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陳繁義
摘 要: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重要成果,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根據國際政治理論中的安全概念確定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并進一步探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四個統籌”的理論內涵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從邏輯上明晰了十九大中對于中國面臨的具體問題以及系列對策的出發點,即總體國家安全觀。本文從國際政治理論角度構建了十九大報告中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本體系。
關鍵詞:十九大報告;國家安全觀;國際政治理論
一、引言
安全是國際政治研究的起點和終點,而國家安全則是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核心概念。安全的本意是一種沒有威脅,沒有恐懼的一種狀態,安全必須依附于安全主體而存在,國家安全即是安全依附于國家這個行為主體而存在的概念。傳統安全觀認為安全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防止國家受到外來顛覆和打擊的軍事安全。然而,國家四要素中的人民和政府要素通常被認為涉及國內層次而不被重視。隨后,哥本哈根學派拓展了安全的外延,安全的主體由國家發展到個人、國家集團、地區和全球體系;安全議題由軍事政治安全擴展到經濟、社會、環境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當非傳統安全概念逐漸興起,安全概念的視角則聚焦于“人的安全”上。十九大報告中的國家安全內容則包含了多種行為主體,既包括國家(政治安全、國土安全、傳統安全、自身安全),也包括個人(人民安全、國民安全),同時也包括全球體系(非傳統安全、共同安全)。與之相應的指涉對象也呈現多元化,如指涉國家(傳統安全)、國家主權(政治安全)、集體共識(共同安全)等。報告中的“四個統籌”將4對國家安全聯系起來,從而擴大了國家安全的內涵。
二、外部安全與內部安全,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
國家構成4要素為領土、主權、人民和政府,其中領土和人民是國家構成的物質基礎,是國家存在的內源性因素,領土和人民的安全是一個國家存續的基本物質保證。其中,領土安全即國土安全是對國家領土完整且不受外部威脅的描述,在國際關系學院編著的《國家安全學》一書中認為“國家安全”就是國家既沒有外部的威脅和侵害,又沒有內部的混亂和疾患的客觀狀態。而外部的安全威脅主要就是從保持國土完整的角度出發的。
國家安全的另外一個方面是國家沒有內部的混亂與疾患的客觀狀態。危及國家生存的力量不僅來源于一個國家的外部,而且還時常來源于一個國家的內部。國內的混亂、動亂、騷亂和暴亂,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疾患,直接都會危害到國家生存,造成國家的不安全。這就涉及另外一個國家存在的重要物質基礎:人民。人民的安全也就是國民安全也是一個國家存續的重要保障。只有國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地穩固政府的統治基礎,才能更好地維護主權、領土完整,因此國民安全保障,特別是國內人民的安全生活環境保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關于國家安全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國家邊界的弱化問題,傳統觀點認為安全是主權國家運用軍事力量排除其他國家和政權的外部威脅和政治干預,從而確保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一種穩定狀態。這種觀點緊緊圍繞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進行定義,不同于傳統的主權概念,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主權是國家所遵循的一系列規則,這些規則構成并確保了國家的外部獨立和國內權威。也就是說國家在領土范圍內依據一定的制度、規則對本國進行實際控制,而主權就是以這種基于規范的制度而存在。以此為前提,主權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效能和程度實際上是不斷受到沖擊和挑戰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際社會中的某些要素對主權邊界的侵蝕與國家對本國領土實現的控制力形成不斷角逐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和國際、內部和外部都不能簡單地割裂開來,國土安全不僅受到來自外部的威脅,同時也受到來自國家內部分裂勢力的威脅,而國內分裂勢力往往會被國外力量干涉。國民安全也不只是國內人民的安全,而是既包括國內人民的安全,又包括中國駐海外各類工作人員的安全,因此在當今世界環境下,很難簡單地對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進行劃分,只有將二者相互統一,同時健全國家安全防護體系才能更好地保證國家安全。
