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瑛芮
曹曉青 博士生導師,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黨總支書記兼系副主任。我國第一位榮獲重大國際手風琴大賽第一名的手風琴演奏家。2017年榮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國家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成員。榮獲“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
先后分別在美國、俄羅斯、德國、意大利、法國、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士、芬蘭、丹麥、塞爾維亞等國舉行個人獨奏音樂會、室內樂音樂會,擔任評委和舉行大師班講學活動,受到各界高度評價。
自幼學習手風琴,1979年考入天津音樂學院附中,先后師從著名教育家王域平、王樹生、朱經白和李安福。1984年進入天津音樂學院學習,1987年獲得全國手風琴比賽一等獎,1988年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作為國家文化部派往歐洲學習的第一位手風琴專業留學生,于1992年獲得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資助,赴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深造,師從國際著名手風琴專家莫澤爾教授。2001年作為第一位榮膺殊榮的華人取得德國音樂學院演奏專業的最高學位“獨奏大師文憑”(歐洲音樂學院器樂表演專業的最高學位)。1997年6月在德國巴登舉行的德國第7屆手風琴大獎賽中,以精湛的技藝和杰出的音樂表現力榮獲第一名。同年10月在意大利“第22屆卡斯特爾費達多國際手風琴獨奏家比賽”中,榮獲第一,為全球華人爭光。
2000~2004任教于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2001年被天津音樂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04年3月在中央音樂學院創建手風琴專業(本科)。在教學工作中,以嚴格細膩、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和積極投身、勇于嘗試的藝術實踐精神贏得了學院領導肯定和業內廣泛贊譽。短短13年時間內,共舉辦手風琴相關各類音樂會500余場(次),極大程度提高了中央音樂學院手風琴專業學生的演奏能力和音樂素養。所教學生在國際手風琴頂尖比賽和國內重大比賽中摘金奪銀,共獲得106項第一名和210項重要名次,其中有51項屬我國選手在國際大賽上首次獲獎,受到國際手風琴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數次獲得比賽組委會優秀指導教師獎,為我國手風琴事業專業化發展以及在國際舞臺上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貢獻。
說起手風琴,現如今被視為小眾化的樂器,但對于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卻有一段永不磨滅的情懷。就如最近熱映的電影《芳華》中,總會出現手風琴,它不僅僅是一件樂器,更是一個時代的烙印。手風琴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群眾中普及度最高的樂器。新中國成立后,幾代手風琴人不斷為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在今天又有一批批手風琴新秀不斷涌現出來,書寫手風琴事業未來的藍圖。曹曉青教授,被業內公認為是當代手風琴的中流砥柱。他繼承了老一輩手風琴人的光榮和使命,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開拓,為中國手風琴向國際化發展求索。今天講述的就是曹曉青老師和手風琴的故事。
從熱愛開始的音樂啟蒙
在中央音樂學院教學樓的辦公室,陽光穿過寬大的窗戶,幾臺手風琴和書桌上堆積成山的樂譜,讓人一眼就能識別這是一間手風琴教室。這是曹老師的辦公室,采訪就從這開始。
曹曉青出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手風琴最盛行的年代。從新中國成立到60年代,手風琴也積累了一定的群眾基礎和教學基礎。然而,與鋼琴、小提琴等在國內發展較快的樂器相比,手風琴的發展的確有些先天不足,甚至是被視為一種業余樂器。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手風琴藝術的發展一直停留在大眾和軍旅藝術層面,學術化的國際性交流只是近十幾年才進入中國,也導致了很多人對手風琴藝術的誤解。盡管如此,還是有一批批熱衷于手風琴事業的人士不斷投身到這項事業中,以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不斷拓展著中國手風琴藝術之路,比如在軍旅藝術團中就涌現出了很多手風琴藝術家、教育家,他們成為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軍旅手風琴藝術的蓬勃發展直接推動了手風琴在群眾藝術中的發展,當時一批批社會青年受到感染,掀起了一股席卷全國的手風琴狂潮。曹曉青的學琴之旅就是在這股浪潮中起航的。
