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華,王博迪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這不僅充分彰顯了新時代黨中央懲治腐敗、正風肅紀的決心,也對高校開展廉潔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廉潔教育真正納入到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建設當中,貫穿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全過程中,通過教育觸及靈魂、深入意識,讓廉潔思維入腦入心,增強大學生拒腐防變的能力,補足大學生的精神之鈣,使他們成為國家反腐倡廉建設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實踐者,逐漸從根本上消除腐敗的根源。
高校開展廉潔教育與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價值觀、意志品格、理想信念和未來的職業發展等密切相關。大學生富有青春活力,易于接受新事物,也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發揮了優化和集成的優勢。我們可以讓廉潔教育插上“互聯網+”的翅膀,解決廉潔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改善廉潔教育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增強廉潔教育的實效性。
1.可緩解廉潔教育信息的不對稱
在傳統的廉潔教育中,受到信息獲取渠道和成本的影響,教育者處于信息充分的一方,受教育者處于信息不充分的一方,導致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形成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這種現象造成廉潔教育所教授的內容不能針對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進而使受教育者對廉潔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在“互聯網+”背景下,通過發揮網絡技術在信息傳遞方面高效率、低成本的優勢,可以極大地拓寬信息傳遞的渠道,降低信息傳遞的成本,進而緩解信息的不對稱。
另外,每個人因其受到教育的背景、知識結構、生活環境、智力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信息處理的能力也會不同。借助“互聯網+”技術,教育者可以率先作出對信息的處理和分析,然后將分析結果發布在網絡平臺上,分享給受教育者,彌補受教育者信息處理能力的不足,來進一步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2.可舒緩大學生對社會的怨氣
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充分、不健全,導致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加大,產生了許多不公平的現象,也使人們產生極大的不滿情緒。在互聯網監管缺失的情況下,網絡上充斥著大量對社會的怨氣。大學生在思想觀念不堅定的情況下,容易隨波逐流。通過互聯網開展廉潔教育,可以傳播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的樹立和信仰體系的重建,能夠逐步緩解大學生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引導網絡輿論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3.可提升廉潔教育的技術支撐
互聯網時代的廉潔教育有新技術作為支撐,拓展了傳統課堂的時空界限,豐富了廉潔教育的課堂內容。線上的交流能夠不受時空的阻隔,可以使學生隨時隨地開展交流、學習。教師可以在線上對學生進行指導、輔導,對一些熱點話題可以提前發布意見,引導輿論導向,幫助學生樹立敬廉崇潔的價值觀。線下的多媒體設備可以幫助教師擴展課堂內容,以先進的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增加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
1.虛假信息的泛濫
互聯網的開放性與自媒體的泛濫化使許多信息未經過審核就被發布到網上。個別媒體為吸引大眾眼球,故意使用夸大性的標題。大學生涉世未深,經驗不足,容易上當受騙。虛假信息的泛濫容易造成大學生隨波逐流,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威脅,給大學生廉潔教育造成嚴峻的挑戰。由于監管技術的限制,監管部門不能時時刻刻進行在線監管。因此,虛假信息的泛濫化成為利用互聯網開展廉潔教育的一大挑戰。
2.數字鴻溝的制約
在開展廉潔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所獲取的數據不一定比學生多,這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降低了教師對知識和信息的掌控度,使他們的權威性受到挑戰和沖擊。學生對數據和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對信息的識別力不強,可能導致他們盲目信任網絡信息,造成他們對問題的認識和分析不同,引起他們對傳統的道德理念、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的質疑,甚至使他們偏離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念。這會對學生接受廉潔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對大學生開展廉潔教育的環境變得異常復雜,開展廉潔教育工作的難度也加大了。
1.高校對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
為了了解對大學生開展廉潔教育的情況,筆者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關于“在你們學校是通過什么方式開展廉潔教育”這一問題,44.55%的大學生選擇“思政課程”,34.55%的大學生選擇“思想大講堂”,11.82%的大學生選擇“社會實踐”,9.09%的大學生選擇“網絡授課”。