三、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傳統安全觀認為,國際無政府狀態使國家間的競爭和沖突成為永恒,國家需要通過自助原則獲得安全。而全球化卻導致國家間相互依存加深,時空距離縮小,國際與國內事務的邊界逐漸弱化,聯系相應增強。國家與地區間的安全從而具有普遍性,地域安全、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集體安全密不可分,尤其是經濟領域的全球化所形成的統一大市場與國家權力共同對安全問題產生影響。由此,政治、經濟、社會等相關問題糾葛在一起會產生一系列新問題。國家間的安全關系已不是競爭與沖突所能囊括的,而是休戚相關的。國家面對的安全問題則是國際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相應地,這些安全問題不僅無法以邊界衡量,甚至以流動的要素作為衡量單位也稍顯不足。因此,國家維護自身安全已不能僅依靠自身,而需以共贏為目的采取合作等手段。維護自身安全與維護共同安全在某種程度存在一致性。
四、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
國家安全的內涵在國際環境變化中的內涵不斷層次化、立體化。全球化時代的發展使關注點由傳統的軍事安全轉為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軟安全問題上。因為國家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特征降低了傳統軍事威脅的發生概率,軟安全問題隨著跨國交流的日益頻繁。對軟安全的關注使非傳統安全得到廣泛關注。諸如貧富分化問題、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疾病和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問題,迫使人們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全球化在最初本是用來描述某種本質因素(如資本、信息、經濟資源等)向全球范圍擴張的現象。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本身占據全球化體系核心位置的西方發達國家遭受重創,而本質因素則流向了較少被波及的發展中國家。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迅速發展,西方國家因此視發展中國家為利益威脅者和秩序破壞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期望實現本質因素的回流,從而重新占據世界體系中的絕對優勢地位。近年來,中國面臨多次如釣魚島、南海、朝鮮半島和臺海問題的傳統安全威脅。面對這種局面,十九大報告的總體國家安全觀中提出了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兩者兼顧,缺一不可。要兼顧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則面臨一個矛盾點,傳統安全往往依靠結盟、遏制、威懾等手段實現安全;而非傳統安全則通過對話、協商、合作等手段實現安全。針對如何統籌兼顧,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路徑,格外強調對話解決爭端,協商化解分歧。通過這一表述表明立場,在面對威脅時必然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然而卻更傾向于關注可營造合作機會的非傳統安全問題。
五、結語
安全的本意是一種沒有威脅、沒有恐懼的狀態。沒有威脅是指在客觀上保障生存需要,而沒有恐懼則是主觀需求的體現。主觀上感受沒有恐懼往往是超出客觀生存需求的,因此主觀上對安全的感受依賴于國家優勢的發揮。這種優勢的實現過程其實就是發展的本質所在,所以安全實質上蘊含了生存和發展兩個含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早已實現了生存的需求,轉而注重發展的需求,國家發展自身實力又必然引起其他國家的猜疑,因此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成為矛盾點之一。國家要實現發展,需要參與全球資源的競爭與優勢互補體系,若參與一個開放的全球體系中,則難免會存在諸多針對非傳統安全的安全漏洞,若建立全面的安全監督與控制體系又會阻礙資源與要素的流動,阻礙發展。如何兼顧兩者則是矛盾點之二。十九大報告針對這兩個矛盾點提出重視國家利益,不稱霸,不擴張,行使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完善國家安全制度,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值得一提的是,縱觀十九大報告即可得知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的國家利益究其本質就是和平與發展,實質上所有的問題都是為自身安全和發展服務。保障國內以及國際安全是為了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和平環境。強調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摒棄冷戰思維,強權政治和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大國關系框架;不稱霸,不擴張,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周邊國家關系框架;共商、共建、共享的發展中國家外交原則,以及為了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的“一帶一路”,旨在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全球伙伴關系,減少沖突與摩擦,增加合作與共贏,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實現共同發展。中國不是西方大國的利益威脅者、秩序破壞者,而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