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鈺 唐海東
摘 要:結構主義敘事學先驅普洛普在對阿法納西耶夫故事集里的一百個俄羅斯神奇故事進行形態比較分析后總結出來了一套故事形態學敘事理論,該理論不僅適用于文學作品的分析以及民俗學的研究,對許多影視作品的情節設置模式也具有極強的概括力。本文旨在運用普洛普的故事形態學敘事理論,分析、探尋《甄嬛傳》一劇的敘事特色。
關鍵詞:普洛普 故事形態學 《甄嬛傳》 敘事特色
古裝大戲《甄 傳》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實現了中國電視劇制造業的一大突破:該劇不僅奪得多項國內電視行業大獎,還吸引了日本、馬來西亞等國的大批觀眾。運用俄國學者普洛普的故事形態學敘事理論分析這部電視劇后不難發現,該劇雖然劇集多,但劇情設置并不復雜,其敘事方法基本符合故事形態學對民間故事的分析總結,進一步挖掘發現,該劇就是經典民間故事再現,而民間故事是一種較易引起人類情感共鳴的通俗文學。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甄 傳》能夠突破國家甚至文化的界限而廣受關注。本文將運用普洛普的民間故事形態學敘事理論對該劇的敘事特色進行分析。
一、普洛普的敘事理論
雖然結構主義在解構主義、女性主義等文論相繼興起后有些式微,但經典結構主義敘事學理論作為西方文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的文論研究體系中仍起著融會貫通的作用。
對結構主義敘事學有很大影響的俄國學者弗拉基米爾·普洛普在對阿法納西耶夫故事集里的100個俄羅斯民間神奇故事進行深入研究后,創作了其開創性著作《民間故事形態學》,普洛普以故事的結構為研究的著眼點,總結出了民間故事、喜劇、神話、史詩和傳奇中的共同要素——功能。作為敘事作品的最基本單位,普洛普認為“功能指的是從其對于行動過程意義的角度定義的角色行為”,而有限的敘事角色和功能相互組合構成回合,回合構成故事的形式多樣沒有定則,由此產生無限多的故事情節,但不管故事如何千變萬化,故事中的人物關系、人物的行為目的和基本功能都遵循著某一固定的形態。他認為,這一套敘事公式可以代替所有民間故事,所有的故事不過是這些公式的不同表現形式。普洛普有以下四點總結:第一,在童話中人物的功能是不變的,功能是構成童話的基本要素;第二,童話里功能的總數是31個;第三,功能的排列順序是恒定的;第四,在結構上,所有童話是一種類型。
其實,普洛普的研究并沒有去深入挖掘人類現象背后更深層的心理結構,但是,他的人物功能理論對于分析故事的敘事價值還是有很大的啟發意義的。電視劇《甄 傳》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每一個人物都可謂是精雕細琢,這樣的好故事若經由普洛普敘事理論的分析,不僅可以為觀看這部電視劇提供一種新的視角,還能在此基礎上探尋出更多更好的敘事方式,以便應用于今后的電視劇制作當中。
二、《甄 傳》對民間故事敘事方式的傳承與突破
內地版《甄 傳》共七十六集,劇中涉及人物眾多,劇情時間跨度頗長,但是總結起來不難發現,其敘事方式不過是民間故事敘事結構的多重疊合。故事講述了本身無意入宮為妃的甄 意外入選后,從一名懷揣天真夢想的少女經歷重重陷害暗算后,成為太后的故事。該劇劇情設置看似復雜多變,若深入分析會發現,其敘事完全符合普羅普所提出的“三重化”敘事結構,敘事內核十分簡單,筆者接下來就從敘事結構、人物角色功能和敘事突破三個方面對該劇進行分析。
1.敘事結構設置 在對故事研究分析中,普洛普所提出的31項具體功能可以總結為六大敘事單元,分別是準備、深入、轉移、斗爭、返回和承認六個階段。在《甄 傳》中,根據主人公甄 所面臨斗爭對象的轉換,全劇可以分為三大板塊:斗華妃、斗皇后、斗皇上。雖然每個斗爭版塊中又各自包含多個回合,但一經提煉就會發現,每個版塊故事情節發展基本上均和普洛普所劃分的敘事單元相契合。由于這三個板塊中的敘事方法內核相似,只不過敘事篇幅分配不同,所以在此取第二大版塊“斗皇后”為代表進行具體分析。