“我學手風琴就是被我叔叔帶動的。我出生在天津,5歲時就開始跟著我叔叔學拉手風琴。他當時是一位熱衷音樂的青年,為了學習手風琴,他自己花錢去學習班學習。在學習班學完后,他回家再教我一遍,我就這樣接觸到了手風琴。后來,叔叔把我帶到學習班給大家演練,讓大家幫忙聽聽,久而久之,我成了那個成人班里最小的編外學員,大家都很喜歡我,我也特別愿意跟他們‘混在一起。由于學習條件所限,我啟蒙的時候并不正規,幾乎都是靠模仿老師進行學習,沒有單獨的技巧訓練。在那個年代,學琴的人群主要是成人,孩子幾乎沒有。所以,你看現在全國各大公園和舞臺,拉琴的那些上歲數的人都是當年那些愛好文藝的青年。盡管學習條件有限,但幸運的是,我從小就接觸到了天津音樂學院的王域平、王樹生老師,他們精彩的演奏讓我越來越喜歡手風琴。跟隨這些大人們一起學琴,也讓我知道了什么叫熱愛音樂。父母看到我在演奏上進步很快,就給我買了一臺適合我的小琴,方便我練琴。回頭看看,雖然我的音樂啟蒙之路并不正規,但這份特殊的學琴經歷給我打下了熱愛音樂的基礎,在音樂世界尋找快樂的感覺。后來,電臺經常播放一些手風琴曲子,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我就不斷地聽廣播,聽完了自己練,比如那時候最有名的《牧民歌唱毛主席》等手風琴曲我都是按照這個方法學習的。大家對于手風琴的癡迷程度表現在各個方面,比如,那時候誰買了一臺鸚鵡牌四排簧的手風琴,那絕對是土豪,會讓人羨慕好一陣。我認為我對手風琴的喜歡是發自內心的,期待自己能演奏出更為動聽的音樂,以至于后來我進入音樂學院之后,為了追求音樂對于技術訓練的不習慣,甚至抵觸純粹的技術訓練?!辈芾蠋熜χ貞?。
業余和專業的那道門檻
曹曉青是中央音樂學院手風琴專業的創建者,他的教學代表著國內手風琴專業的標準,然而談起他的啟蒙經歷多少讓人有些詫異。原來,他是從一位純粹的業余琴童慢慢地走上專業之路的,有著從最初抵觸純粹的技術訓練到找到技術與音樂的平衡,從歷史的角度去尋求中國手風琴發展的方向,甚至在他的音樂學院附中學習階段還經歷了一段音樂和技術的思想掙扎。
曹老師說:“我啟蒙的時候是學簡譜的,但是考入天津音樂學院附中后就要學習五線譜,就要學習很多音樂理論,專業的制約會讓我損失對音樂天然的感受,當時我自己就特別糾結。我一直在想這個好還是不好,我覺得是有好有壞。因為專業的門檻和要求會把一些真熱愛音樂的人卡在了門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沒有專業的知識支撐,對于音樂的理解和認知是無法深入到內部結構之中的。特別是技巧、樂理等知識的學習,對于專業學生來說是極為關鍵的。在附中學習的經歷,讓我理解了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和同學們的相處,也讓我對專業學習的看法有了潛移默化的轉變。雖然我們的專業不同,但是大家都在練習自己的專業,相互影響。盡管專業上有差異,但是要求都是相似的?!?/p>
從1979年進入附中學習到 1984年附中畢業,在這6年的時間里,曹曉青苦練技術。同時,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曹曉青的眼界得到極大的開拓。此時的中國,涌現出了一批批手風琴新秀,特別是國外的演奏家讓國人眼前一亮,諸如手風琴演奏家御喜美江等到中國交流都給國內的手風琴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國內長期閉塞的文化氛圍。也就在那時,國外的演奏和留學資訊不斷地沖擊著國內。
走出國門,尋找手風琴的道路
從曹曉青的敘述中,能清晰地了解到他的學習經歷還是比較順利的。1988年他大學畢業后,在天津音樂學院任教。3年后他又幸運地得到了公派德國留學的機會,踏上了留學之路,師從著名手風琴家莫澤爾。那年他已經27歲了,而這一走就是十多年。如果說能在那個年代得到留學機會是幸運的,那么能堅持10年海外漂泊靠的絕不是幸運。曹老師說:“我就是想出去看看國際手風琴到底發展到了什么地步,開拓眼界對當時的我來說太重要了?!?/p>
在德國留學期間,曹曉青致力于國內外的手風琴交流。在他的帶動下,國內的手風琴學術交流大門悄然打開。1997年,曹曉青在德國獲得國際手風琴比賽大獎。2001年,他獲得了漢諾威的最高文憑。學業上的成功,使他得到校方和教授的器重,于2001~2004年在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任教。從個人發展來講,曹曉青無疑是成功的,通過努力學習和拼搏,在歐洲爭取了一席之地,而此時最讓他牽掛的還是國內的手風琴發展。他心中總有一個遺憾,國內缺乏手風琴專業化教學,以致不能與國際同類專業接軌。在中國最高音樂學府建立手風琴專業,一直是埋在他心里的一顆種子。
回國建立手風琴專業
