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針對穩就業出臺了一系列措施。
《意見》提出,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對面臨暫時性生產經營困難且恢復有望、堅持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返還標準可按6個月的當地月人均失業保險金和參保職工人數確定,或按6個月的企業及其職工應繳納社會保險費50%的標準確定。
除了支持企業穩定發展的政策之外,《意見》還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就業創業的政策。比如,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支持力度,符合條件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可分別申請最高不超過15萬元和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鼓勵各地加快建設重點群體創業孵化載體,支持就業壓力較大地區為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免費提供經營場地。
據了解,在《意見》出臺后,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財政部等多部委還將出臺《關于推進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的指導意見》等配套措施。
日前,在第三屆(2018)新金融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徐福順稱,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充分利用金融業務服務企業發展,更好地推動實業主業不斷做強、做優、做精。
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從3方面更好地推動實業主業發展。
一是要堅持以融促產,立足主業、實業,推進產融結合。著力推動中央企業科學制定產融結合發展規劃,聚焦發展與集團產業特點相結合、相符合,與主業需求相配套的金融業務,不斷提升服務主業實業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堅持因企施策,嚴格規范中央企業金融業務。探索開展分類管理,因企施策,有序推動金融業務發展。對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應當允許其開展多種金融業務,服務企業改革發展;對于金融業務發展基礎較好、產融結合效果明顯的企業,引導其金融業務更好地服務主業;對于金融業務效益不佳、產融結合不突出的企業,加快推動金融資源的優化整合;對于主業整體虧損、資產負債率較高、現有金融業務風險較大或服務主業的作用不明顯的企業,嚴禁新增金融業務投資。
三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嚴格控制金融業務風險。推動中央企業嚴格落實管控責任,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和風險排查機制。建立金融與產業之間的風險隔離,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
11月28日,國家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印發了關于《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表示,用3年時間,總結推廣一批融通發展模式,引領制造業融通發展邁上新臺階;支持不少于50個實體園區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特色載體;圍繞要素匯聚、能力開放、模式創新、區域合作等領域培育一批制造業“雙創”平臺試點示范項目;構建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培育6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到2021年,形成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注入活力的融通發展新格局。
《通知》稱,將開展以下5個行動:挖掘和推廣融通發展模式,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建設融通發展平臺載體,優化融通發展環境。
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履行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要高度重視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履行工作,各有關方面要早部署、早安排、早行動,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及早簽訂數量相對固定、價格機制明確的中長期合同,鼓勵支持更多簽訂兩年及以上量價齊全的中長期合同。煤電雙方應繼續參照“基準價+浮動價”定價機制,協商確定中長期合同價格。
國家發改委稱,要早簽、多簽、簽實中長期合同,中央和各省區市及其他規模以上煤炭、發電企業集團簽訂的中長期合同數量,應達到自有資源量或采購量的75%以上,且不能低于上年水平。鼓勵產運需三方不斷創新銜接方式,多簽直購直銷合同和有運力保障的三方合同。通過煤炭產能置換指標等支持措施,鼓勵引導有關方面簽訂更高比例的中長期合同。
11月28~29日,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出席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稅收征管論壇(FTA)指導委員會會議并作主旨發言,分享了近年來中國在稅收征管體制改革和稅收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得到了與會代表的廣泛好評。
王軍表示,近年來,中國稅收征管體制改革和稅制改革呈現出全方位實施、多領域并進的特點,進一步提升了稅收治理能力,更好地發揮了稅收服務國家治理的作用。
王軍強調,近年來,中國實施的一系列稅制改革體現了鮮明的減稅導向。今年實施的增值稅降低稅率、個人所得稅改革等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減稅效果。下一步,中國還將推出更大規模、更具實質性和普惠性的減稅降負舉措,更好地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并為世界經濟發展助力。會上,王軍還介紹了近年來中國稅務部門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取得的積極成效,并承諾將進一步推進辦稅便利化改革,為各國投資者在中國投資興業營造更好更優的環境。
12月4日,國家發改委、國家工信部、國家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僵尸企業”及去產能企業債務處置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和去產能企業債務,加快“僵尸企業”出清,原則上應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處置工作。
《通知》強調,符合破產清算條件的“僵尸企業”,應堅決破產清算。任何組織、機構、企業或個人不得阻礙或拖延符合破產條件的企業或其債權人提起破產申請,嚴禁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維持“僵尸企業”存續的行為。
《通知》劃定“僵尸企業”和去產能企業的債務處置范圍有三類:直接債務、統借債務和擔保債務。
在金融信貸政策方面,對債務處置不到位、資產負債水平持續超出合理水平且按時償付到期債務有困難的“僵尸企業”,監管部門應嚴格展期續貸、借新還舊、關聯企業擔保貸款等業務的實施條件,禁止給予金融機構特殊監管政策支持,并對操作不規范的金融機構實施必要的懲戒。
在財稅政策方面,《通知》嚴禁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維持“僵尸企業”存續的行為。落實好現有企業破產重整的稅收支持政策,并根據實際情況研究相關政策。
中國銀保監會法規部副主任張勁松12月1日在“第二屆中國AMC發展‘使命與擔當’杭州高峰論壇”上表示,當前的經濟從高速發展進入新常態,處置不良資產本身也面臨著較大的風險,希望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包括地方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化解別人風險的同時,要考慮自己的風險,要依法合規在穩健的基礎上開展。
張勁松建議,處置不良資產慎用查封、凍結措施。一些金融企業包括債權人往往利用債權人的優勢,在訴訟中采取查封、凍結企業賬戶的行為,往往導致處于困境的企業面臨破產,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非常大的麻煩,下一步要進一步規范。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要倡導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解決問題,不能因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不顧對方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