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春淼 綏化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朝鮮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之一,既繼承和發揚自己固有的傳統文化,保持民族生活方式中的優良傳統和民族風格,又在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過程中,積極汲取和吸收周邊兄弟民族的優秀文化,以適應具有中國多民族特色的新型生活方式。對鮮族文化特點的研究,對當代民族文化融合與團結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朝鮮民族文化的形成離不開民俗的發展,朝鮮民俗的發展最早源于解放前期,因此民俗文化傳承者主要是底層貧苦人民或是底層社會群體。當時傳遞朝鮮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群眾分別是潛入私墾北部的邊民、遭遇天災逃荒而來的難民、因日寇搶奪土地而失去家園、生計的破產農民、被日寇強制移民的“開拓民”。綜上所屬,朝鮮族主要是由遷入者組成,因此缺少一定的經濟基礎、文化基礎、社會基礎,因此貧苦農民較多,往往缺少話語權、缺少衣食。據有關史料記載,在朝鮮族人口中,大部分均屬于農民人口,更有絕大一部分為佃農。其經濟狀況較差,經濟基礎薄弱,導致民俗的社會基礎主要是源于下層貧民生活,因此其往往與朝鮮半島南部上層生活文化的民族風俗差異較大。這也導致朝鮮族發展的過程中,其民族文化具有獨特性。
朝鮮族文化具有獨特的民俗習慣,其具有溫和待人的精神,更是以溫情克服生活中的難題,因此其民俗習慣中帶用濃厚的樸素精神。當第一代朝鮮族潛入我國后,其更是將樸素性民族文化傳統帶入我國,是民族文化具有原文化特性。通過民俗文化、生活習慣的引入,為中國特色朝鮮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在解放后期,繼承傳統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形成了以民俗為主導的符合實際生活的中國朝鮮族特色文化。因此,朝鮮族民族文化特色具有下層生活文化的樸素性,并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娛樂活動、衣食住行、生活禮儀等。
在朝鮮族民俗習慣中,一直遵循著一定的原則,如:家庭成員關系平等、家庭瑣事民主決定、婦女吃苦耐勞熱愛勞動、具有一定的困難克服能力等。因此朝鮮族民族家庭氛圍濃厚,男女平等,很少出現男尊女卑。朝鮮族人民重視生活禮儀,在民俗文化中重視鄉土氣息文化,并不常見呆板式、繁瑣式儀式章程。
朝鮮民俗中,較為常見的、規模較大的禮儀主要包括:誕生禮儀、婚禮禮儀、慶壽禮儀,需要進行傳統的“接大桌”儀式。其中更有不少諺語有關三大儀式,并保留至今,由此可見,朝鮮民俗傳統習俗獨具原文化性。
朝鮮民族文化特點中地域差異顯著,呈現方式多元化,主要是由于我國本土朝鮮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文化習俗等,與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民俗文化地域性差異較大,同時不同的少數民族聚集區朝鮮族文化獨具特色,如咸鏡道風俗區域、慶尚道風俗區域、平安道風俗區域、混合型風俗區域等。經過長時間的文化積累,不同原籍的朝鮮族群眾,在自己的聚集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別于傳統的朝鮮半島文化,進而營造出了同中有異的朝鮮族民俗文化,與此同時在差異性的文化中,形成了多元統一的特有特質。
如:在飲食習俗上,咸鏡道風俗區域和慶尚道風俗區域朝鮮族人民普遍喜歡飲食辛辣食物,平安道風俗區域則不太愿接受辛辣食物;咸鏡道風俗區域的朝鮮族冷面,甜中有辣,慶尚道風俗區域、平安道風俗區域的冷面湯汁則不存在甜味。又如民間節日上,咸鏡道風俗區域、平安道風俗區域重視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民間節日,通過多樣化的民俗活動慶祝文化活動,慶尚道風俗區域則忽視端午節的慶祝。又或是在民間信仰上,咸鏡道風俗區域以“紅箭門”習俗為主,慶尚道風俗區域以山神崇拜為主,平安道風俗區域以將軍神崇拜為主。由此可見,在朝鮮族民俗文化中,求同存異,具有地域性差異。
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了人類歷史的前進,促進民族文化發展的離不開健全的文化輸出、接受機制。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離不開文化補償,文化的延續與拓展,離不開文化兼容性。朝鮮族文化具有堅柔并濟的特點,更是有強烈的復合性與兼容性。朝鮮族民族文化源于遷徙,其在不斷的發展中兼容時代特征、歷史特點,吸收不同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在保留民俗特點的基礎上,不斷融合新的文化傳承元素,積聚力量,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特色朝鮮族文化。同時在進行發展的同時,重視與周邊文化、兄弟民族文化的雙向交流,在生活、文化等各個方面優勢互補,在獨有的民風民俗中形成交相輝映的特色民族文化。
如,在朝鮮民族文化發展中,飲食文化在傳統飲食的基礎上吸收漢族烹飪技巧,對飲食做法進行創新,同時保留傳統的色彩搭配、強調色香味并重,通過引入,將漢族餃子、炒茶引入朝鮮飲食文化中,豐富朝鮮民族日常飲食。
又如,現代化節日發展過程中,朝鮮族不僅繼承傳統民族文化節日習俗,同時和漢族一同慶祝春節、端午節、元宵節等重大節日。在節日飲食上,也會在端午飲食粽子、元宵節飲食元宵;在中秋節時,全家賞月嘗月餅。
