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林
(中南民族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在我國經濟轉型和城鎮化進程中,民族地區村寨中的各類矛盾糾紛在不斷增加,給民族村寨事務治理和社會穩定帶來了新的挑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健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與人權法治保障,加強和完善民族地區事務治理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各級地方政府和各職能部門以及直屬機構為了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鄉村振興,也給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對民族地區村寨事務治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習慣法的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論觀點。張曉輝教授認為,習慣法“是相對于國家法而言的,指社會中存在著的非國家制定或是認可的行為規范。”[1]周勇教授認為,“習慣法是依據一定的社會權威而存在,并被保證在違法時對其強制執行或對違法者予以責罰的行為規范的總和。”[2]高其才教授認為,“習慣法是獨立于國家制定法之外,依據某種社會權威和社會組織,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的行為規范的總和”[3]。筆者更傾向于贊同高其才教授的觀點。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民族地區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條件、生活環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時依法治國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學者深受國外法律制度的影響,主張把國外的法律移植過來,改革和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部分學者關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習慣法,習慣法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20世紀90年代,很多學者呼吁法律改革和發展方向應當以我國的本土資源為基礎、特色,開始新一輪的民族習慣法研究。在新時代依法治國背景下,民族習慣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依舊在民族村寨事務治理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在中國,鄉土社會是一個人民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村寨中的流動人口數量和村民的土地、林地、耕地面積的變化是微乎其微的。習慣法和國家法都約束著民族地區村民的日常行為規范,但在強制力方面存在差異。民族習慣法依靠傳統道德、宗教等來自覺遵守(即內心強制或道德強制),而國家法依靠國家強制力(國家權力)來保證實施。很多民族地區有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習慣法,如岜沙村的民族習慣法。岜沙村村民對古樹心生敬畏,不隨意破壞自然環境的習慣是他們祖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這種習慣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刻在石碑上并豎立于村寨中,時刻提醒著村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從而使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根植在心中,成為他們的日常行為規范。
司法是法治社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在矛盾糾紛解決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是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國家,各民族在民族文化、民族習慣、信仰宗教、地理環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不能及時解決矛盾糾紛,會增加司法機關的壓力,降低審判效率,有失司法公平公正的威嚴;即使作出公平的裁決,遲來的公平正義審判也有違司法正義的精神。有些矛盾糾紛運用訴訟程序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但是鄉村內部的自身機制可以進行消化,民族習慣法便扮演著這一重要角色。因而,民族村寨的法治社會建設不能只依靠司法制度,否則會適得其反,增加民族之間的矛盾糾紛。在民族村寨這種熟人社會中,村民們熟悉民族習慣法,對國家法反而比較陌生,司法成本高,無法承擔訴訟費用。對于這一秩序內的矛盾糾紛,村民更愿意選擇習慣法來處理。雖然司法判決結果是公平公正的,但這一結果不一定是他們想要的。他們只想盡快解決矛盾糾紛,又不破壞原有的社會關系,這是司法判決所沒有的功能。所以要治理好民族村寨事務,必須以民族習慣法為基礎,結合國家法解決民族村寨社會中的矛盾糾紛,維護村寨社會的穩定。民族習慣法不僅彌補了國家法的不足,而且填補了國家法在村寨事務治理的“真空”地帶,豐富了村寨事務治理的手段,提高了治理的效果。
