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煒
11月2日,2018中國國際智能制造大會暨第十三屆中國智能機器人大會在濟南召開,100余位國內外智能制造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濟南,共話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趨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與來自中國重汽集團、華晨鑫源汽車、南京金龍客車、泛太通信導航等企業的技術專家,圍繞“自主駕駛與汽車制造業的轉型”展開思想碰撞,把脈汽車制造業產業發展。
“2040年的無人駕駛應該是輪式機器人,不但會開車,還會學習,還能交互,還有個性,還有悟性?!崩畹乱闳绱嗣枋鑫磥砥?。在他看來,21世紀最具顛覆性的技術當數無人駕駛,“最關鍵的還是自主學習能力”。
李德毅介紹說,2018年7月之前,幾乎所有上路的自動駕駛汽車都還處在L2(部分自動駕駛)等級,包括特斯拉在內,都需要由人掌控。今年秋季奧迪L3量產車上市,成為全世界第一家量產的、“有駕照”的車,對駕駛行業意義重大。從L1(人工駕駛)到L2(部分自動駕駛),再到L3(機器自動駕駛),固定駕駛員的角色將不復存在。未來,具有自學習能力的“駕駛腦”將成為汽車駕駛的主角。
“傳統車企對新技術的發展浪潮誠惶誠恐,不惜重金加大投入,說明這個新趨勢來勢非常兇猛?!蹦暇┙瘕埧蛙囍圃煊邢薰靖笨偛眉媸紫茖W家張蒙陽說,福特汽車、通用汽車、豐田汽車這幾年已投重金用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據其介紹,目前中國在客車上追求的還是盡量以安全和疲勞探測為主,輔助功能在逐漸地引入商業客車,例如緊急制動系統已經被寫入交通部1094文。
張蒙陽坦承,無人駕駛技術對汽車制造企業沖擊很大。他舉例說,將來的無人駕駛會讓車變得更小、更適合需求、更輕量化,這與傳統車的特點相抵觸。僅這一點就會對車的構造、材料的應用,包括底盤、控制系統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和沖擊。
中國重汽集團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負責人田磊說,隨著人工智能新技術的到來,“閉門造車”的傳統技術研發方式面臨極大挑戰。自主駕駛是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和傳統汽車互相融合的產品,企業只有在更加開放、更高層次和更大范圍內整合各種資源,同時抓住自主可控的技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
對于無人駕駛,泛太通信導航深圳有限公司CEO葉雷最大的體會是“性價比”。他認為促使技術得以推廣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怎樣讓一項好的技術把價格降到讓老百姓用得起。
李德毅認為,自動駕駛在中國有特別的優勢。在他看來,無人駕駛在制造業有“五大力量”:傳統車企、特斯拉等造車新勢力、滴滴等新興行業、谷歌等互聯網行業以及大量的創新創業企業。他希望這“五大力量”能協同發展。
大會組織者之一,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德國CODESYS控股集團大中華區總裁馬立新建議,山東應該在加快“雙招雙引”的同時,圍繞核心項目打造產業集群,建立全產業鏈、全環節、全功能、全方位的產業模式。歐洲很多企業從創立之初就定位于做全球市場,在充分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組建全球一流的技術團隊。國內企業尤其應該加強與世界一流企業的交流,“下棋要和高手過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