同時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文化習俗相互影響與滲透,朝鮮族在同漢族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吸收漢族文化,同時利用朝鮮文化影響漢族的生活習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區域文化生活。如,延邊地區,漢族文化、朝鮮族文化雙向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更促進文化風俗形成特色性文化格局。通過此文化形式的形成,促進中國特色朝鮮族文化發展,以此為基礎,促進朝鮮族人民重視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形式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格局、文化教育體系,并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充分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保留文化傳承中的民族特性。
朝鮮族文化迅速發展的同時,以多元化的趨勢擴展其影響范圍。朝鮮族特色文化類藝術活動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文化向繁榮的方向發展。
推進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區域特點,民風民俗,打造針對性的發展策略,形成特色化的發展模式。堅持以“繁榮特色文化”思想為指導,強化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共同發展,通過社區化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文化影響力、增加群眾參與度,促進特色文化傳播率。
建設特色化朝鮮族文化發展策略時,應當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為基礎,激發人們參與民族文化的熱情,通過百姓的生活習俗強化特色民族文化的傳遞。如:對于傳統節日的紀念,政府或社區可組織百姓以朋友相聚、家庭聚會、鄰里聚會等形式,促進彼此間的交流,通過組織舉辦歌舞晚會,響起伽耶琴聲,舞起扇子舞,飛旋長鼓舞,在仙鶴展翅,舞姿柔美中,使百姓認知、理解并傳遞特色朝鮮族文化。
又如在朝鮮族節日中“三月三”較為重要,因此區域文化管理機構應重視對文化傳統節日習俗的紀念,通過組織多樣化的紀念活動,使百姓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用豐富的活動形式使百姓理解并喜愛紀念傳統節日。通過感念先人,獻金達萊花、做花煎餅、花饅頭等,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同時使人們感受傳統節日的快樂,同過感受生活的美好,深層理解節日背后的文化含義,以此促進特色民族文化的傳承。
對于朝鮮族民族文化的傳承,要以文化特點與形式為基礎,合理的安排組織文化活動,積極開展高校的文化傳承活動,把握文化傳承的正確方向,在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保證傳承活動有序開展,提升活動質量的同時,增加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
文化的傳承應當與生活發展相結合,朝鮮族文化的發展應當與小康社會發展的目標相一致,通過整體發展觀,把握文化發展大局,重視利用主旋律,促進民族文化朝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保證民族精神具有文化特色的同時,符合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滿足社會發展要求。
通過組建特色文化傳承形式,吸引人們積極參加,激發其傳承民族文化的熱情。合理安排特色文化節目,如在規模化文藝晚會上,掌控節奏、重視內涵、謀劃形式,通過良好的社會效應促進民族特色文化發展。通過此類行文化活動形式,提升朝鮮族文化的趣味性、吸引力,同時以此形成文化亮點,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促進經濟消費、拓展文化影響力。通過組織舉辦文化鮮明的朝鮮族特色活動,加強社區、社會、政府與文化傳承者之間的聯系,共同打造完善的文化傳承機制,通過制定條例的保證,促進朝鮮族特色文化的健康發展。
朝鮮族民族文化的傳承,僅憑地方民族文化傳承者的力量是不夠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僅憑藝術館的力量進行文化弘揚。應當以深入民眾基層為發展方向,利用藝術館走進群眾,獲取民族發展的群眾基礎與支持,在此過程中,克服難題與挑戰。但是,現階段,朝鮮族文化藝術館,面臨諸多難題,包括環境條件較差、活動缺乏足夠場所、輔導員講解員較少,缺乏經費等,因此在特色朝鮮族文化發展過程中,要創作條件知難而上。
在此條件下,文化館的建設要重視對社會資源的利用,聚集社會各界力量,加強宣傳,引進投資,走訪文藝愛好者,帶領文化深入群眾,使得朝鮮族文化發展適應民族現代化生活特點,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同時要號召廣大少數民族同胞,自覺了解本民族文化及特點,重視文化傳承工作,為打造中國特色朝鮮文化貢獻力量,激發群眾參與積極性,不斷壯大發展文化傳承隊伍,為朝鮮族文化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把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有機地統一起來,逐步發展成為既具有民族獨特性,又擁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優秀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它具有源于民族文化的本原性和立足于中華文化的趨同性的特點,而這正是朝鮮族民俗文化的中國特色本質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