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華雨 (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00 )
近幾年,我國涌現出眾多新媒體舞蹈現象,從舉世矚目的08年奧運會上人屏互動的新媒體舞蹈,到每年備受關注的春晚中新媒體技術在舞蹈中的精彩運用,再到最近18年湖南衛視跨年晚會上,被稱為舞臺黑科技的云熱像技術首次與街舞的巧妙結合,都可以看出,新媒體舞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成為傳統舞蹈藝術突破和創新的切入口。本論文通過對以往新媒體舞蹈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從新媒體舞蹈藝術特點及呈現方式這一新視角進行研究,探尋促進舞蹈藝術創新和發展的途徑。
新媒體舞蹈作為新媒體藝術當中的一員,舞蹈編導更要不斷的思考新媒體技術與舞蹈藝術本體之間的關系,在舞蹈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對舞蹈藝術本體的創作是創者智慧的結晶,而這樣的創作過程是不能夠被新媒體技術來取代的。因此舞蹈編導必須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驚人的想象力以及與眾不同的藝術見解,并且要學會利用媒體,借助媒體來完善自己的藝術作品。在新媒體舞蹈作品中,其核心詞匯仍然是舞蹈語匯,其創作的核心地位也必須是舞蹈藝術本體,因此,在進行作品創作時,舞蹈編導必須對舞蹈進行詳盡的編創,將其編舞能力發揮到最大,同時要將舞蹈語匯這一核心詞匯作為表現舞蹈作品內涵的第一語言,其次要掌握更多的新媒體藝術理論知識,不斷更新創新意識;再次,要在舞蹈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找到適應舞蹈語匯的新媒體技術,探索出在新媒體技術背景下舞蹈語匯的特殊編排方式。新媒體舞蹈是舞蹈藝術與新媒體藝術交叉進行的新型舞蹈創作方式,由于其獨特的創作方式,新媒體舞蹈逐漸擁有了其獨有的審美特征,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藝術形式。
一個舞蹈作品的成功與否和舞蹈編導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就要求舞蹈編導具備良好的舞蹈綜合素質。新媒體舞蹈的探究沒有盡頭,明天就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紀元是需要舞蹈編導與時俱進的眼光來引領。但中國當前的新媒體舞蹈的作品還處于初期階段,制作粗糙,非常不成熟。這就對舞蹈編導的人才素質提出要求,從而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新媒體舞蹈作品。
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新媒體技術。數字新媒體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逐漸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傳統的舞蹈創作已跟不上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能力;時至今日,單純的舞蹈記錄或背景式的舞臺視頻設計己不能滿足藝術創新的需求;各國舞團、高校和媒體等文化機構實施的諸多“舞蹈與媒體技術交互”項目,推動了新媒體舞蹈編導創作思維多元化的發展。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形式,它具有其自身的平臺特征,新媒體受眾也具有自身的審美需求,所以新媒體環境下的舞蹈藝術必須要在編排上考慮到新媒體的特征和受眾的需求,我們應當客觀認識、深刻掌握新媒體環境下舞蹈藝術的基本特點,并在編導的人才素質方面提出要求和改進。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十次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九次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在廣大文藝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國文藝界出現新氣象新面貌,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民間文藝、文藝評論、群眾文藝、藝術教育等都取得豐碩成果,”并且明確指示”要重視和加強藝術教育、提高人民群眾藝術素養”。此次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新媒體與舞蹈藝術的結合,是當今時代的必然,也是未來舞蹈藝術的發展趨勢。舞蹈編導要擔負起社會的使命,跟上時代的步伐,積極融入新媒體時代中,從而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20世紀末,我國呈現出重要的發展趨勢即科學與技術的融合、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等交叉學科的涌現。使原來單一的學科經過融合滲透,呈現出層次多樣、開放活躍的的新的學科。就新媒體舞蹈而言,其交叉學科的屬性決定了學生的性質,比如傳統的舞蹈編導、電腦編程師、舞臺設計師等,他們的結合才是當下社會炙手可熱的復合型人才。這就對新媒體舞蹈下編導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提出要求,需要跨學科,多專業的融合。隨著市場化需求日益擴大,對于學習了交叉性學科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會逐步體現出勢頭。
