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賓賓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石油加工助劑》課程是化學工程學院石油化工技術專業必修的專業限選課。授課對象為高職三年制石油化工技術專業三年級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系統扎實地掌握石油加工助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把石油加工助劑作用原理與應用技術緊密結合起來,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繼續深造以及從事石油加工助劑生產、檢驗等相關領域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石油加工助劑》課程組教師努力探索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基于工作崗位任務要求、能夠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要、適應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石油加工助劑》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不斷提高《石油加工助劑》課程的教學質量,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服務。
《石油加工助劑》課程目前選用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唐曉東主編的《石油加工助劑作用原理與應用》作為教材[1]。教材分為三部分,共七章。內容主要包括煉油助劑和石油產品添加劑兩部分。煉油助劑部分包括常減壓蒸餾助劑、催化裂化化助劑和其它煉油過程助劑等;石油產品添加劑包括汽油添加劑、柴油添加劑、潤滑油添加劑和其他潤滑劑添加劑等。內容相對較多,而課時相對較少,無法充分滿足課程教學需要。
經過多年建設,學院已有石油產品分析實驗室、石油加工仿真實驗室、石油煉制仿真實驗室和聯系緊密的校外實訓基地2家。但是缺乏專用的石油加工助劑課程實驗室,且課程教學電子資源(教學視頻、實訓仿真軟件等)較少,導致《石油加工助劑》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無法保質保量進行。通過豐富的電子教學資源,可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石油加工助劑》課程已經擁有的電子資源包括課件、圖片動畫等,課程教學網站尚未完全建成。
《石油加工助劑》課程團隊要求教師具備以下知識、技能、素質要求:①熟悉原油化學成分基礎知識。②熟悉石油煉制加工基礎知識。③熟悉石油化工工藝基礎知識。④熟悉石油化工工藝安全常識。⑤在石油煉制企業實踐的經驗。⑥有實施理論教學和(或)實踐教學的能力。⑦有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和工作態度。但是來自企業生產一線的教師、能夠承擔教學任務的企業外聘教師欠缺,導致課程理論性較強,而實踐性不足,因此授課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通過走訪相關石油化工企業、咨詢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和技術部門負責人、回訪在石油化工企業工作的我院畢業生等形式,對企業人才結構與知識需求狀況進行調研,并結合教學現狀,收集學生對《石油加工助劑》課程的知識技能要求。教師要根據課程的總體學習目標,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國家職業資格必備的知識、技能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以實訓為手段,設計出集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的項目化教學環節。將在石油化工企業調研收集到的典型工作案例作為教學內容,創造工作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方法不但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有利于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踐,挖掘學生的潛力。同時,將學生完成的優秀案例予以展示,培養學生的職業自信心和自豪感。
積極爭取通過實驗室建設立項,建設石油加工助劑課程實驗室;對于目前條件無法達到的實驗,通過仿真模擬等方式來實現。通過校企合作,不斷加強與實訓基地的互動交流,充分利用校外實訓基地資源,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在已有課程電子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更好的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繼續推進電子教學資源建設,包括完成電子教案、電子習題庫,建設課程網站、課程資源庫及資源鏈接,開發課程虛擬仿真實驗等,通過豐富的電子教學資源,形成真實、立體、直觀、趣味的教學氛圍,提高《石油加工助劑》課程教學效果。
《石油加工助劑》課程組扎實落實青年教師培養計劃,使其盡快適應高職教育需要。對于沒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大學生、研究生,必須先到化工企業或者學院實訓基地參加實踐鍛煉;對于沒有教學經驗的大學生、研究生,指派德高望重的老教師為教學導師,"一對一"指導培養,直到學院教務處、教學督導處認可后,方可獨立承擔課程教學任務。堅持課程組備課、聽課活動,使新、老教師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結合學院建設需要,切合實際的派出教師赴國內外知名院校、相關機構學習培訓,提高教師的專項技能,滿足教學教改的需要。支持青年教師申報教研科研課題,和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不斷提高教師實踐能力,鍛煉雙師素質。
根據職業能力培養需要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課程組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擇課程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計劃;同時結合國家職業資格必備的知識、技能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在企業調研時得到的生產項目為載體,以實踐為手段,將教學內容設計成集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的"虛擬"工作項目,并組織實施教學與考核,使課程難點得以化解,課程重點更加突出[2]。在平時授課中,根據石油加工助劑學科的發展,介紹一些有關的新知識、新技術,讓學生及時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三年來,引進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專職教師1名,吸引1名企業技術人員加盟。課程教學團隊目前共有8人,其中專職教師5人,企業兼職教師3人。課程負責人作為青年教師指導老師,近三年來指導青年教師2名。課程組成員近三年來榮獲陜西省黃炎培職業教育優秀理論研究獎、校級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多項,承擔陜西省教育廳、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辦、陜西省職教學會課題3項,師資隊組的教學科研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傳統的以理論貫穿為主線的學科型教學模式很難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為了克服弊端,課程組基于調研,將課程內容設計為訓練技能的項目,實施教學與考核。以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把工學結合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合理設置實驗、實訓等教學環節,強化學生能力培養,繼續大力推進“演示原理,推導應用;體驗應用,證實原理"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結合一流學院、一流專業建設,不斷推進石油加工助劑實驗室建設,改善實踐教學環境;通過校企產學研合作,積極拓展新的校外實訓基地和實訓項目;結合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在建成《石油加工助劑》課程網站的同時,通過鏈接石油化工行業政策法規、標準規范、業務實施流程、典型案例、企業員工培訓題庫等形式,積極豐富課程電子教學資源。
重視激發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意識。通過營造創新環境、搭建創新實踐平臺、建立創新評價機制、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等方法,在《石油加工助劑》課程教學過程中,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1] 唐曉東.石油加工助劑作用原理與應用[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4.
[2] 孫賓賓,杜 剛.基于工作過程的《石油加工助劑》課程開發[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6(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