開始階段:前一階段斗爭結束,華妃死后宮中妃位形成空缺(在此可看作功能項1:有缺失,平衡被打破,接下來的行動由此展開),皇帝決定冊封甄 為妃。
深入階段:冊封典禮上,皇后設計甄 ,皇帝勃然大怒,將甄 禁足(功能2:主人公被要求遵守某種禁令);甄 病重,流朱受傷身亡鬧出人命后,才有太醫前往救治(功能項3:禁令打破);皇后暗中指使人詆毀甄 父親,致使甄 家人被流放寧古塔(功能8:壞人傷害了家庭中的某成員)。
轉移階段:甄家被查抄,皇上同意讓心灰意冷的甄 產后離宮到甘露寺修行(功能9:主人公被送到、派到某地B3)。
斗爭階段:眾尼姑認為甄 被皇帝厭棄,因此對她百般刁難,外加皇后讓祺嬪囑咐尼姑不必善待甄 ,致使甄 處境頗為狼狽落魄(功能12:主人公經受考驗、審訊或遭到攻擊等);病重垂危的甄 被趕往凌云峰,果郡王允禮及時將其帶到清涼臺進行救治(功能17:主人公遇難得救);病愈后的甄 仍然受到果郡王無微不至的照顧,允禮甚至深夜守在凌云峰為其驅趕野貓,保其平安(功能19:最初的災難消除或原來的不幸得到彌補)。
返回階段:允禮被派出巡滇藏而逾期不歸,苦等的甄 在父親病危、自己有孕之時,又驚聞允禮葬身長江,為保住腹中胎兒、調查允禮死因,甄 決定設法回宮(功能25:對主人公提出一項困難的任務:需建起一座通向宮殿的橋)。經過籌謀,在槿汐、蘇培盛等人的幫助下,甄 打破皇后精心策劃的層層阻礙,最終以熹妃的身份回宮(功能26:主人公完成那個任務,難題被解答)。
承認階段:回宮后,在與皇后的一次次交鋒中,甄 發現了皇后害死純元皇后的秘密,經過徹查,皇后多年來害死諸多皇嗣甚至毒害過親姐姐的罪行大白天下(功能28:壞人被揭露、真相大白)。皇后被終身禁足于景仁宮,甄 被賜予協理六宮的大權,位同副后(功能29:主人公被賦予新的形象)。皇后在自己當太后無望,甚至死后都不能和自己深愛著的皇上合葬的打擊下,孤獨而又絕望地選擇了自殺(功能30:壞人受到懲罰),甄 最終成了皇太后(功能31:主人公獲得其他形式的補償)。
《甄 傳》斗華妃、斗皇后和斗皇上三大版塊,可以看作是普洛普所提出的“三重化”的輔助成分,斗華妃和斗皇上也都是典型模式化的敘事,由于篇幅限制,在此僅以斗皇后這一板塊中的主線為例進行了簡要的敘事結構分析,但由此可看出該劇典型的民間故事敘事結構。除敘事結構外,敘事中象征人生蛻變的三次儀式以及角色的神奇童話性在該劇中均有體現。
2.人物角色功能 據筆者粗略統計,《甄 傳》中出場并有臺詞的人物共有二百七十多個,雖然劇中人物眾多,但他們并沒有脫離普洛普所劃分的七個角色。普洛普在其敘事理論中將故事中的人物劃分的七個角色對應了七種行動范圍,在相應的故事情節中,人物的角色只是根據劇情發生了相應的轉換,在此以幾個特征鮮明的代表人物為例分析其敘事角色,如下邊三個表格所示:
由以上三個表格可以看出,這些人物在同一階段所扮演的角色會有重合,如表1中浣碧、安陵容、曹貴人等;“在不同的階段同一人物又會進行不同的角色功能的轉換”,如表1和表2中皇后的角色轉換,表1、2、3中皇上角色的轉換等;甚至在同一階段的同一角色身上也會有相反的作用,如表2情況下,甄 和安陵容的斗爭就屬于普洛普所總結出的“與懷有敵意的贈予者交戰”,因為安陵容死前提供了“皇后殺了皇后”的關鍵信息。總體來看,《甄 傳》中的主要人物所體現的功能是符合普洛普“七種角色功能”的,該劇人物角色具有民間故事敘事特色。
