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陳君燕(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0)
繪畫的構圖是創作成功的關鍵。在創作過程中,如果只在造型準確上用功夫,或只專注于筆墨技巧,而放松了對構思布局、主題思想、賓主地位的慎重研究和安排,即便費盡心機,也得不到好的效果。
歷代畫論都重章法、布局的研究。所謂章法、布局,就是構圖,也就是顧愷之所說的“置陳布勢”,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張彥遠認為“經營位置”是畫之總要。元代饒自然在他所著的《繪宗十二忌》中也主要談了構圖問題。清釋原濟所著的《苦瓜和尚畫語錄》,在“境界”、“蹊徑”兩章中也著重講述了構圖的重要。中國畫的構圖要始終忠于整體意境內容的需要,古人云“必先立意,而后章法”,說得也就是內容決定了形式。因此中國畫中為了符合內容的需要而會有多樣的表現手法。這些雖然是偏重于山水畫方面,但對花鳥畫創作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古人畫論上說“意在筆先”、“胸有成竹”,就是要畫家在動筆之前,先要在胸中醞釀題材、體裁、構圖和表現方法。首先通過作者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然后經過思想上縝密地籌思,從而在腦海中構成一幅約略的草圖,也就是初稿,下筆便有所依據。因此,從廣義范圍來說,構圖并不僅是安排位置,而是和構思、立意、造型、色彩緊密聯系的。
徐芳女士的構圖不拘泥于傳統工筆花鳥畫的構圖,在此基礎上也融入了畫家自身的情感,畫面隨意自然,給人以靈動飄逸之感。將各種傳統花鳥元素打亂并重新組合,呈現一種新的面貌。那些我們所熟悉的花鳥被她重新組合編排后,給觀者一種既有傳統文化的沉淀,又有一種新鮮之感。同時也呈現出畫家出眾的品格。
總體觀之,徐芳女士工筆花鳥畫構圖特點鮮明,不論是折枝一隅的小品還是震撼人心的大尺幅作品,鳥語花香間都洋溢著幽靜、雅致、靈動和秀氣,同時又有著強烈的時代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雍容大度的畫面,充盈著清疏和淡雅,以形象的大小、疏密、虛實等關系形成了巧妙構成性和構圖的豐富性。在那一朵朵鮮花中,似乎能嗅出花瓣那一絲絲或濃或淡的馨香;在那鵲落枝頭的休憩、捕食間,似乎能聽到細羽輕撲的聲音,而在鳥語花香的自然物語中所展現的靈動飄逸的韻致,正是徐芳工筆花鳥畫的最大特點。
賦彩是對照各種不同的對象,著不同的色彩。美術就是通過形狀,色彩、空間三個造型手段來完成的,著色是其中一個手段,這說明了中國畫的一大特點,西洋畫必須根據光的關系,除畫出色彩不同的變化外,還要畫出環境關系的影響色,強調的不是物象本身的顏色而是光色的作用。謝赫所提出的"隨類賦彩"是根據物體的固有色彩的類別去描繪。《文心雕龍·物色》:“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這里的“類”作“品類”即“物”講。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隨色象類,曲得其情”。隨色象類,可以解作彩色與所畫的物象相似。隨類即隨色象類之意,因此同于賦彩。國畫的顏色,一般要求典雅、·沉著、大方,即使重彩畫,也要使人感到并不火氣。因為國畫大量使用的是單色的礦物色或單色的植物色,用色一般講求渾融調和。在論及原色與間色的關系上,荊浩《畫說》提出"紅問黃,秋時墜,紅門綠,花簇簇,青間紫,不如死,粉籠黃,勝增光"。都是前人的用色觀念。
徐芳女士對于自然界千變萬化的色彩有著獨屬于其的獨特見解,她給我們上課講色彩時曾說:“紅與綠互為補色,是最為強烈的對比色,兩種顏色在一起,俗不可耐,素有‘紅配綠,丑得哭’之說。可是‘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的自然景色,又是那么優美動人。這是因為前者用的是純粹的飽和色,而后者的萬綠即黃綠、青綠、深綠、淺綠等等,在色相色度上有著千變萬化,大大減低了綠色的飽和度,而且與紅色在量上又有很大差異,所以它既對比又不強烈,因而產生了動人的美感。”
徐芳女士作品中常用積水的技法來表現枝葉、背景,并將色彩融入其中,水墨與色彩的碰撞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效果,工筆與寫意畫法達到了高度和諧的境地。
縱觀徐芳女士的花鳥畫作品,均能做到淡逸而不輕浮淺薄,濃艷而不鄙滯惡俗。如《果熟來禽》、《空谷幽蘭》等都是以輕色為主,淡而雋永,清新瀟灑,給人以雅靜、柔和的美感。《鳥語蕉香》則是對比強烈的重色,采用減低色彩飽和度的方法,使畫面顯得富麗而典雅,既對比而又和諧,給人以美的享受。
縱觀中國花鳥畫發展歷史,從五代的“畫家富貴、徐熙野逸”明代的“青藤白陽”,至清任佰年、吳昌碩等,再到現代齊白石,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個高峰,所達到的藝術高度已非一般人能夠超越。所以,深厚的傳統會帶給每個畫中國花鳥畫的人壓力和思考,如何繼承?又如何超越?這也是徐芳女士在創作中不斷思考的問題。
近十幾年來當代中國花鳥畫的發展軌跡,始終圍繞著一條主線,這就是中國花鳥畫的寫意傳統。花鳥畫雖然以自然的花鳥為題材,表現的卻是主體的感情意趣、審美體驗,是作者的全部人格和精神世界。不論古代和當代,凡是成熟的畫家,都有自己獨創的形式語言表現手法和技法。也可以說,他們的一切表現手段都是為寫意的需要而創造的。只有這樣才能法意相生,達到藝術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一與完美。
和古人比,現代畫家并不缺少才華與技能,只是難得一樣東西:專注與單純。現代人要對付太多的挑戰,生活壓力大,名利期盼多,社會活動忙。相對于古代生產力低,生活簡樸,物欲世界的壓力與名利的期盼值較低,他們的心態沉靜專注,這都反映在作品中成為永恒。人們會看到徐芳的畫有通于古人處,但又應該看到更多不同于古人處。她的畫和古畫的聯系純屬精神上的契合,那便是對大自然造物主的深切崇仰,物我兩忘的察驗和沉浸身心地對藝術精純的不懈追求。
徐芳女士經常帶領學生外出對景寫生。在與自然無言的對話中她終于測摸到時間的脈搏,更能從春去秋來,花開葉落的季節更替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徐芳女士幾十年如一日的從事著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和實踐,將寫意精神融入工筆畫中,這和趙孟頫提倡的“畫貴有古意”頗有異曲同工之處。這種意境的營造,乃是畫家本人對傳統、人生等體驗的總結,帶有畫家濃烈的個人色彩。她在花草禽鳥的形態與色澤之間“體會生命的豐盈”。在不同時期創作了大量的工筆花鳥畫精品,一次又一次刷新著人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