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摘 要:在網絡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網絡普及率日漸提高的大背景下,網絡流行語作為社會用語的一部分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網絡流行語的產生不是人們憑空臆造的,而是是有理可循、有據可依的,它們往往與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也為語言的使用與流行提供了語境,網絡流行語的產生、普及與發展和人們的認知水平息息相關。本文主要對2017年12月15日《咬文嚼字》雜志頒布的2017年十大網絡流行語(“不忘初心”“砥礪”“共享”“有溫度”“流量”“可能X1了假X2”“油膩”“尬”“懟”“打call”)進行生成理據的探析。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生成理據
一、引言
2017年12月15日,《咬文嚼字》雜志頒布了2017年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分別是“不忘初心”“砥礪”“共享”“有溫度”“流量”“可能X1了假X2”“油膩”“尬”“懟”“打call”。網絡流行語的產生不是人們憑空臆造的,它們往往與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一定的關系。本文主要從生成理據對這些流行語進行探析。
二、生成理據
(一)內部理據
1.語音理據
語音理據是指詞的語音形式與詞的內部含義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在這方面明顯的體現便是方言類流行詞。網絡流行語中的許多詞語可以從其產生的源頭直接找到理據。例如“懟”,在普通話中,拼音為duì,根據《說文解字·卷十·心部》解釋:“懟,怨也。從心對聲。丈淚切。”表示怨恨的意思。而在河南方言中,“懟”音duǐ,表示收拾、沖撞。在《真正男子漢》熱播時,一個“懟”字頻繁出現在節目中,給廣大觀眾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杜海濤跟王寶強互相“懟”的片段也引起觀眾們爆笑連連。隨后,有網友把“懟”字直接建立了微博話題,在網友們的互動下,“懟”字一度沖到了熱門話題榜的第5名。“懟”因此漸漸流行起來,人們用它來表示故意找茬、反抗、反對等意思。后來其義擴大,進一步衍生出“比拼”“競爭”等含義。
2.語義理據
語言是現實世界的忠實記錄者,社會中發生的一切都能在語言中得到體現,但語言表達語義符號又是有限的,這就需要語言符號在原義的基礎上衍生出新的意義。如砥礪,原詞語最早出自于《山海經》:“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礪。”砥指細膩的磨刀石,礪指粗糙的磨刀石。砥礪合指磨刀石,在后來的使用中,由名詞逐漸被活用為動詞,人們聯想到磨刀石之中“堅韌”的成分,忽略了其固體形態,后來被引申為磨煉、鍛煉、激勵等意思。
又如“流量”,其原本是一個物理學上的名詞,本義是指單位時間內流經封閉管道或明渠有效截面的流體量。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隨著汽車的出現,“流量”一詞的意義出現了嬗變,在詞義上有了新的所指,開始指代通過道路的車輛、人員等的數量。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們進入互聯網時代,“流量”也指在一定時間內網站的訪問量,以及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所耗費的字節數,其形成理據就是單位時間、單位面積中流體通過的量和單位時間內在網站上“流通”過的人數的數量具有相似性。故此時“流量”一詞的詞義增加,詞性也再次發生轉換,由名詞轉換成為形容詞,用來形容那些粉絲數量多、影響范圍廣、人氣指數高、商業價值大的明星,該詞還隱含著公眾的文化評價,存在情感色彩的轉變,使得原本中性的“流量”一詞轉變為褒義。
3.形態理據
形態理據指詞的意思可以從詞的詞綴或詞的形態構成上獲得,即可以看出該詞結構和詞義之間的聯系。邵敬敏正式提出“框式結構”這一術語,所謂框式結構,指前后兩個不連貫的詞語相互照應、相互依存,形成一個框架式結構,具有特殊的語法意義和特定的語法功能,如果去除其中一個,該框架便會散架;使用起來,只要往空缺處裝填合適的詞語就可以了。
“可能X1了假X2”屬于句式層面的框式填充結構。該詞流行于2017年1月,出現在一組調侃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的表情包中。在該句式中,“可能”用于動詞或動詞短語(X1)前,表示“估計、不確定、猜測”的意思,詞性為助動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假”的意思跟“真”相對,表示“不真實的,偽造的”。“了”,主要表示動作的完成,用在動詞后,為助詞。因此,從字面的意思解讀,動作(X1)已經完成,該句式是對已經發生事情的描述,表示主語對“假”后面X2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二)外部理據
1.社會事件理據