都說心想事成,曹曉青在中央音樂學院建立手風琴專業有其幸運的因素,但這與他的堅持和對事業的堅定之心有著密切的關系。
1998年,曹曉青曾經到中央音樂學院舉辦過個人音樂會,那時學院還是沒有建立手風琴專業。他說道:“手風琴專業的建立,離不開時任院長王次炤。王老師在了解我的學習背景和經歷后提議,希望我能回國在中央音樂學院建立手風琴專業。能在中央音樂學院建立手風琴專業一直是我的個人夢想,但建立一個專業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簡單。畢竟中央音樂學院其他專業的標準擺在那里,手風琴要拿出一個與中央音樂學院匹配的標準和教學成績,這才是最困難的。如果說建立手風琴專業是喜悅的,那這種喜悅也只是瞬間的,以至于我現在一直沒有減少對工作的熱情,總有一種緊迫感?!?/p>
2004年,曹曉青和另外幾位海歸人才,比如朱亦兵、薛偉、柴亮等被引進中央音樂學院。這些人才的加入,迅速地起了化學反應。而曹曉青面對的困難是沒有任何經驗,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一切都要自己開創。要在國內開創和建立手風琴專業教學和學術體系,要面對很多輿論與阻力,甚至會招致一些非議和誤解。不管是什么,曹曉青并不希望把自己定位于象牙塔里的“高、精、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培養的是打破專業和業余壁壘的手風琴人才,不論這些學生未來會朝什么方向發展,但一定是全面、有極強的可塑性的。從他培養出來不同類型的學生就能反映出他的多樣化教學。
專業與業余并不對立
采訪中,曹曉青一直強調這樣的的觀點:要在手風琴的圈子里淡化業余與專業,不要把自己定位于只能教專業手風琴的老師。
2017年底,(北京)國際手風琴藝術節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這屆手風琴藝術盛會邀請到了國內外許多知名的手風琴演奏家、藝術家、活動家,尤其是華沙肖邦音樂學院院長、手風琴家Klaudiusz Baran與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的合作,堪稱是本次藝術節最有意義的一次合作,奠定了本次藝術節國際化交流的基調。而藝術節還吸引了全國各地少年宮、活動中心和各個藝術院校的手風琴教師,大家在這里濟濟一堂,共同探討國內手風琴目前的狀況及將來發展的方向。
曹曉青認為,這次藝術節越來越淡化專業和普及的界定,這是有助于手風琴發展的好現象。現在專業和普及更趨向一體化。如今,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少年宮手風琴教師擁有海外留學背景,比如,北京市少年宮手風琴教師豐雪就是手風琴演奏家謝苗諾夫的高材生。她留學回國后就應聘到北京市少年宮做老師,其實憑借她的水平在音樂學院教學也是夠的。她們拉近了業余與專業領域之間的距離,也對專業人才的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小學音樂老師是專業院校畢業的研究生、博士生。這種情況在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說明當代人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些現象也說明高端和普及正在融合,在一線城市中表現最為明顯。
“我很不希望把自己僅僅定位于只能教專業的學生。其實我培養出的學生發展方向是各不相同的。比如許笑男,他目前在學校任教,他的教學是朝著學術化的方向;許可卿的演奏既有流行又有古典,已經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田佳男在爵士音樂上有自己的想法,已經有苗頭了;還有我的學生姜波龍,他目前在首都師范大學任教,現在正在給學生開展手風琴室內樂課程,我最近一直在給他尋找這方面資料和樂譜。一個真正好的老師,要能做好普及,流行的、專業的都能懂,幾方面融為一體。我不太希望看到這種情況:專業演奏去找某位老師,而流行演奏又得去找另一位老師,我覺得這樣的定位并不合適,定位也是一種局限。我假如把自己的教學定位于專注學術、國際大賽的話,我不可能讓我的學生能有如此豐富的演奏風格?!辈軙郧嗾f。
為了解決專業人才的貫通問題,曹曉青又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開設了手風琴專業,解決了手風琴人才的銜接問題,提高了生源的質量。
對于手風琴專業人才的培養,曹曉青給出了肯定的觀點?!拔冶仨氝€要站在學院的高度思考手風琴專業教育的重點。作為雙一流藝術大學,在培養學生時一定是全面且拔尖的,所以我的學生能演奏出各種類型的作品,而不是為了迎合什么口味,只教什么風格。社會需求是培養人才的標準,社會需求是全方位的,所以人才的培養同樣是全方位的,甚至還要有自我創業的能力,要把人才培養到國外去。目前國內的專業音樂學院幾乎都有了手風琴專業,這些專業的設立說明專業人才的蓬發展。這些院校的老師也大都是‘海歸派,未來中國手風琴的專業教育會有更加美好的發展?!?/p>
寄語琴童
通過學習音樂,學習手風琴,能讓孩子找到更理想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