得到了提高,但他們缺乏堅固的理論基礎,經驗不足,在新聞制作層面不夠精細。還處在新舊交替的融合發展階段。
全媒體時代信息瞬息萬變,獨特的職業技能讓其具備了“單兵作戰”的能力,這在效率層面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然而,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全媒體時代,都要求記者具備良好的協作能力,比如新湖南客戶端對湖南省兩會進行的街采視頻報道,一方面傳統記者作為策劃核心帶領實習生進行街拍,另一方面還需調動攝像記者拍攝所需鏡頭,后期還要對收集的素材進行剪輯制作,最后撰寫必要的新聞稿件配合視頻統一播出。因此,全媒體記者縱然具備較全的新聞業務能力,但新聞制作需要的是團隊協作能力。
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制作,需要的是創造性思維方式,不僅要做到內容層面的創新,還需要做到形式層面的創新。近期,新湖南客戶端在人大會議期間推出“《新劉海砍樵》來了!把韻味湖南唱給你聽”的原創性新聞視頻,獲取了118.4萬的播放量。視頻中把湖湘文化和新湖南風貌巧妙地結合起來,以說唱作為視頻的最終呈現形式,打破了以往又紅又專的傳播模式,獲得了較高的播放量。這便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體現。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才能更好地優化全媒體記者,使之摒棄盲目跟風的怪圈。同時,創造性思維也體現在讀者思維上面,從“傳者中心”向“受者中心”的發展,需要全媒體記者站在讀者的角度進行思維的創造性發散。這樣方可打造出新聞精品。
自從我國引入全媒體化的發展模式以來,在國內掀起了打造全媒體中心的熱潮,大到《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建立,小到縣級媒體全媒體中心的打造,各級媒體都想建立全媒體中心搶占讀者市場。然而,全媒體中心的打造,不僅需要昂貴的硬件設備和設備維護費用,也需要培養大批量全媒體記者維系自身的發展。所以對于資金匱乏的媒體打造全媒體中心無疑是一種困境。
中小型媒體面對全媒體時代的浪潮,可以結合自身具體情況,培養一部分掌握多媒體技術的記者,滿足于日常的新聞報道策劃,對于全媒體中心的打造,可以等其具備了基本的資本能力和全媒體記者培養能力時再行建立。此外,無論縣級媒體還是央級媒體,要合理分配全媒體記者的業務走向,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以全媒體記者為主線,發揮其“單兵作戰”的能力,充分利用全媒體記者的優勢。在重大新聞報道,比如全國兩會的召開,單憑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此時需要調動全媒體的資源,統一調度,按照各自的優勢所在分工協作。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就是要分析具體情況,做到有的放矢。
各級媒體培養全媒體記者之時,應該樹立全媒體記者長效培養機制。就比如,《法制晚報》旗下的北京蟲洞虛擬現實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某一學校共同建立了“VR新聞實驗室”,從小培養孩子對前瞻性科技的熱愛,取得了業界和學界的一致好評。在全媒體記者的優化方面,可以借鑒其做法,實行媒體和學校共建“全媒體實驗室”,激發孩子們從小的全媒體認知水平和興趣。同時,也要注意全媒體記者的分級化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全媒體記者的認知程度不一,要打造差異化的培養方式,年齡較大者可以學習更深層面,比如VR新聞、H5新聞、航拍、圖表新聞等,使之成為新時代社會中全媒體記者的儲備力量。
總之,全媒體記者傳入我國以來,一直成為學界和業界探討的熱點話題。互聯網新時代,培養全媒體記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培養其創造性的思維、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及打造長效培養機制,才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優化全媒體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