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常德
新聞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則新聞能否吸引受眾展開閱讀,甚至可以說,好的新聞標題意味著整則新聞至少成功了一半。但是就新聞本身而言,由于其定位及內容的特殊性,新聞標題又不能一味追求標新立異,更不能嘩眾取寵、有悖新聞事實。那如何設置好新聞標題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懸念,也可以理解成說書人口中常常提到的“賣關子”,很多影視劇情為吸引觀眾繼續觀看,往往會在關鍵時刻設置懸念,并戛然而止。而很多觀眾偏偏為這種懸念所吸引,想要一探究竟就必須繼續“追蹤”。
新聞標題也可以采用這種“懸念設置”的方式。這種方式在吸引受眾閱讀的同時,還能一目了然、強化主題。
比如“致敬!88歲袁隆平:做完這兩件事就可以退休了”,標題當中僅僅用“兩件事”這三個字就設置了一個懸念。眾所周知,袁隆平院士是國內知名的雜交水稻專家,在提高水稻產量、品種質量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擁有如此豐功偉績的袁老先生究竟還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或者還有什么未盡的事業,這是很多受眾想要關心的。其實通過具體的報道內容不難發現,這則新聞本就是關于袁隆平先生近年工作狀態的一則訪談,只是新聞創作者在標題設置上置入了顯而易見的“懸念”,進而提高了新聞的吸睛度。
比如“一個被‘檢舉’的好干部”,“誰才是污染大戶身邊的‘黑保護’?”前者屬于用詞矛盾,因為“檢舉”通常情況下只會讓我們想起不好的、有悖法律的事情,但是被檢舉的對象又是“好”干部,著實惹人深思;后者屬于有悖道理的矛盾,因為污染大戶本身是要被揭發、被公布,讓社會各界共同監督和官方勒令整改的存在,但其背后因存在“黑保護”,故而始終從事污染環境的工作,那么這個背后的“保護者”究竟是誰,受眾一定會追蹤到底。
動感化的標題設置,意味著新聞標題呈現出一種動態美,其會促使新聞當中所呈現出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讓新聞事件更加充滿律動性。這樣的標題設置不僅會凸顯出新聞工作者專業的新聞素養,更會吸引廣大受眾,為這類動態的標題所牽引,走進新聞的世界當中。具體來說,這種動態感的把握,可以從這樣兩個角度來予以操作。
比如“文物保護不可‘亡羊補牢’”這樣一個標題中,“亡羊補牢”這個成語非常形象地刻畫了如今文物保護當中經常出現的事后補救、缺乏預防機制的現狀。其捕捉了相關工作人員在從事文物保護過程中某一瞬間的工作狀態,傳神而形象。
現如今,在新聞標題中加入動詞,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選擇契合新聞內容的動詞作為標題用語,可以生動地體現出標題的親切感和生動性。比如“一邊擁抱一邊憎恨,區塊鏈如何改變了硅谷創投圈”,標題中巧妙設置了“擁抱”和“憎恨”兩個動詞,形象而生動地呈現出硅谷創投圈的工作狀態——擁抱,意味著合作;憎恨,意味著無奈與放棄。
在新聞標題設置的過程中,巧妙使用修辭方法,于新聞本身而言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一方面,其可以促使新聞標題更加形象生動、充滿情感;另一方面,其可以讓讀者借助修辭方法了解此前并不熟知的人或事物。而后者也是目前新聞標題使用修辭方法所經常采取的一種方式,記者可以根據新聞的實際內容與情況,合理選擇“比喻對象”。除此之外,比如“同濟大學變身‘知識海洋’”“上海變大海天堂變池塘”這兩則標題,其本質上都是為了凸顯臺風所引發的強烈降雨對某一地區環境及氣候產生的影響,只是記者在進行標題設計時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直接勾勒出雨后的一幅畫面,直接生動地讓受眾通過標題就能感受到此刻該地區正在發生的一切。
現階段新聞標題向“口語化”靠攏已經成為一種大勢,尤其是近年來自媒體的興起,各種軟新聞的層出不窮,以及新聞門類的日漸豐富,促使新聞標題中大眾化的詞匯日漸增多。“口語化標題”的存在不僅增加了新聞標題本身的趣味性、生活性,更重要的是強化了新聞的感染力,直接提高了讀者的關注度。
這種標題設置方式會促使受眾在看到新聞標題的第一刻便感受到一種熟悉、一種親切,在帶給受眾一種生活化氣息的同時,亦帶來一種耳目一新之感。比如“6所學校下面‘挖’出近千個停車位”,“挖”字是動詞,但是也是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語,現實生活中用地緊張、生活空間狹小,無法開辟出新的停車位,時有民眾發出“挖停車位”“鑿停車位”的感慨,而這個題目的出現無疑與民眾心里所想發生了高度的契合,進而引發了受眾的興趣。
諧音字俏皮生動地將新聞內容隱藏在題目當中,從而讓新聞呈現出高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比如“‘豬’‘豬’合作先住后付”,題目當中的兩個豬字分別代表著“小豬短租”和“飛豬”,記者很巧妙地將品牌的大部分字進行了簡化處理,而且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字進行呈現,足以引起讀者的好奇心。
比如“新疆藝術學院舞蹈老師厲害了!編導作品獲全國展演一等獎”中,“厲害了”三字便是如今生活中經常出現的高頻詞,其與“厲害”二字雖然意義上并無顯著差異,但是加上“了”這個助詞,卻將人們的驚喜、驚嘆之情表現得一覽無遺,受眾也會隨著新聞的標題立刻感知其中的喜悅,進而展開進一步了解。
好的標題能夠為新聞錦上添花,而流行用語出現在新聞標題當中,自然能夠起到吸引受眾關注的作用。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伴隨自媒體的崛起以及受眾群年輕化的客觀需求,“流行用語”使用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比如“中國品牌如何‘出海’”這標題,用到了“出海”的字樣,我們可以將“出海”理解為拓展海外市場,到海外工作、銷售,但是這種將復雜冗長含義進行縮減的呈現方式簡單直接,一目了然,通俗易懂,且不過于張揚。比如“圖書館數據顯示寧波‘讀書牛人’不少”,“牛人”可以理解為在某一個領域十分出眾的群體,屬于近年來比較流行的網絡詞匯,將其運用到新聞標題中,受眾可以直接感受到這則新聞所表達的主題,同時在無形中借用新聞響應了國家提高全民閱讀能力的號召。
從嚴格意義來說,看新聞是人們忙碌之余的最佳選擇,因此當受眾在閑暇之時忽然瞥到讓自己眼前一亮的新聞標題時,很容易為其吸引,進入到相關的閱讀當中,在此期間,受眾所獲得的不僅是信息層面的內容接收,也包括業余的消遣和緩壓。鑒于此,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標題的設置時,除卻考慮不違背新聞事實這樣一項原則性的因素,還要從新穎、生動的角度出發,滿足群眾需要,走進群眾,靠近受眾,充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