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琪
摘 要:通過隨機抽取600位寧波當地大學生并進行消費情況調查后,本文總結了該群體在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消費習慣和消費傾向上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并分析了一些社會熱點消費問題對大學生的消費影響。筆者也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學校和家庭是大學生消費教育的最合適承擔者,在開展消費教育時應該結合社會現狀。
關鍵詞:寧波大學生;消費調查;消費教育
一、引言
大學生的消費行為不但關系其現有的校園生活、學習狀態、人際關系等,而且也影響其正在發展和成熟的消費價值觀。社會消費始終是一個受到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影響的行為。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大學生群體的消費情況也呈現出動態性。寧波處于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觀念、水平和行為如何,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于該群體的影響如何,值得我們關注。
二、調查方法
調查隨機抽取了寧波大學、浙江萬里學院、寧波理工大學、寧波大紅鷹學院共600名大一到大四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575份。接受調查的學生中男生346人,女生229人。問卷包括紙質和網絡問卷兩種。除了調查問卷,還對部分學生進行了一對一訪談,以深入了解消費觀念和行為。
三、調查結果
(一)消費水平和消費滿意度
對比其他地區,可以發現寧波大學生的消費水平較高。從調查發現,寧波大學生一個月花費1000元以下的占11.6%,1 001-2 000元的占54.8%,2 000元以上占33.5%。2015年高芳放對河南地區大學生的月生活費用進行調查,發現多集中在600-1 000元之間,并認為消費水平“較高”,已經超過當地的平均基本生活費水平。2016年,研究者對山西各地大學生的消費調查顯示:12.76%的學生消費水平低于600元,75%的學生平均月生活費在600-1 500元之間,7.24%的學生消費水平在1 500—2 000元之間,4.54%的學生消費水平為2 000元以上。即使考慮到地區的經濟差異,從總體上看寧波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也是較高的。盡管學生消費水平普遍較高,但接受調查的學生對生活費的滿意度并不高。52.3%的學生希望生活費能到3 000元以上,30.3%的學生希望生活費能到2 000-3 000元。
(二)消費構成
從目前各地大學生的每月消費構成來看,大部分為伙食費、服裝費、日用品等。寧波大學生的消費也高度符合這種比例,多數學生每月花費的1/2到2/3是伙食費。其余主要花費為服裝、生活用品、通訊費和社交費用等。值得注意的是,寧波大學生消費構成除常見項目外,各種電子產品的消費和社交、個人娛樂等費用越來越多。據調查,娛樂費用每月100元左右的占46.7%,每月200元左右的占53.3%。每個學生基本都有社交支出,但是數量差距較大,少則幾十元,多則千元。200元及以下(每年2 400元及以下)的占58%,200元以上(每年2 400元以上)的約占42%。少數同學每月用于社交方面的開支高達1 000元以上(每年12 000元以上)。
(三)費用來源
寧波大學生消費的主要來源由父母提供,部分學生能夠通過兼職等方式解決一定的生活費用,具有較好的獨立意識。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全部由父母支付生活費的占43.9%;全部自行解決的占7%;父母和自己各出一半的占14.8%;父母出小部分,自己出大部分的占8%;父母出大部分,自己出小部分的占25.8%。大學生以學習為主,再加上大部分學生家庭能夠支付其學習開支,因此生活費的來源主要是家庭供給并不奇怪。近年來,大學生社會兼職比較普遍,兼職的渠道也比較多,因此這也提升費用來源中學生自力更生的比例,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四)網絡消費
網絡消費早已在大學校園中普及。寧波大學生也比較熱衷于網絡購物,每周購物1次及以上者為61%,每周2-3次的占18%,4-5次占16.4%,每天上網購物1次或以上的占4.6%。網絡購物方面,女生的購買頻率明顯高于男生,符合女性更愛買東西的特點。男生通過網絡購買的主要產品為服飾鞋帽、電子產品等,女生購買的種類更多,包括服飾鞋帽、飾品、電子產品、生活日用品、化妝品和書籍等。
(五)男女消費差異
由于性別和年級差異,大學生消費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伙食費方面男女生差距不大,盡管男生比女生吃得更多,但是伙食費開銷差距不明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應該是男生在食堂消費較多,女生在小餐館、外賣、零食等方面的消費較多。在服裝和生活用品上女生花費普遍高于男生,女生購買服裝的數量更多,并且更關注服裝的時尚程度和品牌。在評價自己的消費習慣方面,認為“具有計劃性”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不知道自己的錢花費到何處去的女生占近一半,部分女生評價自己的消費方式是“想花就花”。年級消費也存在一定差異,低年級比高年級在服裝、日用、娛樂和社交上消費更少。
