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婷
摘 要:新中國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青海地區不斷得到傳播,在指導青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新時期,由于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差異性,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傳播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困境,不斷受到境外不良思潮的沖擊,宣傳形式也比較單一,針對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群眾思想文化水平、優化傳播環境等方法來加以解決,使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青海地區的傳播越來越廣泛化。
關鍵詞:青海地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對策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041-03
中國共產黨在每個歷史時期都十分重視民族問題,黨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的旗幟,并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成功解決了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民族問題。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青海地區得到廣泛傳播,但由于存在地域、文化和民族上的差異,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傳播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困境,針對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優化傳播環境等方法來加以解決。因此,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青海地區的進一步傳播意義十分重大。
一、推動青海地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傳播的戰略意義
(一) 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十分重視青海省的經濟發展情況,改革開放為中國打開了面向世界的大門,為西部地區的經濟建設帶來了機遇,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為青海地區的經濟建設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國家不僅帶來了資金也為青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持,吸引了大批的管理人才,同時也吸引了大量外資來到這里投資建廠。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青海地區的經濟建設已取得不錯的成績,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良好,民族特色產業也在健康有序的發展之中。近年來青海本地第三產業的發展勢頭也十分強勁,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產業的開發和發展,為“大美青海”的建設目標增添了無盡魅力,比如青海湖旅游區、茶卡鹽湖旅游區、門源油菜花旅游區等,每年夏天這些獨具特色的旅游區就成為各地人民爭相前去的好去處。隨著“一帶一路”新經濟帶的開辟,青海省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建設“新絲綢之路”的新時期,也有著絕對的地理優勢,青海地區也正在積極地投入其中,通過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必將在西北邊陲之地取得經濟的新發展。
(二) 有利于維護地區和諧穩定
長期以來,漢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各個民族共同生活在青海這片土地上,團結和睦、親如一家,描繪出一幅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和多文化相互交融的美麗畫卷。各民族一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始終是青海地區處理民族關系的關鍵之所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西方社會的各種非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不斷地向青海地區涌入,因此,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成為青海省的一項重要工作。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各族人民的幸福之源,而民族分裂和社會動亂則是各族人民不幸的禍根。因此,合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來解決青海地區的民族問題,這不僅是青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這對維護青海地區的穩定發展和民族團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過去,青海地區的開發和建設離不開各個民族之間的團結;現在,要建設和諧文明的新青海同樣也無法離開民族團結;未來,青海地區要實現更進一步的發展,依然也離不開各個民族間的大團結。因為,只有團結,才能保持一個地區的和諧穩定,才能形成一定的凝聚力,激發大眾的創造力;也只有團結,才能建設美麗的新青海,創造更加美麗的新生活。新形勢下,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建設活動,這既是對青海省多年來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區”活動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一個重大創新。它并不是在過去的創建活動基礎上的簡單延續,而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對創建工作的創新和開拓。
二、新時期青海地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傳播面臨的困境
(一) 經濟水平較低,不良思潮不斷沖擊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開展,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青海省早已摘掉了經濟落后的帽子,近年來,青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青海省作為民族地區,作為青藏高原上的第二大省份,現如今仍有一些偏遠山區由于自然地理環境比較差,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有些農牧區,人民生活水平較低,與外界的交流也比較少,人民生活在比較閉塞的環境中。與相對閉塞的偏遠地區相比,青海省有些地方的發展卻比較好,比如西寧、玉樹等地,這些地方不僅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且各項生活基礎設施也都比較完善,在對外交流上也更加的便捷,因此人們的思想也較為開放。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各種非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不斷涌入,近年來,一些民族分裂勢力和極端主義思潮等不斷沖擊著當地群眾的思想,分裂分子打著為當地群眾解決困難和痛苦的旗號,不斷對社會主義進行批判,大肆宣揚他們的資本主義精神和宗教觀念,導致當地群眾產生思想上的混亂,這嚴重阻礙了青海地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傳播進程,嚴重影響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人民群眾中的堅定地位,不利于青海省的穩定發展和民族團結。
