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廣播軍事新聞宣傳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傳播軍情動態,傳遞軍事信息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下多種媒體手段急劇變革的新情況下,如何加強和改進廣播軍事新聞節目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轉型發展營造良好氛圍,是廣大新聞宣傳工作者應當深刻思考并實踐探索的一樁大事。
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防軍事話題不斷增加,民眾對于軍事方面的訊息需求逐步提升;同時,我國的新軍事變革成效顯著,引發了普通大眾的關注熱情。綜合多方面因素,逐漸形成“大軍事”之格局。而作為軍事信息重要傳播手段的軍事廣播卻呈現日漸式微的“小”傳播力:一方面,移動媒體新時代受眾關注點發生變化影響了軍事廣播的傳播力;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手段的革新也削弱了軍事廣播傳播的渠道。在“大軍事”的輿論格局下,“小廣播”如何深度傳播?
進行議程設置是軍事深度傳播的核心和關鍵,當下國際形勢紛繁復雜,在軍事廣播宣傳報道方面,議題的變化圍繞事實、態勢、政策和部隊現有行動等各方面展開。軍事傳播中的議題設置,要加強針對性,應避免異想天開地閉門造車,設置一些自認為很重要和感興趣的話題,應該在加深了解研究傳播對象的基礎上,設置能夠吸引他們注意力的話題,做到信息的精準投放。
通過主動設置議題以引導輿論走向是西方媒體的慣用伎倆,相較而言,我軍側重于以“守勢”應對問題。而社會大眾普遍存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也就是所謂的“首因效應”。第一時間發布的動態信息,往往能留下印象最深,當確立了一種認知或者已經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后,哪怕知道這種定勢建立在了錯誤的基礎之上,想要再改變這種認知將是十分困難的。
在設置議題上如果“慢作為”甚至“不作為”,難免會使報道落入別人設置好的框架,陷入輿論引導上的被動。樹立主動設置議題的意識,是議題設置理論的基本要義,也是議題設置行為的根本要求。
聲音是廣播的魅力之源,2017年“中國廣播大會“的主題是“聲音的價值”。如何傳播優質的“聲音”?作為廣播人,我們對聲音的力量和價值的把握,這幾年也經歷了一個實踐、探索、再實踐的創新過程。聲音,是廣播媒體唯一的傳播載體,既是媒體的生存之本,也是其優勢所在。在軍事廣播正在逐漸向融媒體轉型發展之時,我們既要盡力創新,也不能忘記初心。
好的聲音能對心靈產生沖擊,有時要比對視覺的沖擊更有力量。特別是軍事一線、沙場閱兵、演訓現場等火熱的軍事活動現場,就充滿了這樣讓人振奮的現場音響。這就是軍事廣播在深度傳播中的“殺手锏”,因為單純的現場音響可能無法完全展示聽覺之外的信息,也不能獨立地展示全景,這時候廣播的聲音中,主持人的生動介紹和嘉賓的深度解析就成立了有效的第二輪傳播手段。這樣,音響和語言的精巧配合,可以讓“廣播”也具備了“畫面感”,同時可以傳遞出更加豐富、多遠的信息,承載了更加有深度的思想,形成了聽覺媒體獨特的傳播優勢。
軍事廣播宣傳要有深度、有影響力,就不能只考慮我們想傳達什么,而是要側重于從國際、國內受眾想了解什么出發,提高所推出內容的深度閱讀力和影響力。表態性、成就性的新聞報道要有,服務性、立體化的信息也要增加。貼合受眾需求的內容,才能有效把控受眾“注意力”。此外,還要具備全球視野和熱點思維,用國際視角觀察事物。受眾對中國大裁軍、中國軍隊的現代化進程、中國軍隊武器裝備、我軍的大規模演習等有著濃厚的興趣。軍事廣播宣傳就要用國際眼光、受眾視角、深度傳播的理念來觀察軍情動態并推出相應內容,有助于把握受眾注意力,實現強效傳播。
軍事廣播宣傳在發揮專業、權威、深度等特點的同時,也要在彌補自身的一些“短板”,比如在傳播的大眾化和親和力方面,適度向當下一些“網文”學習,在節目形態上轉變生硬、高調、沉悶、呆板等所謂的“權威”面目,改變宣教語調,把身段放低,讓聲音柔軟,讓面孔友善,用戰士的話講戰士的事,內容選題和傳播方式上都要貼近基層、貼近官兵、貼近大眾。
習主席深刻分析網絡輿論生態新特點,強調做好網上輿論工作,必須“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軍事廣播宣傳內容很豐富,手段也要多元,順應新時代“互聯網+”傳播生態和受眾需求變化,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發揮新媒體優勢,運用H5、VR、現場直播等多種形式,第一時間立體呈現軍情動態,有效匯聚了輿論強勢。
運用新媒體實現軍事廣播優秀內容的深度傳播效果,關鍵在于強化“互聯網思維”,要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人機交互的技術迭代下,對國際環境、軍情動態、受眾心理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積極利用解放軍各種重要活動,堅持把報道觸角向國際舞臺延伸拓展,把軍情動態傳到海外,把強軍故事講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