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凌燕
(福建農林大學 文法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自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簡稱“雙創”)口號以來,創新與創業成為炙手可熱的詞匯。大學生因其特殊的身份及能力,成為創新創業浪潮中的生力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也隨之成為熱點問題。2015年5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作出了指導性要求。同時,知識產權普及教育受到關注,如何開展知識產權普及教育、如何讓知識產權普及教育獲得成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大學生創新創業是構建我國多層次創新創業鏈的重要一環。高校是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主要實施力量,重點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技能。在諸多創業技能中,知識產權運用能力的培養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不可或缺的內容。知識產權成為市場經濟中的利器,是企業競爭的必備要素,是國際戰略中的重要因素。因此,知識產權教育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家知識產權制度建立的目的之一,在于保護知識創造者的利益,激發創造者繼續創造智力成果的熱情。正如林肯所言,知識產權制度中的專利制度是“為天才之火澆上利益之油。”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能夠為權利人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大學生了解知識產權制度以后,會把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創新和創業活動中。
開一家小店、賣一些小商品可以被稱為“創業”,但只能屬于初級層次的創業模式,對創業者知識及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大學生不應將創業立足于初級層次,無法體現創業者個體能力的優勢,也無法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高校的知識產權教育可以避免大學生產生初級層次創業的想法,引導大學生通過創造知識來獲取財富。
創業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法律風險。知識產權風險不僅存在于高新技術企業,也存在于普通的創新創業行為中。以電子商務為例,在網絡上銷售某一產品時,如果在店鋪名、店鋪裝修等信息中不當使用他人注冊商標而導致混淆,屬于侵犯他人注冊商標權的行為,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生產自主研發的產品,沒有提前進行專利檢索,落入他人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則同樣構成侵權。如果創業大學生沒有接受知識產權教育,則很有可能遭遇法律風險。
基于知識產權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知識產權執法、司法存在一定的不足,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時有發生。另外,知識產權權屬糾紛在實踐中也較為常見,比如合作作品、合作發明創造、委托作品、委托發明創造、職務作品、職務發明創造都容易產生糾紛。知識產權教育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妥善解決相應的糾紛。
綜上所述,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提高知識產權教育的地位,探索如何提升創新創業大學生知識產權運用能力顯得非常必要。
在國外,創業教育成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很多高校在創業教育體系中包含了“創業法律概論”的內容,知識產權就是其中的重點之一。我國高校的知識產權普及教育尚處于摸索階段,創新創業大學生的知識產權教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根據教育部關于高等教育專業課程的劃分,知識產權是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因此,絕大多數高校法學專業開設知識產權課程,而非法學專業基本沒有開設知識產權課程,有的高校甚至連知識產權的公選課都沒有,致使大部分非法學專業學生接受不到知識產權教育,更談不上知識產權運用能力的培養。
目前部分高校在知識產權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對知識產權教育的層次性認識不足,混淆知識產權專業教育和普及教育兩個層次,導致知識產權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第二,知識產權普及教育的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普遍重知識傳授、輕能力訓練,課程講授內容零散;第三,教育手段單一,實踐性教學不足。
在理論研究方面,有學者闡述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培養與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的關系,分析了制約我國高校知識產權普及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以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高校知識產權普及教育改革和完善措施建議。也有學者對大學生創新創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國家、高校以及大學生三個層面在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中起到的作用,并針對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提出建議。還有學者提出要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個性要求,構建服務于創新創業大學生的知識產權教育體系。
