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春健
模糊語言涉及心理學、認知語言學等多門學科,由模糊詞語或者詞組組成,其語言的內涵與外延并沒有精確的界限,也泛指一些社會大眾約定俗成的語言,一般而言,模糊語言具有鮮明的概括性、模糊性以及相對性,在新聞報道中運用模糊語言可以獲得良好的報道效果。新聞報道以語言媒介來表述真實、客觀的新聞事件,雖然精確語言可以確保新聞報道具有較強的真實性,但是大部分新聞報道也離不開模糊語言的運用。
雖然新聞報道始終將文字與結構的嚴謹性作為重點,但并不意味著新聞報道僅僅依靠數據或者事例的簡單羅列來表達新聞報道的嚴謹性。實際上,無論何種形式的新聞報道都不能將所有要素完全、詳盡地表述出來,通過模糊語言的使用不僅能夠展現出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同時也能夠滿足新聞報道嚴謹性的需求。例如新聞報道中使用大約、廣泛、基本等模糊語言,就能夠將新聞事實真實、準確地表述出來,如果新聞報道中一味地使用較為精確的語言,反而會降低新聞報道的嚴謹性。由此可見,模糊語言在新聞報道中的首要作用之一就是提升新聞報道的嚴謹性,避免新聞報道陷入虛假、失實以及絕對化的困境中。
如今,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各類新聞媒體的市場競爭變得日益劇烈,部分新聞媒體為了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對一些暴力、色情或者兇殺的事件進行精確的報道,而這些不良新聞事件的報道往往會對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產生消極的影響。雖然針對這類不良事件進行精確的報道符合新聞報道真實性與準確性的要求,但是對受眾的精神以及社會的穩定造成了一定的損害,是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標準的,同時一些不法分子會利用這些不良新聞事件從事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動蕩與不安定,也會提升我國的犯罪率。因此,新聞報道在處理這類不良新聞事件的時候,需要合理地運用模糊語言,不僅能夠確保新聞報道事件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同時也能夠滿足受眾人文關懷的心理需求,維護社會的穩定,最終降低不良新聞事件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新聞標題在整個新聞報道中占據著核心的地位,通過對新聞標題合理、真實的表述,可以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的揭示,在表述新聞事實的過程中也向受眾展現出了新聞事實背后所隱藏的實質,同時,受眾也可以通過新聞標題第一時間了解到新聞報道的內容,新聞標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記者的態度與觀念。因此,新聞標題在新聞報道中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在處理新聞報道中的模糊語言時,首先需要對新聞標題進行模糊化處理,這樣才能確保新聞報道具有較強的真實性與嚴謹性。模糊語言一般是運用在部分新聞標題中,由于一部分新聞報道涉及到國家政治、經濟、科技等較為敏感的數據或者成果,不能對立場和態度進行直接表述,只能運用模糊語言來處理新聞標題,在確保新聞事件能夠得到真實、準確表述的同時,又能夠實現態度和觀點的隱匿表達。例如新浪新聞在報道一則體育新聞的時候,以“火箭已死卻仍未死不可思議條件能讓休城起死回生”為標題,不僅成功地引起了受眾的注意力,同時也對火箭球迷的心理產生了一定的慰藉作用,模糊標題的處理將記者的觀點與態度隱匿地表述了出來,避免了精確語言的機械與直白,一方面提升了新聞標題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展現出了良好的人文情懷,有利于營造出和諧、美好的交際氛圍。
在部分新聞報道中,由于新聞事件具有較強的爭議性或者輿論性,需要采取概括性的模糊語言對這些問題進行一定的弱化,從而確保新聞報道體現出鮮明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同時記者在表述某些觀點或者態度的時候,由于受到新聞政策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的限制,也需要借助模糊語言對新聞事件的表層含義進行弱化處理,使得自身的觀點與態度能夠以一種較為含蓄、隱性的方式得到客觀的表達。一般而言,需要借助概括性的模糊語言對以下問題展開弱化處理:一是涉及到國家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較為敏感的數據或者觀點的問題,二是社會大眾關注密切但不便隨意表述立場與傾向的問題,三是社會大眾反映強烈卻難以形成統一觀點的問題。針對上述三類問題進行模糊化處理是十分必要的,不僅能夠有效實現新聞報道的目的與效果,更能夠增強新聞報道的傾向性與客觀性。例如新華網于2009年報道了一則年僅29歲的清華畢業生當選市長的新聞,在這篇新聞報道中,記者使用了一些模糊語言,例如或許、范圍等,并沒有表現出自身對該事件的真實看法,而是借助模糊語言的運用,讓社會大眾來判斷該事件的是非對錯。使用模糊語言對新聞事件中的敏感問題進行處理,既實現了對敏感問題的軟化與回避,也體現出了模糊語言的靈活性與含蓄性,有助于提升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
新聞報道一般具備五個要素,分別是時間、地點、事件、原因、人物,五要素是新聞報道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需要確保五要素具有較強的真實性與完善性,這樣才能詳盡、真實地表述新聞事件。雖然五要素在新聞報道中是必要的,是不能被模糊的,但是出于某種特殊原因,往往需要對五要素進行模糊化處理,通過模糊語言的運用來實現新聞報道的目的。例如在處理新聞報道的時間要素時,使用今天、某年某日、與此同時、目前等模糊語言來表述時間跨度較大的新聞事件,因為時間跨度較大的新聞事件缺乏一定的精確性,借助模糊語言可以確保新聞事件的時間具有較強的準確性與客觀性,從而增強新聞報道語言的概括性與簡潔性。而在處理新聞報道的人物要素時,需要對涉及到人物姓名、名譽等新聞報道進行模糊語言的處理,可以借助某人、有關負責人等模糊語言來表述,這樣能夠切實地保護新聞報道中人物的隱私權。尤其是在報道一些違法犯罪的新聞事件中,需要對被害人、未成年人的隱私信息進行模糊處理,一方面能夠保護新聞報道中人物的隱私權與名譽權,另一方面也能體現出新聞報道所具有的人文關懷,對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模糊語言在新聞報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與精確語言相比,模糊語言往往更能夠增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嚴謹性,新聞報道中的模糊語言不僅能夠提升新聞語言與結構的嚴謹性,同時也能夠降低不良新聞事件對受眾以及社會造成的消極影響,因此,在新聞報道中處理好模糊語言十分必要。如今,模糊語言已經成為新聞報道中必不可少的方式,通過對模糊語言的合理運用,可以確保新聞報道具有較強的準確性,同時也能夠深入挖掘出新聞事件的本質。為了更好地發揮模糊語言的價值與功能,需要從新聞標題、弱化問題、新聞要素三個方面入手,合理、恰當地處理模糊語言,從而實現新聞報道的新聞價值,大大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1.郭英.新聞模糊語的語用探析[J].新聞知識,2012(07):35-36.
2.李文佼.順應論視角下的新聞報道中的模糊語言[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4):91-93.
3.劉長發.新聞報道中模糊語言的使用原則[J].新聞研究導刊,2014(1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