(六)信用消費
大學生信用消費是當前社會的熱點話題,寧波大學生提前消費和信用消費也比較普遍。約44%的學生會使用信用消費或提前消費,其中女生信用消費比例高于男生。部分同學持有銀行信用卡,而網絡信用(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的門檻較低,社會聲譽較好,成為大學生信用消費的主要選擇。提前消費或信用消費的原因主要為一些生活中的偶發事件、缺少消費規劃、社會交際增加、廣告或周圍的消費誘惑等。面對消費缺口,找父母要、信用消費或者找同學借是3大解決渠道。
四、存在的問題
(一)消費基本正常,但計劃性和理性還不夠
從調查看,大部分寧波大學生每月生活費用固定,收支保持平衡,主要消費去向合理。因此,可以認為絕大多數的學生消費基本正常,但消費的計劃性和理性有改進的必要。近半數學生不太了解自己花費的構成和去向。部分學生以零食當主食,以外賣代替性價比較高的食堂,不但不能保證正常的營養,還提高了伙食費開銷。一些學生熱衷服裝、化妝品和新款電子產品等,缺乏計劃,浪費較大。還有一些學生在娛樂和社會交往上的花費基本和衣食費用差不多于,甚至超過基本生活支出。這些消費行為會給自己的大學日常生活帶來困擾,而一旦形成習慣也會影響未來生活。
(二)攀比消費、高消費對校園有一定影響
攀比消費、高消費不但是社會問題,對寧波大學校園也有影響。盡管消費水平不低,但滿意度不高。對生活費滿意度選擇3 000以上(最高選項)的學生進一步提問,發現不少學生表示自己理想中的月生活費用為5 000元以上,甚至“越多越好”和“隨便花”。盡管有一定的戲虐成分,但是也反映出學生的消費欲望強的現狀。寧波處于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消費水平較高,消費方式前衛,高消費、攀比、炫富的行為比較容易出現,大學校園也難免受到不良的影響。約18%的學生表示非常羨慕或者深受其影響,約49%的學生表示偶爾會受影響,一旦攀比消費、高消費在校園盛行,并不能被理性制止,對校園的危害不小。
(三)時尚消費、方便消費、提前消費突出
大學生對時尚消費、方便快捷消費和提前消費要求較高,甚至成為影響消費選擇的主要因素。網絡消費是大學生消費的一個重要渠道。90后大學生初次上網年齡最低,接觸網絡的年限較長。網絡已成為他們不可缺少的學習、生活、交際和娛樂工具。他們對互聯網的依賴性使他們的互聯網消費行為呈現出常規性、普遍性的特點。網絡消費“多模態的符號模式”和“擬態消費行為”逐漸演變成為大學生的主要消費方式,而這種消費方式也帶來了很多問題。網絡上各種時尚潮流對于消費觀不成熟的大學生是一種極大的誘惑,明星用品、流行款式時刻刺激著他們的神經。面對琳瑯滿目的消費品,總有能勾起人欲望的東西,一些同學將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用在購買奢侈品上,嚴重影響了學習生活。電腦、手機購物有一鍵下單、送貨上門的優勢,但便捷的消費方式助長了大學生的惰性,并沉迷于虛擬社會,喪失了和現實接觸、了解社會真實面貌的機會。該群體盡管也受到手中有限金錢的限制,但相對于父輩的價格敏感,他們更重視商品是否時尚、購物是否方便,在看到心儀的產品時不會等到手里有現金,而是通過信用消費方式及時行樂。可以說,寧波大學生無論是消費觀念還是消費渠道都深受網絡的影響,而由此也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
(四)“社會性”消費不斷提升,但學校和家庭重視不夠
大學階段是個人逐步從原生家庭中獨立和社會化的過渡階段,娛樂、社交等“社會性”消費會越來越重要。寧波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花費差異性較大,問題不少。學生的“社會性”消費是學習之外的娛樂休閑、人際交往的支出,是幫助他們進一步探索和深入了解社會的消費。從調查發現,低年級同學生活范圍和與社會的對接程度相對較低,社會性消費比例相對低,但隨著年級升高,用于社會性消費的比例有明顯增長。和吃飯穿衣這種基本生活需要不同,娛樂、社交等社會性消費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密切相關,能夠反映出學生課余生活的主要方式。如果進一步分析可以反映出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在考察大學生生活狀況上,社會性消費應該是一個重要的線索,但目前的研究并不多,在數據收集、問題分析、原則建立和措施引導上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五)“校園貸”對寧波大學校園有影響
近年來,各種非法“校園貸”成為危害校園健康的新問題,并屢次被媒體報道。調查發現寧波大學校園也受到“校園貸”的影響。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約60%的學生知道這種高利貸,而了解渠道一般是通過同學、校園小廣告、網絡或手機等。65%的學生表示不會使用,約33%的學生表示如果需要會使用,約2%的學生表示正在使用這種產品或者正受到其催款。盡管知道“校園貸”的高利貸性質,但是學生對于其態度比較開放,認為危害很大和認為沒有什么危害的比例基本相當,都是42.8%,另外有14.4%的學生認為這是校園的正常需要。由此再次證明學生對于信用消費確有需要,但是主要看重其提供的方便和利益,而對其可能帶來的問題考慮不夠,對“校園貸”以及其他高利貸的危害缺乏正確認識和教育。
(六)針對性的消費教育不足
關于消費教育問題,71%的學生認為不夠,一半以上的學生覺得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信用消費宣傳和教育。很多大學生在進入校園獨立生活之前所接受的消費教育比較局限,缺乏消費常識、健康消費理念、信用消費教育科學計劃能力和理財基本技能。進入大學以后,他們很容易在消費活動中遇到困難,并被商業文化和周圍環境影響,形成不良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專業消費教育比較迫切與必要。