在民族村寨事務治理過程中,必須將“硬”治理和“軟”治理相結合。“硬”治理是對民族村寨的社會秩序、基礎設施、自然資源、環境和矛盾糾紛等方面的管理;而“軟”治理是對村民道德素質、宗教信仰、法律意識、環保意識、文化保護與繼承和發展等方面的引導和培育。民族習慣法是民族文化、民族意識和民族心理的沿襲,在村寨事務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村寨秩序是村寨事務治理中的重點,也是維護村寨社會穩定的基石。民族習慣法在村寨社會的生活、生產和社會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華寨村的“勸和歌”內容十分豐富,實用性強。村寨中一旦發生家庭矛盾和鄰里糾紛,勸和小組立即抬著勸和匾(家和萬事興)、放著勸和炮,通過吃勸和飯、喝勸和酒、唱勸和歌的形式進行教育開導。這種方式有助于解決諸多矛盾糾紛,如在夫妻之間發生糾紛便唱《勸夫妻歌》,在鄰里之間發生糾紛便唱《勸鄰居街坊歌》。在其他民族習慣法中規定了社會秩序方面的違法行為和處罰方式,根據行為的輕重程度給予不同的處罰,是為了保護村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防止社會不穩定和治安動亂的發生。因而,民族習慣法有效地解決了民間糾紛,維護了村寨社會和諧與穩定。
民族習慣法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民族村寨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長期生產、生活的文化積淀,是各個民族一代一代不斷積累、繼承和發展,通過言傳身教、圖像、符號、文字記載等方式傳承下來的。民族習慣法是傳統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如華寨村的“勸和歌”、岜沙苗寨的“生命樹”文化以及各民族的祭祀文化等,展現了我國不同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當前,傳承民族文化是我國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因此,以習慣法的方式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能促進各民族不斷繁榮和發展。
在民族地區,大多數村民對本村寨的習慣法有非常清楚的認識和了解。他們從小受到村里環境的影響而自覺遵守習慣法的規定,維護習慣法的權威。民族習慣法中有倫理道德方面的規定,如瑤族石碑律規定:“養仔要教,育女要管,不教不管,父母之過。眾人說:‘養得老鴨,養不得老女’,養女不教,惹事生非。若有一日,身帶銅,肚帶錫,他自作自受,她自食其果,一人說她不是,眾人說他不對,她犯十二條‘三多’,他犯十三條‘俄料’,她臭名遠揚,她遺臭萬年。”[4]由此可見,民族習慣法不僅起到自律的作用,而且起到倫理教育的作用。
不管是苗族歌曲、侗族歌曲還是瑤族歌謠,都有反映農業生產和總結生產經驗的內容。瑤族《雷公歌》記載,每年農歷二月和九月都要重申石碑律,因為二月份和九月份分別是開春和收獲的月份,大家忙于春耕和秋收,此時重申石碑律旨在警醒大家遵守規矩,按照習慣法或民俗辦事和勞作。民族習慣法還有關于不能糟蹋糧食和勞動成果的規定,要求人人愛護農作物和田地。很多民族歌謠中也存在相關的規定,有效地維護了農村的農業生產,傳承和發揚了良好的農耕文明。
很多少數民族居于深山之中,尤其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世代與樹木、森林為伴,如岜沙苗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祖先們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生存經驗,可知人民群眾對森林、樹木和水的保護非常重視。森林關系到人的生存,水關系到人的生命,對人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因而幾乎所有的民族習慣法都對當地生態環境保護有相關規定。如華寨村《自治合約》第六條規定:“后龍山……世代培護,保持茂盛,嚴禁砍伐山上樹木,違者自愿承擔違約金300~500元。”人們自覺遵守習慣法的規定,不亂砍伐森林,不污染水源,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時代民族村寨的治理不僅要對村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引導和管理,而且要對整個村寨的規劃、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統籌。偏遠的民族村寨交通不便、信息不發達、國家法宣傳不到位,致使村民對國家法不了解。民族習慣法是他們日常生活、生產的行為規范準則,為村寨的規劃和建設問題提供了良好依據。
很多民族地區在制定村規民約時,把很多習慣法的內容納入其中,并把村規民約刻在石碑上,豎立于公共場所,時刻警醒本村寨村民遵守其規定。村規民約的實施有效地維護了村寨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端正了民風民俗,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當前很多民族村寨還吸引一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促進了家鄉經濟發展。
村規民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存在于中國鄉土社會的一種介于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間的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民間行為規范,對維護傳統的鄉村秩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外來文化的進入、科技信息的爆發式井噴致使我國廣大農村的日常生活、文化、宗教等受到了巨大沖擊。當前,村規民約中的內容已經嚴重滯后,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因此,這些民族村寨應在國家和政府的引導下,征詢村中寨老和村民意見,在不違背國家法的情況下,將國家法、黨和政府政策方針與民族習慣法有機結合,從而制定出現代化新型村規民約。
1.國家法與民族習慣法相融合
國家法關注的是普遍性規則,不可能做到對農村社會進行全覆蓋。村規民約涉及農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習慣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彌補現行國家法的“真空”地帶。所以,在不違背國家法律的情況下,村規民約應把民族習慣法和國家法相融合并適用于當地真正的“良法”。制定村規民約時,在處罰方式、處罰內容等方面可以根據當地的民風民俗、習慣法傳統進行規定(比如經濟上的罰款、精神上的處罰),其中關于處罰的設置應符合當地的經濟、道德標準和習慣法傳統。
