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且現代護理模式發展的主要方向是“以人為本”,這必然要求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筆者將“以人為本”融入到《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改革中來,旨在提高《人體解剖學》實驗課的教學效果,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全能型人才。
醫學模式發展的最終目標是醫者關系的和諧,但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現代醫學模式也處于不斷的變化中,醫患關系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矛盾,在這種矛盾的驅使下,現如今的醫學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初護士的職責僅僅是單純的發藥、打針及執行醫囑,現如今機械的醫療護理技術已經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1],臨床實踐中逐漸萌生出一種滲透著“人文關懷”的全新護理模式,因此,現代護理模式發展的必然要以“以人為本”為主要方向[2],現代護理模式的發展驅使著教師提前將“以人為本”教育觀融入護理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各門課程中。因此,只有開展“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才能較好的掌握《人體解剖學》這門基礎課程,為臨床工作奠定夯實的基礎。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及結構的學科,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且實驗課的比重較大,因此,實驗課教學效果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體教學效果[3]。
實驗課的重點是要求學生掌握標本知識。在課前開展集體備課,專業基礎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在課前集體討論,把每次實驗課學生必須要掌握的重點內容確定下來,確定哪些知識點是重點,哪些知識與臨床相關,哪些知識和后續課程知識聯系較大,將重點知識分為“重點、次重點、微重點”三個級別。這樣既能讓學生充分明確學習目標,又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將“以人為本”引入實驗課堂教學,實驗課的開展要圍繞“實驗課以教師為本”、“教師以學生為本”、“學生以模型(患者)為本”的層級遞進關系。“實驗課以教師為本”即教師是實驗課的主導,是課程進展的引領人,教師應把握好課堂節奏,用學生“已知”的知識引出“未知”的知識,這樣逐級遞進的學習過程,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能使學生記住標本,提高教學效果;“教師以學生為本”即課堂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學生的學情和認知情況,大多數學生剛進實驗室看見新模型會很有興趣,可是十幾分鐘之后就會失去興趣,這時就迫切的要求教師調整學生的學習步伐,將學生引入知識的海洋;“學生以模型(患者)為本”即學生要以模型為中心,護理人員將來的服務對象是病人,觀察尸體、標本、模型、掛圖等是便于以后的護理操作工作,所以需要學生將模型視作患者,對模型抱以尊重的態度,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因此,在解剖學實驗課上我們要求學生都必須親自動手觀察標本和模型,并且輕拿輕放,只有親自觸摸才能加深印象,進而掌握其特征。
實驗考核采用“雙考核”模式,一種是每次實驗課結束前,以提問方式讓學生在標本上辨認某一個器官的形態結構,分數計入期末總成績。另一種是學期末進行綜合性實驗考核,以學生抽簽的方式隨機考查學生任意一個標本。“雙考核”模式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實驗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同時激發學生對解剖學實驗操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人體解剖學》實驗課教學中,大大的提高了護士的人文理念、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溝通技能、心理素質等,使她們掌握了一套適合自身的觀察標本的方法,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學習更加積極、主動,為學生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護理工作人員奠定基礎。
某些學生在家里是“小皇帝”,這就使她們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造成了她們的團隊協作能力較差,這種生長環境形成的性格,需要各科教師長期共同協作,共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服務患者的意識。
有些學生在考核的時候回答錯誤,教師往往礙于女生的面子,保護女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敢直截了當的告訴學生回答錯誤,這就慣成了學生“只能聽好話,不能聽差話”的現象,使學生不能正視自己的學習缺陷,不利于學生抗壓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該將實驗考核明朗化,使學生明白自己沒有掌握哪些知識,還應該做怎樣的努力,利于進一步的提高。
綜上所述,筆者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人體解剖學》實驗課教學中,進行教學改革初探,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全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夏玉斌.以人為本整體護理模式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22):98-99.
[2]陳素艷.骨科護理的安全隱患及人性化護理的探討[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1,9(8):132.
[3]張麗萍.試論高校實驗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的構建[J].黑河學刊,2008(6):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