(二) 教育發展滯后,人民文化水平偏低
雖然西部地區的教育工作近年來已取得不錯的成績,國家也一直在加強對教育的資金投入,但青海省仍然有些偏遠地區的教育水平比較滯后。在一些偏遠地區,首先,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相對比較差,交通比較閉塞,導致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另外,加之政府的資金有限,不夠重視教育的發展,因此在教育的投入上有些不足,造成這些偏遠地區的教育發展十分落后,不僅學校匱乏而且師資隊伍也比較匱乏。其次,由于偏遠地區的環境比較差,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很多老師都不愿意去那里工作,尤其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和先進管理理念的青年教師。再次,由于當地農牧民的文化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很多藏族和回族的家庭不太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有些家長認為讓孩子放牧比讓孩子上學要有出息。經濟發展水平的滯后,導致教育發展水平的落后,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藏區大部分的農牧民都不認識漢字,而且有的也不會說普通話,這種文字和語言上的障礙,文化水平和思想觀念的落后,嚴重阻礙著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傳播與實踐。
(三) 民族感情濃厚,宗教信仰多元化
青海省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成分比較復雜,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孕育了特殊的民族文化和風俗信仰,而且也有自己本民族的宗教文化,因此,長期生活在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下,少數民族群眾無時無刻不受到這種大的社會環境和小的家庭環境的熏陶,他們已經世代在尊崇著自己民族的風俗文化,祖祖輩輩在信仰著自己民族的宗教,這種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堅定的宗教信仰是任何人和任何事都無法改變的。
我國的少數民族有著十分燦爛的民族文化,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宗教文化,但在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中也不乏存在某些落后的思想和文化,與我們整個國家宣揚的思想文化存在某種不和諧之處,比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宣揚的是“無神論”,而有些少數民族則信奉“有神論”,這種情況下二者就產生了沖突,不利于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民族地區的傳播。
(四) 相關部門不夠重視,宣傳形式單一
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黨的民族政策的普及工作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傳播過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青海地區傳播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相關部門不夠重視,多數情況下都在搞形式,并不真正重視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這和我們黨的宣傳政策是相違背的。有些相關部門在宣傳普及工作過程中,做的很多工作都屬于“面子工程”,抱著只對上級領導負責,不對人民群眾負責的態度,這樣的宣傳普及工作走得都是“形式主義”之路。
任何理論宣傳都離不開合適的傳播手段,否則就會影響理論的說服力和影響力。青海地區地理位置較偏遠,尤其是偏遠的農牧區交通和信息都很閉塞,文化教育比較落后,加上各少數民族大多都有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而對漢字的認識和理解程度相對較弱,加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堅定的民族信仰和宗教信仰,可能在思想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某些思想難以接受,這都影響著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傳播進程。而且很多地區在宣傳形式上比較簡單,宣傳手段也比較單一,大都采用掛橫幅、貼標語的方法進行宣傳,這種傳統的手段現已不能滿足人民的視覺需求,只會弱化馬克思主義在人民心中的指導地位,最終影響人民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信仰、接受和理解。
三、推動青海地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傳播的路徑
(一) 努力發展經濟,加大教育投入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解決了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問題,他們才有能力去關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教育事業進步是在民族地區推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傳播的可靠保證,鄧小平曾深刻指出:“觀察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是看那個地區能不能發展起來。”[1]
因此,要想改變目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首先應該從發展經濟入手,努力提高青海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民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只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才能為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宣傳奠定基礎。青海省可以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民族特色產業,堅持調整存量,優化增量,打造低碳、綠色、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比如有色金屬、新型輕金屬合金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產業。另外,可充分利用青海省獨特的環境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們對旅游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大,青海省可以“大美青海”作為宣傳口號,以青海湖、茶卡鹽湖、門源油菜花、祁連風景區等作為宣傳內容,大力發展旅游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鄧小平曾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制約民族地區經濟與文化快速發展的突出問題是教育和科技的落后。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了,就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國務院在2015年8月11日發布的 《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中對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薄弱環節、教育完善保障等提出了相應措施,因此在做好民族地區經濟工作的同時不能忽略教育的基礎性作用,政府要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大教育上的資金投入,尤其是偏遠的農村地區要多給予關注,注重對先進教師人才的引進,優化學校師資隊伍。教育發展了,人民的素質和思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才能為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傳播打開大門。
