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蝶
摘 要:人的主體性發揮推動社會的發展,反過來,社會在其不斷發展進步過程中對人的主體性發揮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分析主體性基本內涵的基礎之上闡述了社會發展與主體性的關系,重點論述了社會發展對人的主體性的雙重影響:一是社會環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精神文明的進步對人的主體性發揮的促進功能;二是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異化與社會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會制約人的主體性發揮;三是在結尾處對如何將社會發展對人的主體性發揮的制約影響轉化為再前進的動力源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社會發展;人的主體性;促進;制約
中圖分類號:A8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061-0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的主體性發揮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對此我們既要看到社會發展對人的主體性發揮的積極影響,也要看到其制約影響,更要盡力將制約影響轉化為再前進的動力源。只有這樣才會更好地促進人的主體性發揮,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與完善。
一、主體性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主體性主要是指人的主體性,關于人的主體性,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觀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54這句話告訴我們認識事物不能僅僅從客觀的角度出發,還應該更多地從人的主體性活動方面去理解。
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對客體的作用中所表現出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是人主體性的具體內容。首先,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能動性是主體與非主體的最大差異,主體的能動性指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會單純被動地受制于外物,不聽天由命,而是能動地意識自己與外物的主客體關系并由此實現自己的主體地位;其次,“人能夠將自己從動物界中分離出來,是萬萬離不開創造活動的,通過自身的創造活動,越來越遠離動物,自己的主體性也就愈加確立起來了”[2];最后,自主性是主體性的重要體現,自主性集中表現在人能夠獨立、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去解決外界制約自身發展的因素。人作為主體,與客體是相聯系的,認識人的主體性不能孤立地從人的自身存在性出發,還要從主體對客體的作用來認識,這樣才能顯示出人的主體性地位。
二、社會發展與主體性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根源于人的主體性活動。人通過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能動地參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實現對社會的改造和發展。此外,人類的精神活動進一步促進社會的發展,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使社會能夠獲得長久發展,各種正確的價值理念,使社會良性、穩定、有序發展。但是主體如果利用不當的手段對社會進行改造也會產生適得其反的后果,如在發展經濟的時候,不遵循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僅對資源造成浪費而且會破壞生態環境,最后也會使社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所以,在進行主體性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規避一些不當的方式,選擇合理有序的方法來促進社會的發展。
社會發展反過來也會影響著主體性的發揮:一方面社會發展為主體性活動提供基礎環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精神文明的進步為主體性發揮提供了根本動力和保障。另一方面,社會中出現的異化,會對主體性造成部分喪失,而且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制約主體性的發揮。
三、社會發展對人的主體性發揮的雙重影響
社會發展對人的主體性發揮具有雙重影響,社會環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精神文明的進步促進了人的主體性的發揮。但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異化與社會制度的不完善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制約人的主體性的發揮。
(一)社會發展對人的主體性發揮的促進功能
人的主體性不斷發揮促進社會的發展,反過來社會的發展、進步對人的主體性發揮也具有積極的促進功能。
1.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為人的主體性發揮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需要在社會關系中才能生存和發展。“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1]92這說明了人的發展離不開環境,而社會的發展就是人的主體性發揮的基礎性環境,社會的發展能對人的主體性的發揮產生推動作用。
在社會進步推動人的主體性發揮過程中體現了社會這個大環境對人的主體性的改造和完善作用。特別是人類社會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成為社會進步的宏觀環境,使得主體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為主體性的發揮提供了更寬廣的環境。主體可以在全球化這個大環境中,利用自己對事物的認識,積極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新思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社會發展提供新思路,發揮自己作為主體的本質力量。