五、針對寧波大學生消費教育機制的建議
(一)重視校園消費教育和校園消費文化建設
高校應該把消費教育納入教育體系,并把消費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考慮因素,而不應該把消費活動看成學生私事,把消費教育歸為其家庭的責任。大學生離開家庭而進入高校這個生活場域后,同齡群體間的互動以及公眾對“大學生”形象的描繪與期待會消解家庭在消費中的作用。一些預先形成的消費觀念和習慣不斷地在校園里得到檢驗和矯正。大學階段還是學生消費觀和消費習慣逐漸形成和成熟時期,校園是他們生活的主要場所,理應承擔起教育責任,并且大學生的消費知識和技巧不夠豐富也是產生消費問題的原因之一。校園內專業人士和資源比較豐富,可以利用思想教育灌輸“節約”的傳統美德,利用公共選修課講解商業知識、營銷策劃手段和理財知識等,使學生能看清消費的實質,不被表面迷惑,并能有一定的個人財產管理能力。
(二)重視家庭對大學生消費的管控
“消費既是建構認同的原材料,又是認同表達的符號和象征,人們不能超越個體認同的邊界去進行與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認同不相符合的消費活動。”家庭消費教育對于每個學生最直接和最有針對性。家長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正確、健康的消費觀,督促其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在入學前家長應該初步了解學校的基本生活狀況,對當地的大學生的基本消費情況有一個基本了解,并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進行調整。盡管一些家庭經濟收入高,但是在給孩子生活費時也應合理,才能保證孩子在學校的健康成長。學校可以利用多種信息渠道定期發送和學生相關的消費信息和消費問題預警信息,幫助家長了解正常消費水平和有效管控生活費用。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家長會根據孩子的年級和學習需要,調整生活費數量。這種做法既保證了孩子的生活所需,又能督促孩子適當參與社會實踐,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方法。
(三)充分考慮社會現狀和影響
消費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活動,其內容方式都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對大學生的消費教育也要緊跟社會的變化,與時俱進才能收到效果。大眾媒體不斷描繪的精致奢華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巨大,已成為很多學生的夢想。教育者單純強調“想當年”的艱苦或傳統美德很難引起現代大學生共鳴,單純“禁止”消費的方式不但很難奏效,還容易引發校園管理和學生之間的矛盾。寧波有學校通過向學生灌輸現代社會流行的“低碳生活”“簡約生活”的新式觀念,不但能達到“節儉”教育的目的,并且效果反而會更好。
(四)廣泛結合各種實踐活動
大學生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體驗社會的熱忱,而消費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活動,因此開展消費教育不能過多說教,可以借助各種社團活動或校園主題活動開展。理財大賽、極限生存大賽、循環利用大賽和節儉達人大賽等,不但實踐性強,而且對于學生來說新穎別致。如果組織者認真策劃,管理者大力推進、長期堅持,相信不但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消費文化。
六、結語
大學生的消費狀況可以充分反映出其學習和生活狀態,而這一狀況不斷受到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值得不斷地監測和研究。在引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消費觀和消費習慣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社會的趨勢和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為校園生活和未來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高放芳.大學生網絡消費心理與行為調查[J].中國青年教育,2015(2).
[2]趙靜.山西省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與分析[J].統計與管理,2016(7).
[3]趙立.互聯網信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5(12).
[4]閻實.大學生網絡消費心理研究[J].商業經濟,2012(10).
[5]程毅,趙涵.大學生的消費與認同建構——基于家庭收入水平差異的比較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6]王寧.消費的欲望——中國城市消費文化的社會學解讀[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