語言既是社會交往的工具,又是社會生活的記錄者。在充當工具和記錄者的過程中,語言也會受到社會的影響。社會上所發生的一些事件(如歷史事件、政治事件等)往往會引起語言符號意義的變化,使語言符號衍生出新的意義。
如“不忘初心”一詞,即不忘本意、不忘初衷,語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到的:“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一詞語既是中國共產黨在面對未來、面對挑戰中對全國人民莊嚴的承諾,也折射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仍然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品質。
又如“共享”一詞,意思為共同享有、共同享用。在21世紀,“共享”是在互聯網技術、移動支付技術日益成熟條件下出現的新的經濟模式,“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一系列與“共享”有關的產物紛紛進入了人們的生活。有報告顯示,至2020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將占GDP的10%以上,隨著“共享+物品”這一社會現象的流行,“共享”一詞也越來越多地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之中被頻繁使用,該詞語的使用又體現出當今“共享時代”的繁榮。
2.特性理據
特性理據是指語言符號的某一特性可以映現到客觀世界的某一事物上,使得該語言符號產生了引申義,該語言符號所指的特性往往與現實生活中某一客觀事物或客觀現象在性質或本質上的相似。
例如“油膩”一詞,本指“含油過多”。“油膩”一詞,源于2015年的一篇《中國男人為什么有一種油膩感》,文中稱“油膩感”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像是滿嘴跑火車,邋遢的穿著與發型,言談舉止中毫不掩飾的自大,都是“油膩感”的體現。油膩原本指的是含油多的食物,給人的直觀感受是一種肥膩感,將這一含義投射到人的身上后,產生了油光滿面、不修邊幅的感覺。在“油膩”一詞的傳播過程中,詞義進一步擴大,油腔滑調、世故圓滑、邋遢不堪等,都可稱“油膩”。
3.行為動作理據
行為動作理據是指某一語言符號所指的行為動作和客觀事實的某種行為動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打call”一詞的形成是建立在功能特征相似基礎之上的,“call”在英文中是“喊、叫”的意思,而在演唱會現場,觀眾經常會通過大聲喊叫來表示對于其偶像的支持,所以“打call”就有了鼓勵、支持、贊成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意思。這里是通過借用“call”的功能特征,建立起“支持”和“call”之間的相似聯系,從而創造出了新詞“打call”。
4.省力理據
省力原則的基本內容是以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大的收益。“尬”的生成理據是省力理據。“尬”原本常用在雙聲聯綿詞“尷尬”中,一般不單用。“尷尬”指處境困難,不易處理,或行為、態度不正常、不自然。“尬”一詞的流行最先起源于臺灣的“尬舞”,在“尬舞”一詞中,“尬”作“比、斗”解,“尬舞”的意思是斗舞、比舞。在“尬舞”一詞傳入大陸后,人們接受了這種詞語形式,卻仍把“尬”理解成“尷尬”,“尬舞”便成為“尷尬地舞蹈”的意思。此時一個“尬”可以獨立作為單音節形容詞,與其他動詞搭配組合成新的詞語,能用更少的字符來表達同樣的意思,體現了語言的經濟性原則。
三、結語
語言體現了人類的實踐性和社會性的本質,是一定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人們調節社會關系、構建社會聯系的產物和工具。而網絡語言是從傳統的語言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們或依據語音形式與內部含義而關聯所得,或由一個詞的概念意義引起所得,或從詞的詞綴或形態上獲得,或將概念相關的事件提取整合所得,或對現有詞匯進行衍生所得,具有時代性、創新性和多樣性。分析流行詞語的產生理據,是為了更好地對它進行理解,從而更合理、更恰當地使用它。
誠然,由網友們評選出來的2017年網絡流行語并不能完全反映網絡語言的產生和發展,但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網絡流行語的生成理據及流行原因,形成對網絡語言現象更為客觀和理性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嚴辰松.語言理據探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院報,2000(6).
[2]王冬霞.網絡流行語生成理據的認知闡釋[J].瘋狂英語,2011(10).
[3]邵敬敏.框式結構“A了去了”[J].語文研究,2013(4).
[4]程欣然.從語言經濟原則看網絡交際中的縮略語[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8).
[5]黃元龍.劉宇紅.試論縮略語的理據:省力原則[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