2.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的主體性發揮的內在根本。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在改造著自身,人的發展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以致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資料。人們想要更加全面地發展自己,能夠去進行一些政治、文化藝術等活動,必須要物質資料能夠滿足其最基本的需求,所以社會發展與人的主體性發揮始終是密切聯系、相互推動的。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那時候的人受到自然力量的抑制,自覺能動性極其低下,基本只能為了生存而進行些簡單的活動,人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到了封建社會,絕大多數的人靠雙手和簡單的工具能夠從事農業生產方面稍微復雜的活動,人的主體性得到些許發揮,但是作為主體的人的發展還是相對緩慢。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人類進入工業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不斷提高,人們不斷創造新的技術和機器,與之前使用簡單工具的小生產相比,主體性的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現當代社會,生產力更是極大地提高與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懂得合理應用社會生產力轉化為主體能力,提出更高的發展戰略,從而更好地發揮了人的主體性。
3.精神文明的進步為人的主體性發揮提供思想保障。人是有意識的社會存在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于精神文明建設人們往往會存在著一些誤解,認為精神文明是外在的、強制的一種對人的要求,僅僅把自身看作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對象、客體。其實精神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對人的作用相當于指引的作用,良好的社會精神文明能夠更好地促進人的主體性的發揮。
以教育為例,我國一貫堅持的“科教興國”戰略,并針對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教育均有一系列相對應的政策與制度,提倡培育“四有”公民,這點很好證明了精神文明對人主體性發揮的重要性。
(二)社會發展對人的主體性發揮的制約影響
從總體上講,人的主體性發揮與社會發展是一致的、相互推動的,但是社會發展速度過快,不和諧的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人的主體性發揮。
1.社會發展導致人的主體性部分喪失。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寫道“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的東西就越少。”[1]41在異化勞動中,勞動者制造的產品與自身對立,不斷否定自己和自己的勞動成果。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喪失了部分主體性,處于被支配的地位。
“在異化勞動中,主體性的部分喪失是外在的、感性的,但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不斷被社會物化,這種主體性的部分喪失卻是內在的。”[3]252-253這種內在的主體性部分喪失,是主體缺乏勞動自主性的體現,沒有勞動積極性,主體性沒有得到很好發揮。
2.社會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人的主體性發揮。社會制度,是由定型的社會關系所組成的能夠滿足人類基本社會需要的穩定的社會規范體系。完善的社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充分尊重人的權利與自由,能夠促進人主體性的發揮。但是已經建立的社會制度往往代表過去的行為模式,容易出現僵化局面,與社會發展進步存在時間上的差距,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人的主體性發揮。
“制度作為一種既定的存在,除了對主體性有必要的規制外,還會對主體性產生非必要的壓制,也就是說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會抹殺人的主體性。”[4]特別是專制制度中主體會缺乏必要的能動性,存在著不對等的統治與被統治,占有和被占有的關系,很多被統治階級甚至無自由可言,部分人的主體性完全被抹殺。在現代社會中,社會制度對主體性的壓制主要表現在社會制度的工具化趨勢增強、道德感與社會制度分離。
四、總結
關于社會發展對人主體性發揮的影響,我們應該全面看待,既要看到社會發展對人的主體性發揮的積極影響:不斷完善的社會環境為人的主體性發揮提供了前提和基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的主體性發揮的內在根本,精神文明的進步為人的主體性發揮提供思想保障。”[5]1-5也要看到社會發展導致人的主體性部分喪失和社會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人的主體性發揮的消極影響。
在繼續優化社會發展對人的主體性發揮的功能時,還應警惕社會發展對人的主體性發揮的制約影響,將制約因素轉化為人的主體性再發揮的動力源。關于異化,應提高勞動者的自主意識和思想道德水平,優化勞動理念,勞動不止是為了生存,更多是精神享受,是個人價值的實現。在生產的過程中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關于社會制度,社會制度對人的影響滲透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社會制度能夠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會合理地促使人的自覺能動性。所以,人作為有反省能力和自主意識的主體,不應該被囚禁于主體性規制當中,我們必須在主體性自由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制度、社會關系和人的內在需要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張蔚玲.從生產力的嬗變透視人的主體性[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6.
[3]劉樹龍.人的主體性的異化與回歸[J].華人時刊,2014(9).
[4]孟凱.主體與制度的互動——關于制度的一種哲學思考[D].濟南:山東大學,2005.
[5]路日亮.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與人的主體性的提升[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