3.敘事方式的突破 《甄 傳》能成功地吸引大批觀眾離不開其對經典民間故事敘事內核的傳承,例如,給觀眾創造民間故事敘事方式似曾相識的共鳴感,關于共鳴感,普洛普在《故事形態學》的姊妹篇《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中曾說,“全世界民間文學情節的相似現象,比肉眼所看到的要普遍得多也深刻得多”,這些能使人產生共鳴感的敘事“通俗符號”讓外部敘事和觀眾的內置敘事同步,減輕了敘述故事的壓力。但這部傳承了民間故事敘事特色的電視劇能反復播出和其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也是分不開的,其敘事特色上的創新體現在劇情設置和角色突破上。首先,從劇情設置上來看,詳略得當是其一大特色。甄 和華妃、皇后、皇上進行斗爭的三個階段,在敘事情節上其實是有重復性的,從表1、2、3即可看出,即使具體人物變了,基本角色功能并沒有發生改變,但是整部劇中斗華妃這一部分共占了42集,和皇后的斗爭僅占了29集,和皇上的斗爭甚至4集不到,這樣詳略得當的安排使得讀者不僅不會心生厭倦,反而會有意猶未盡之感。其次,人物角色設置的突破創新。在普洛普的理論中,“人物是承載功能作用的角色”。眾所周知,在敘事中不可或缺的是反派角色,但是在該劇中,角色不再只是非黑即白,人物不再是非好即壞。例如華妃一次次陷害甄 ,但最后觀眾會發現:原來她也是一個可憐的普通女性,是權力、愛情和當時社會制度的犧牲品,該劇突破了人物的單一性。角色設置最大的突破創新是甄 ,她顛覆了傳統的公主角色,重塑了英雄的形象。敘事開篇,她是聰明貌美、心懷愛情憧憬的公主,需要英雄的保護和解救,但隨著劇情的不斷發展,經過一次次的人生蛻變,她從傳統童話中等待救助的落難者成了能夠自我營救、堅毅睿智的強悍英雄,這就打破了傳統童話中英雄一角是男性專屬的常規,女性從男人的附庸變成了男性的保護者,例如,甄 曾保護過四皇子、弘 等男性人物,這是該劇的一大亮點和突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甄 傳》對經典民間故事敘事內核的傳承以及一定的創新突破是其大獲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結語
不可否認,《甄 傳》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缺陷。例如,在主人公的命運安排上,有些過于放大人生的曲折性;雖有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做禮儀指導,但在某些方面它和歷史事實仍有出入等。不過,其民間神奇故事敘事特色使其很好地吸引不同文化領域的觀眾,而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使其在多次重播時,仍能吸引大批觀眾,這些都為今后電視劇的制作提供了參考,普洛普對于故事形態的總結和對故事結構的揭示,為電視劇制作貢獻了新思路,其理論可以用于電視劇等流行文化作品的深入分析。
參考文獻:
[1] 王一川.西方文論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弗拉基米爾.普羅普:故事形態學[M].賈放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3] 任義.電影《白雪公主與獵人》之敘事理論闡釋[J].電影評介,2015(7).
[4]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弗·雅·普羅普.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M].賈放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作 者:榮鈺,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唐海東,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講師。
編 輯:趙 斌 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