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煜虹 吉林電視臺新聞中心
人工智能在新聞編輯上的應用最早是在2006年,加拿大的媒體巨頭湯姆森集團在其旗下的金融公司嘗試使用人工智能編輯財經類的消息,而后人工智能在新聞的多個板塊得到應用。到了現在,人工智能撰稿在新聞行業的應用越來越多,涉及板塊之廣,寫稿效率之高都令人驚嘆。
筆者對人工智能無法完全取代新聞編輯人員的工作持肯定態度,但并不認同人工智能會在新聞撰稿的應用上會被拋棄。
寫作速度快是人工智能最大的優勢,所以短訊編輯是最有可能被機器人完全替代的,不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目前機器人寫作存在著局限,像評論員文章、民生新聞等類型的新聞人工智能是無法勝任的。但能夠預見的是,人工智能的出現,必將使那些新聞全靠上網搜的編輯人員就此滅亡。
盡管從收入上來看,新聞編輯工作者并不是一個高收入的職業,但同其他正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行業一樣,大量的新聞編輯工作者產生的人工費用是要高出人工智能很多的,所以機器人撰稿越來越受行業的經營者們歡迎。
并且不同于人類的是,人工智能可以每天24小時隨時準備工作,有任何突然出現的新聞事件,人工智能可以最短的時間里搜集信息分析數據,用最快的速度把新聞傳遞給受眾,把新聞所要求的時效性詮釋的淋漓盡致。
短時間里,人工智能能夠替代的是短訊類的撰寫工作,并不是所有的新聞類型。所以,機器人撰稿給傳統的新聞編輯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發展方向,那就是更加有內涵的內容。在數字媒體信息爆炸的環境下,網絡上各類信息質量參差不齊,有水平有內涵的優質內容往往能很容易的吸引讀者閱讀興趣,這是目前人工智能的水平所達不到的。
人工智能撰稿的誕生,并不是為了利用機器人來代替新聞編輯工作者,而是讓新聞編輯工作者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把自己從簡單又耗時的基礎編輯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內容的深度編輯中。
而人工智能誕生以前,新聞編輯工作人員每天要處理大量的信息,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進行匯總,所以他們每天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而人工智能則可以很好地篩選出有用的信息,對有效的數據進行整合,這極大的提高了新聞編輯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使其有更多的時間從事人工智能所不能代替的諸如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告等工作,從這一點上看,傳統的新聞編輯工作者更難以替代。
新聞編輯工作者無法同人工智能比拼速度,但是可以比內容的內涵與深度。
尤其是在深度報道上,需要新聞編輯工作者深入地了解事件,找到事件所反映出的本質,這樣的報道需要有大量的實地考證和采訪,也是目前人工智能完全無法實現的地方。相對于人工智能來說,人更擅長二次創造、實地考察還有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所以深度報道是人類不會被機器淘汰最強有力的保障。
另外,由于人工智能撰稿存在局限,許多有關重要的賽事、社會熱點的新聞依然要新聞編輯工作者親自來寫。還有深度報道、評論員文章等內容更復雜的新聞內容,人工智能就更不能和人類比了。
新聞編輯工作者不必為了AlphaGo橫掃中外圍棋屆而產生職業恐慌,在有規則限制的比賽中,人類確實無法和人工智能相比,但新聞這種帶理性中有感性的復雜內容,人工智能是不能完全代替的,這也是新聞的魅力所在。
可以想象,未來從事體力工作的人都將逐漸被人工智能取代,一些被規則和條框限定的智力型工作也終有被人工智能超越的一天。新聞的編輯是有一定方法和規則的,所以也很有可能會被人工智能代替。但是,有很多類型的新聞是需要人性的思考的,也是我們要更加努力豐富的內容。
那些小看人工智能給整個新聞行業帶來的挑戰,沒有絲毫危機意識的人早晚有一天會嘗到盲目自大的苦果。新聞編輯工作者要想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保證自身地位不受挑戰,就要在新聞中體現出自己人工智能所不具備的“人類智慧”。
人工智能沒有機會去到新聞的現場,新聞編輯工作者要用更多的精力去體會人文情懷,并把這種人文關懷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當中,寫出更多有感情有深度的內容。
新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門藝術,它的誕生更多的是在精神層面,很少有需要依靠物質的過程。我們通過各種途徑把新聞內容傳遞出去,實際上是把我們的思想意識通過媒介表達出來。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性,新聞編輯工作者才不會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