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然(天津楊柳青畫社,天津 300000)
在我國,書畫裝裱工藝最早從晉代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期間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才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它同我國的書法、繪畫一樣具有獨特的技藝和特殊的藝術魅力。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提到: “自晉代已前,裝背不佳;宋時范曄,使能裝背” 可以看出書畫裝裱技藝悠久的歷史。到了宋代時期,裝裱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總結創造出了流傳至今的“宣和裝”而南宋范曄《后漢書》記載,恒帝時有“烈女屏風”,而書畫屏風必須要經過裱褙才可以張掛,也可見這個時期對款式、規格和所用材料以及包裝等都有了一些格式和規定,使裝裱工藝發展到了一個全盛時期。這以后書畫裝裱作為一項專門的行業在各個時期的社會上普遍發展起來。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這句話雖然有點夸大,但其實不無道理。歷代上士人才,竭盡精力智慧創作的書畫作品依托于紙張,絹帛才能夠流傳下來,而這些材料質地柔軟纖薄,壽命和承受力有限,在流傳過程中由于收藏不當造成的蟲蛀腐蝕和種種外力因素如兵荒戰亂自然災害等,最終流傳下來的不到百分之一。而裝裱過的書畫四周鑲嵌綾絹等絲織品,背面經由一層或多層宣紙的加固,并輔以必要的配飾,可以使書畫作品更為牢固,更利于作品的流傳。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中說:“裝璜優劣,實名跡存亡系焉。竊謂裝璜者,書之司命也。”所以說書畫裝裱是掌握書畫命運,并使之流傳下來的關鍵因素。
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說過:“作為一件藝術品,除了畫面的藝術水平決定在畫家之外,裝裱是最重要的一點。精品畫作裝裱的結構設計合理,鑲料色調高雅,能夠和畫面和諧統一,使得作品增添光彩。法國著名作家笛卡兒說:“美麗不在某一部分的特殊閃光中,但在所有部分中,它們之間存在適當的協調和適度。”美也就是和諧,書畫作品與裝裱的協調、和諧甚至增色。而要達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從書畫裝裱的功能款式、色彩、材質、等方面進行分析。
2.1.1 書畫裝裱的款式
書畫裝裱的款式要根據畫心大小形狀來定,畫心有橫有豎、有大有小、還有圓形扇形等。根據這些不同的規格設計不同的款式,大體可以分為四類:掛軸、手卷和冊頁和鏡心。掛軸又包括大小中堂、對聯、條屏、橫批。冊頁有推篷裝、經折裝、蝴蝶裝 。一些大畫幅的畫心,如單張畫心超過七尺以上或者由多張四尺以上宣紙拼接起來的巨型畫心的一般不宜裝裱成立軸橫批。有時也不一定要按照規格設計款式,如通景的條屏就可以拼接成一幅完整的畫心再裱成鏡心或者橫批。尺幅較大的畫心可以分割成通景條屏款式,反過來小幅成套的子對兒,也可以拼接成一體,裝裱成詩唐裝的立軸。不論選用什么樣的款式一定要符合美學特征,要讓裝裱作品與書畫既和諧又有對比,既均衡又不失動感。
2.1.2 款式美體現形式美
以“宣和裝”為例,畫心左右兩邊鑲料稱為邊,上下兩頭的鑲料稱為天地,與它相連的稱為隔,天地與隔的長度比例為6:4,這種裝裱形式既符合人們的觀賞視角又具有美學價值。意大利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認為美在于“適當的比例。古希臘著名的黃金律”早就認為3:2這種分割法具有美學價值。仍以“宣和裱”為例,天頭上的兩條驚燕帶把天頭一分為三,將天頭的橫的長方形變成豎的長方形,各種長方形的橫豎排列,產生有節奏的韻律,既結構穩定,又排列優美。而這種美是要靠裝裱師對書畫作品內容、構圖、色彩、形象、意境的領會來進行設計的。不管用什么表現形式只要符合美學本身的藝術規律、只要符合人類追求的審美理想就是一副好的作品。