調查表明,在對大學生進行廉潔教育時,高校更多地將其涵蓋在思政理論課程中,并沒有形成獨立的教育體系。另外,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往往只從社會的需要、黨和國家的需要來考慮,而對受教育者的需要沒有給予應有的注意[1],只是機械地處理大學生的需求,導致大學生對廉潔教育的抵觸。可見,高校對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
高校更加注重的是對大學生專業技能的教育,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重視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其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廉潔教育在高校中并沒有得到認真、扎實的開展。廉潔教育作為德育的一部分,其教育結果無法通過具體的數值來進行評價,這是導致高校不重視廉潔教育的原因之一。
2.從事高校廉潔教育的教師“互聯網+”意識不強
目前,高校從事廉潔教育的教師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師、輔導員、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等組成。其中,許多教師缺乏互聯網思維,加之應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有限,很難利用互聯網去創新廉潔教育的方式、方法,對開展廉潔教育造成一定的障礙。
1.大學生的廉潔意識不強,對廉潔教育的認同感不深
在筆者的問卷調查中,關于“你了解廉潔教育的內涵嗎”這一問題,35.45%的大學生表示對廉潔教育的內涵不了解,32.73%的大學生表示對廉潔教育的內涵基本了解,26.82%的大學生表示對廉潔教育的內涵比較了解,5%的大學生表示對廉潔教育的內容非常了解。
通過調查數據可以得出,大學生對廉潔教育的內涵認識不足,對廉潔教育缺乏基本的認識。根據接受理論,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體,主要是從個體需要、認知價值等方面來評價自己的接受活動[2]。由于價值認知的不成熟,大學生在對廉潔教育進行認知時會產生對廉潔教育的價值認同感不強的心理,不能真正地認同廉潔教育所傳授的價值觀念。同時,大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形態成熟的重要階段,心理發育尚未達到成熟,抵抗外界誘惑能力較差,對互聯網上的信息鑒別力不足,容易受到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影響[3],認為一些小的行為并不會對自身的廉潔意識造成不良影響,于是放任自流,導致自身廉潔意識每況愈下。
2.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參與度低
根據接受理論,接受主體周圍的環境會對接受主體的接受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受到家人、同學及社會對廉潔教育輕視的影響,大學生會對廉潔教育產生輕視的態度,認為廉潔教育只是空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必認真對待。在接受理論中,在影響接受者的過程中傳導者的傳導方式對接受者而言至關重要。在筆者的調查中,關于“你們學校是通過什么方式開展廉潔教育的”這一問題,44.55%的高校采用思政課堂開展廉潔教育,11.82%的高校采用社會實踐的方式,9.09%的高校采用網絡授課的方式。不難看出大部分高校仍采用思政課堂的形式進行廉潔教育,缺乏對生活的啟發性以及與受眾的互動性,抑制了受眾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能適應時代發展,不能符合受眾追求豐富性、趣味性的要求,不能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缺乏對受眾的吸引力,因而也就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4]。
1.網絡硬件建設不完善
許多高校已經在教室中投放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但沒有能夠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利用,進而影響了利用互聯網進行廉潔教育的效果。
2.網絡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現有的廉潔教育模式下,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并不能充分地利用網絡資源,導致許多網絡資源不能及時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學校的網絡建設落后于實際需要,致使網絡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利用互聯網進行廉潔教育需要大學生的參與,在參與度不高的情況下自然無法最大化地利用資源。受到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許多信息資源被閑置。
首先,要建立起“校黨委統一領導,成立專門領導小組,思政部門全力支持,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全校上下共同參與”的廉潔教育工作機制。要把廉潔教育作為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與教育教學、學校管理等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動、共同實施。為此,要更新觀念,充分認識新形勢下高校開展廉潔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提高高校領導對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重視程度。從培育人才的角度來看,廉潔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深遠的影響。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去看,對大學生進行廉潔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會引領社會風尚,為社會廉潔文化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通過建立和完善一套詳細、管用且覆蓋高校運行各方面的制度體系并抓好執行和落實,可以為高校廉潔教育工作機制有序運行、進一步提升高校廉潔教育水平保駕護航。