隨著地球村的逐步形成,各國間的文化交流緊密而頻繁,出現了不同文化需求的趨勢,也形成了一群不同文化的接受者和傳播者,新媒體舞蹈編導就是其中的一員。以往的文化積累和藝術想象是建立在單一的文化背景之下的,而現代社會是一個多極化的社會,新媒體舞蹈創作要滿足不同人群的欣賞需要,同時在編導過程中符合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這就使得編導在進行新媒體舞蹈創作時既要兼顧不同人群的需要,又不能與時代的發展背道而馳,這就要求新媒體舞蹈編導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吸收國外的先進的編導技術,在表現手法上與國際融合,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為新媒體舞蹈所帶來的文化沖擊和文化內涵作保障。因此,新媒體舞蹈編導的思維能力也必須具備創新性。新媒體舞蹈源于生活,是對生活中的情景進行加工,深化,升華的過程表現,而不單單是對生活場景的重現,這就要求新媒體舞蹈編導必須對生活中的場景進行加工處理,需要從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化到思維過程的抽象化,再將這種抽象化的東西搬到舞臺上再形象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需要編導有一種思維的創新過程,將來源于生活中的場景通過肢體藝術表現出來,而又不落于俗套。
新媒體舞蹈作品要求新穎,獨特,然而藝術創作的大部分素材都來源于生活,因此沒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就不能發現生活中的可以提煉的素材。編導只有到生活中去,有目的地進行觀察、體驗、分析研究,才能獲得大量的創作材料。通過觀察可以激發新媒體舞蹈編導創作欲望,當生活中的場景對編導思想產生刺激時,就會觸發編導的創作情緒,這種創作情緒往往會激發他產生的一種創作欲望,而且這種欲望迫使用他將自己的這種想法表達給其它人,并且得他人的贊同和認同,讓他人在思想上也能產生共鳴。觀察能促使人創作,一個好的編導同時還應該有目的地去觀察。由于不同的編導,創作的作品表現出來的風格不一樣,因此,這要求他們帶著創作目的去觀察,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通過合適的場景切入,確定觀察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找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區別,發現他們的特點,只有這樣編導才能將沉悶與乏味變成了生動與激情[2]。如果編導沒有認真地觀察生活,理解生活,那么就不可能在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藝術上給與恰當的處理。
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搞藝術的在舞臺上最初拼的是技巧”,一個編導有了創新的思維,敏銳的觀察力是還不夠的,他還必須將生活中的現實情景抽象出來通過肢體語言表達,這個過程就要將創作技巧淋漓盡致的運用到創作過程中。創作技巧受制于編導的世界觀、藝術觀,同時又作用于他的創作實踐,為他的創作活動服務。創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的整個過程需要由客體事物轉化為編導立體的情思與意象,再由主體的情思與意象轉化為主體和客體相融和的作品本體。新媒體舞蹈動作是創作技巧表達的一個重要方面,編導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對新媒體舞蹈動作多做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在創作中信手拈來。也只有對動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運動、變化規律,再進一步對這些動作進行變化發展。編導除了在新媒體舞蹈動作上下功夫,還應注意新媒體舞蹈的編排技巧。動作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如何在編舞的過程中將其順暢的表現出來,就需要就一定的技巧運用于其中,不同的動作之間的銜接表達出來的意味不同,可能不同的兩個動作順序的調換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這就要求編導“數”,就是對作品思想、情緒、動作語言、畫面、構圖、調度等把握得恰到好處。在整個編排過程做到心中有數,以及高超、精湛的編舞技巧的運用會讓作品帶給人完全不同的精神享受。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以新媒體技術為手段的新媒體舞蹈在不斷的滿足和超出觀眾的審美期待。新媒體舞蹈不僅是對舞蹈藝術的一種創新,也是對傳統舞蹈的有效繼承和發揚。如果編導能掌握多媒體技術,開闊自己的視野,懂得如何使技術與舞蹈身體結合,為舞蹈身體的局限性挖掘更好的表現方式,使其能更好的展現舞蹈的“意境”感,玩出各種新奇有趣的花樣,就能更好的運用新媒體技術來表達舞者的思想和情感,為已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