以往的高校知識產權教育僅僅是指對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培養教育。在“雙創”背景下,高等教育應更加注重大學生的知識產權普及教育問題。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現有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主要包含的內容有心理素質、團隊建設、項目選擇、風險控制、融資合作等。遺憾的是,知識產權的普及教育長久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很低。以福建農林大學為例,近10年來只有極少數專業設置了與知識產權有關的課程。生命科學學院開設過“知識產權與專利法”課程,公共管理學院開設過“知識產權法”課程,只有文法學院法學專業常年開設“知識產權法”課程。知識產權問題是創業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難題。作為立志于創新創業或者正在創新創業的大學生,如果缺乏應有的知識產權知識及相關運用能力,必然會在創業道路上遭遇困境。創業大學生知識產權普及教育在當今社會顯得十分重要,下文將探討高校知識產權普及教育中培養內容的選擇和設置、教學方式的改革、實踐能力的提升等問題。
知識產權的普及教育針對的是各個不同專業的大學生,目的并不是將其培養成為專業的知識產權人才,而是進行一種知識產權通識教育。所以,培養內容應形象生動,彰顯知識產權基本價值理念,理論與實踐并重。教學案例應兼顧典型性和時效性,力求達到信息量大、啟發性強、應用性強的目標。具體而言,在培養內容方面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知識產權意識具體包括如創新意識、知識產權認知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即對知識產權的了解,對獲取知識產權信息途徑的了解,對盜版、假冒等知識產權侵權現象的認知及態度,知識產權自我保護意識和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的意識等等。知識產權意識很難自發形成,需要通過較長時間的教育、宣傳,才能達到潛移默化、內化積淀的效果。
第二,知識產權知識的培養。知識產權理論知識是知識產權運用的基礎,培養內容應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商業秘密權等主要知識產權權利取得的條件、權利的內容、權利的保護、權利的救濟等。
第三,知識產權運用能力的培養。知識產權運用能力的培養是指創新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實踐活動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例如,可以通過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訓練,使大學生掌握專利實務的一般原則和基本技巧;通過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庭審觀摩,了解知識產權訴訟程序和技巧,提高大學生保護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動性和能力。
開展知識產權教育的關鍵因素是師資隊伍。學校一方面應重視現有知識產權教師的深造和實踐,可以引進高層次的知識產權人才;另一方面應聘請一些有實務經驗的知識產權法官、知識產權管理、知識產權執法部門的專家為學生開展講座。多元化的導師隊伍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產權實踐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而不僅僅停留于書面和理論知識。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將保護知識產權的教育納入國民系列教育之中。美國專利商標局從1985年以來一直致力于推進“EXCELLENT工程”,這項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從各個角度為教師指明究竟哪一種教育方式最能喚起兒童的創造性與發明天賦。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應采取“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愉快、熱情地吸取知識,實現對能力的培養。
1.課堂教學與討論
在知識產權普及教育中,課堂教學與討論是最基本、最基礎的教學方式。但是,在課堂教學及討論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關系不應該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學習知識的關系。可以大膽突破以往的教學模式,由教師提出建議或進行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甚至可以角色翻轉,讓學生自己走上講臺介紹知識,教師在臺下進行輔導、點評。師生間進行直接、真實的交流,鍛煉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之間互助交流
知識產權具有跨學科特點,涵蓋了法學、管理學、經濟學和技術科學等內容。高校在開展知識產權普及教育時可以通過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知識產權保護社團等方式,為本校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搭建橋梁,讓他們以知識產權的學習為紐帶,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助交流,為形成綜合型創業團隊打造一定的基礎。
3.校內創業園、校外實踐基地鍛煉
實踐教學環節應包括商標申請流程體驗、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庭審觀摩等內容,可以訓練大學生的知識創新成果保護能力,提升大學生創業的整體素質。
4.論壇、講座、網絡平臺的交流
創新創業大學生的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培養需要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方式。網絡平臺作為一種最便捷、及時、廣泛的溝通工具,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另外,針對性、專業性輔導教材的缺失也是高校知識產權普及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因此,需要編制一本專門針對“創新創業知識產權問題”的輔導教材。
總以言之,知識產權的普及教育需要獲得學校領導層的認可,需要校內、校外,多部門、多機構的協調合作。它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目的在于建立一個能夠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需求的知識產權課程體系。該體系能夠幫助大學生提升知識產權意識、知識產權知識以及知識產權的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