其次,“互聯網+廉潔教育”要求有一支強有力的系統化網絡教育隊伍作為保障。為此,必須要樹立教師的“互聯網+”思維,提升教師的素質。互聯網思維強調借助互聯網的技術、規則和精神,實現人、物、信息、自然、社會等舊的關系格局的調整與深化[5]。要加強教師對互聯網與廉潔教育深度融合的認識,創新廉潔教育的方式,使其更加符合互聯網的思維方式。要加強教師對互聯網環境的認識,使其認識到互聯網環境的變化性與復雜性,及時調整觀念,適應網絡環境的發展。要保持教育工作者的職業敏感度,使其及時分辨網絡上的虛假言論,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要加強對教師在互聯網技術方面的培訓。可以對教師進行定期的網絡技術培訓,也可以組織教師在網絡上討論互聯網技術的應用。
要把“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到廉潔教育中,創建新型廉潔教育模式,提高“互聯網+”在廉潔教育中的參與度。廉潔教育在網絡信息技術的作用下,可以克服以往的時空界限,涵蓋更多的教育內容,輻射更廣的教育范圍,使廉潔教育擴展到多個社會領域,使廉潔教育更好地與時代接軌,賦予廉潔教育更強的時代特色。例如,可以將網絡上的新聞事件作為案例,指導學生分析生活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廉潔教育變得更加生動、具體,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等自媒體傳播具有互聯網特色的廉潔文化。以長春師范大學“青馬工程”為例,長春師范大學特別設計了“青馬工程”專題網站,建立QQ群,開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建設共享的學習資源,發布導師和學員共用的信息,展示學員成長的風采。校報開設“青馬”專欄,宣傳“青馬工程”相關信息。“青馬”活動成了校園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6]。“互聯網+”廉潔教育可以借鑒“青馬工程”的模式,結合網絡互動性強、不受時空限制的優勢,激發大學生參與廉潔教育的興趣。可以讓大學生積極參與有關廉潔話題的討論,通過微信公眾號傳播廉潔教育理論知識,發布廉潔教育信息,幫助學生抵制身邊出現的腐敗現象。同時,不能忽略傳統課堂的教育方式,應該讓互聯網進入廉潔教育的課堂。堅持高效的課堂傳授和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探索新媒體網絡通信技術[7]。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讓不同地區的廉潔課堂進行交流,在課堂上實現大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習。通過建立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教育模式,來提升高校廉潔教育的實效性。
要增強大學生對廉潔教育的認同感和參與度。依據接受理論,一般來說人們往往在知識信息方面有一種求異求新的傾向,在價值信息方面則有一種求同的傾向,樂于接受與自己的信念一致的信息,排斥不一致的信息[8]。這就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大學生對廉潔教育的偏愛、看法和態度,把其作為教育手段更新、教育目標調整的重要因素來考量,根據受教育者的狀況安排教育內容,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獨立意識和主體意識,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平等交流和雙向互動。互聯網的發展正好提供了這一平等交流的平臺。我們可以利用大學生習慣的網絡表達方式進行廉潔教育,通過短視頻、表情包來取得大學生的認同感,也可以通過闖關答題的方式讓大學生獲得成就感。還可以通過樹立廉潔榜樣的方法,讓廉潔榜樣同大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定期進行交流,讓同齡人之間進行交流互動學習,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廉潔意識,增強對廉潔教育的認同感。
在進行“互聯網+廉潔教育”時,高校應加大對教育的資金投入,完善互聯網的硬件設施建設,保證每個教室擁有最基本的電腦、投影儀等教育設施。還要完善校園網絡建設,加大校園網絡覆蓋的強度和廣度,提高網絡速度,保證每個教室的電腦能夠連上網絡。
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的開放、豐富、多元等優勢,搭建多種“互聯網+廉潔教育”平臺。讓學生通過慕課、爾雅網絡課等網絡課堂,學習來自全國各地知名高校教師關于廉潔教育的課程內容,積極為大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廉潔教育學習氛圍,激發他們真實的生活體驗和深刻的道德感悟。同時,要充分尊重學生,建立雙向互動的交流平臺,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進而催生出其廉潔行為。可以將網絡上的新聞事件作為廉潔教育的案例,結合廉潔教育理論對之加以分析,使大學生更好地掌握廉潔教育理論。也可將網絡上有關廉潔教育的紀錄片作為廉潔教育的素材,拓寬大學生的視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總之,“互聯網+”為高校開展廉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牢牢把握這一契機,從大學生的主觀愿望和需求出發,降低其心理抗拒,關注其能動性差異,不斷豐富廉潔教育內涵,拓寬廉潔教育外延,創新廉潔教育方式,完善廉潔教育體系,使其更愿意接受教育,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反腐行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