2.發揮當地立法機關和政府的引導力
新中國成立后的鄉規民約與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一些原本與國家法相沖突的條文已經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在保留民族習慣的同時讓鄉規民約與我國國家法相趨同,對整個村寨的發展乃至推進依法治國都具有極大的作用。但仍然有一些鄉規民約與現行的國家法相沖突,因此要在少數民族地區進一步提高全體民眾的法律意識。在這個過程中,立法機關和政府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筆者走訪的村寨中,村民自治委員會取代了之前的寨老制度,基層村委會干部成為了村寨事務的管理者,但長期以來的寨老制度使寨老仍然具有重要的社會地位。現在的村規民約,形式和內容都受到國家法律法規、國家政策或其他方面的影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應加強立法機關、當地政府部門和村委會對村規民約的引導,加強對法律法規、國家政策和村規民約的宣傳,了解老百姓的需求、經濟發展要求。
習慣法是一個地方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所遵守的行為規范,已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法律”,是除國家法外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因而,民族習慣法必須充分發揮“法律”的自身功能。
1.教育功能
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還具有某種教育功能,包括正反兩面的教育,體現在法律的實施過程中和法律實施之后。法律的教育功能主要針對的是一般人的行為,如果有人因違法而受到制裁,則對一般人以及違法人本人都有教育作用。同樣,人們的合法行為與其法律后果也對一般人的行為具有教育示范作用。在華寨村,村民以唱勸和歌的形式解決糾紛。勸和歌的內容以當地倫理歌為主,形象生動又富有感情色彩,對當事雙方及其他人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不僅如此,民族習慣法為他們的行為提供了一定的標準。民族習慣法關于違反者的處罰和制裁規定,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和威懾作用,對其日常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2.指引功能
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自從出生時開始長期生活在各自民族習慣法的環境中,很多村民從未遠離本村寨,民族習慣法對他們影響很大。在思想和行為上,習慣法早已根植在他們的內心,指引他們的日常行為,像法律法規規定的一樣,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哪些行為是被許可的、哪些行為是被禁止的。
3.預測功能
任何規則或規章制度都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法律也不例外。所謂法的預測功能是指人們根據現行的法律法規來判斷出自己將來的行為是否符合相應的規定,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法無禁止即可為”,這是針對公民來說的,即人們可以通過現行法律為自己的行為找到相應的法律依據。只要法律沒有明確禁止,就可以大膽行使自己的權利。民族習慣法為村民提供了一定的行為標準,他們根據習慣法的內容預測他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是否符合習慣法規定的行為規范。
4.評價功能
法律可以衡量人們行為的是非曲直、合法非法和利害得失,相對于道德、習俗等更加公平公正,而且對法定范圍內的任何人都適用,具有普遍有限性。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某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作出評斷,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都可以依此評判。民族習慣法雖然具備法律的評價功能,但不具有法律法規的普遍效力,只適用于有限的民族村寨。各個民族村寨在不同時期的基本道德要求、所處的環境以及宗教、文化和信仰不同,導致他們對公平正義及合法、違法界限的認知也有所不同。因此,民族習慣法在民族村寨的法治建設中是非常重要的。
5.強制功能
法律是確認、分配相應的權力、權利、義務、責任,每個公民都可以各享其權,各守其分,各自承擔其義務,各行使其責,從而維護社會秩序,社會糾紛得以消弭,人民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習慣法也不例外。如果村寨中誰觸犯了習慣法的規定,堅決按照村規民約的規定進行處罰,給予其以強制性制裁,體現了習慣法的強制功能,對全村寨的人都起著警示作用。
在新時代依法治國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村寨事務治理過程中,除了依靠國家法律法規進行治理外,還需要與習慣法相結合。民族習慣法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家法律法規的不足。民族習慣法對民族地區的人民的生活、文化、宗教等產生的影響,并沒有因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影響而被社會遺忘,反而被社會和大眾認可和接受。國家法與民族習慣法相融合,才能對民族村寨社會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另外,從意識形態方面著手,不斷培養人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識及道德修養,才能指引人們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才能營造更加穩定和諧的村寨環境,使民族村寨事務治理走向真正的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