(二) 強化民族團結意識,提高群眾思想水平
只有民族地區團結穩定了國家才能和諧發展,不管是對一個地區還是一個國家來說,維護民族地區團結穩定都非常的重要。青海省作為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區,在維護民族團結和地區穩定方面要十分謹慎。堅持維護民族團結進步,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是青海地區各族人民所承擔的重大政治職責和光榮使命。
青海地區要高舉民族團結的偉大旗幟,不斷加強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意識,更加自覺地推動青海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落實長治久安的戰略,為激勵各族人民奪取建設大美青海新的勝利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是強化民族團結意識的重要任務。當前,必須要學習好、宣傳好和貫徹好黨的民族工作精神,黨員干部要深刻領會黨的民族政策,深刻理解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實質,堅信分裂動亂是民族之禍,而穩定發展才是民族之福,要把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精神上來,充分挖掘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把它凝聚到建設美好家園的事業上來。黨員干部們既要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還要做好思想宣傳工作,鞏固人民群眾的民族團結意識,提高他們的思想認知水平。
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水平是影響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接受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首先,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加大教育投入是提高民族群眾思想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徑。其次,要加強精神文化建設,積極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優秀文化相結合,大力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加大對青海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完善文化宣傳和娛樂設施建設,為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傳播提供陣地支持。同時,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時候,要注意采用多種民族語言和文字進行宣傳,盡量以民族地區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這樣才有利于當地群眾接受和理解。政府部門也應在充分保護和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前提下,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文化相適應,引導民族信仰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相適應,在不改變民族信仰的前提下,使民族群眾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實現民族群眾思想和觀念上的“移風易俗”。
(三) 優化傳播環境,創新宣傳方式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民族地區的傳播過程中,首先需要優化傳播環境,也就是影響民族地區群眾接受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各種因素的總和。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接受信息也越來越快,西方的各種非社會主義思想和分裂勢力不斷涌入我國民族地區,青海省作為西部民族地區,要優化社會傳播環境,加大對西方不良文化的治理。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少數民族地區政府一方面需要培養一批精通少數民族文化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培養一批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的人才,對西方文化要加以辨別地接受,去其糟粕,掃清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宣傳過程中遇到的障礙。青海地區的各級政府需要對腐朽、落后的文化加強監管,及時制止不良文化的擴大化,依法懲治嚴重危害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全的謠言傳播者,及時引導社會輿論的正確方向,優化傳播環境。
傳播媒介作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重要載體,承擔著重要的宣傳任務。因此,加快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青海地區的傳播,必須改善青海地區的傳播設施,創新宣傳方式。
首先,要實現傳統傳播媒介的全覆蓋。青海地區要繼續加強對報紙、廣播等傳統傳播媒介的推廣,要加大對傳播媒體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建立一個全方位、寬領域的多媒體宣傳網絡,充分發揮傳播媒介的理論宣傳功能,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2]。
其次,發展現代傳播媒介要與完善監管機制相結合,基于傳統傳播媒介全覆蓋的前提下,要大力發展現代傳播媒介以適應民族地區現代化的需要。因此,針對民族群眾對現代傳媒設備的需求,政府部門既要在財政上給予大力支持,又要在網絡信號的覆蓋方面加強建設,使現代傳播媒介能夠為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廣泛傳播發揮積極作用。政府部門還應完善傳播媒介的監督管控機制,加強對傳播信息的管控力度,及時屏蔽不良信息,杜絕危害民族團結的不和諧音符。另外,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研究者們要經常走下去,走到人民群眾當中去,盡量多地使用民族的語言和文字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傳播,及時和讀者群眾溝通,解答他們思想上的困惑。
最后,可以利用少數民族文化作為宣傳載體。例如,利用民族節日來展現黨的民族政策、民族精神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豐碩成果。在每年的藏歷新年、開齋節、古爾邦節等重大節日上,政府可確定一個符合青海地區實際,體現民族團結進步、突出民族特色的活動主題,在節日活動中宣傳黨的民族理論、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工作的豐碩成果,以民族文化為載體促進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進一步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