2.2.1 書畫裝裱中色彩的運用
色彩是人的視覺元素之一,不同的色彩對比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而書畫裝裱中鑲料顏色的搭配和選用尤為重要。裱畫鑲料的色調與畫心主體色調既要有一定的對比又要有適當的協調,不能對比太強烈,也不可完全協調一致。對比太強烈會讓人看上去不舒服,色調太協調一致沒有一點對比也會適得其反,大大削弱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一個裱件色彩的確立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色調一般是由多個色彩組成。為了使整體色彩效果統一和諧,要根據作品主題,選擇一種處于核心地位的色彩作為主色,并以次構成裱件的整體色彩傾向。其他色彩圍繞主色變化,形成以主色為代表的統一的色彩風格。確定主色調后,考慮其他配色與主色的關系,根據傳達的內容和要達到怎樣的效果,確定所選材料的明度和純度。這樣才能使書畫裝裱作品色彩合理,整體統一。
2.2.2 書畫裝裱配色的基本原則
書法作品,鑲料配色應以淡雅為主,不宜采用色澤艷麗或色調深重的鑲料,除了一些紅底的、藍底和各種顏色的蠟箋紙的書法作品也可以用一些重顏色的鑲料,當然也需要注意對比與和諧。書畫作品的鑲料應以畫心中出現最多最突出的色彩為主要依據,畫心中如以紅、黃、橙等暖色為主,就不能再配以同樣暖色的鑲料,否則會使人感到沒有對比變化,畫意不突出、主次不分明;但也不可以用青、綠、紫等冷色鑲料來搭配,因為色彩對比過于強烈、會破壞色彩的均衡,使作品主題無法充分顯示出來,甚至會扭曲畫意。
當然,這種原則性的配色方法不是絕對的,有時候畫心與鑲料配色對比強烈些也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比如甘藍色底畫金色佛像的畫心,色調偏冷,配上一些深色的錦作為鑲料,也能有不錯的視覺效果,整體顯得莊重,沉穩。所以,在鑲料顏色的處理上,可以靈活處理只要能得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和畫面內容顏色協調即可。
書畫裝裱中,裝裱材料也尤為重要,主要有四大類漿糊、紙料、綾絹和軸品。書畫裝裱紙料選用宣紙,宣紙是用檀樹皮、稻草制程的紙。根據皮棉的比例不同和抄造次數的不同又分為很多種類,單宣、重單宣、綿連、夾宣、羅紋、皮紙等。一副好的裝裱作品,要求裝裱時要選用適宜的宣紙進行托制,成品要達到薄厚統一,柔軟適度。綾絹的材料主要有五種類型:花綾、錦綾、交織花綾、錦和絹。這些絲織品的質地、色彩、肌理、紋飾、圖案都很考究, 本身又具有絲織品柔和、華貴的特殊光彩。綾絹的質地與紋飾組成了材質美,如何充分發揮其特點,以拓寬書畫作品的意境,參與書畫作品的再創造,這種審美效應應是裝裱師裝裱書畫作品時需要努力追求的。最后就是軸品了,包括了天地桿和軸頭,天地桿一般采用不易彎曲的實木,一般就用無油的杉木或松木。而軸頭的種類多樣,如象牙、玉石、青花瓷、紅木、檀木、黃楊木、犀角等。它跟綾絹一樣有著重要的作用,把作品的意境與材質有機的組合成一個整體,而材料運用得當能更好的體現作品的形式美。
書畫裝裱不只是單一的技術性技能,而是與美學聯系十分密切,它與書畫作品相結和,使人們在欣賞書畫時得到一定的美感。這種美感主要來自于對裝裱的款式以及色彩搭配的獨特認識,而這又需要通過合理運用裝裱材料來體現。也就是書畫主體色調與鑲料色調的搭配和諧統一。
所以裝裱一副好的書畫作品,一定是使人們在欣賞書畫之余,又能同時感受到書畫裝裱藝術的魅力。這門已經傳承1700多年的傳統技藝,凝聚著先祖的智慧結晶,我們既要繼承也要創新,這樣才能使其充滿活力。不論怎么發展創新,裝裱出來的作品都應該以襯托書畫作品為主,以渲染畫心為目的,從而達到和諧之美,這樣才能成為傳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