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音
數據新聞較為通用的概念是: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①開放的數據、嚴謹的敘事邏輯、恰當的可視化呈現方式共同構成數據新聞的基礎。②2009年英國《衛報》首開數據新聞專欄先河,后有《紐約時報》、BBC等的跟進;2012年,我國從網絡媒體的網易“數讀”、新浪“圖解”、搜狐“數字之道”、澎湃新聞的“美數課”,到電視和平面媒體的競相運用,數據新聞的實踐在我國各大媒體平臺上逐步蔓延開來。
隨著手機終端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其強大的功能使人們能夠方便地獲取信息資訊,進行人際交往。可以說“手機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電腦,手機媒體是網絡媒體的延伸”。③經過對上述媒體和國外數據新聞媒體的文本分析,發現手機新聞客戶端數據新聞中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數據挖掘方面:挖掘深度不夠。數據新聞,簡單地說就是數據驅動的報道。④挖掘出的數據直接決定新聞價值的高低和新聞質量的好壞。深入挖掘數據背后的信息,是為呈現數據背后的事件脈絡和邏輯思維。當前,手機數據新聞客戶端的數據呈現的文本內容較為淺顯,缺乏深入挖掘,未能講清楚事態背后的真正原因。數據來源渠道主要有官方媒體、政府報告、企業報表等第三方組織的二手數據。⑤數據渠道較少,較為老舊,致使數據新聞的更新頻率不一,制約新聞的時效性,新聞題材受到限制。據筆者觀察,手機數據新聞的主要內容集中在民生、政治、經濟領域,預測性、科技性、文化類數據新聞還較少。
(二)可視化方面:缺少動態圖和互動。可視化“是展示內容的一種很有吸引力的方式”。⑥把文字轉化為視覺符號,能增加新聞的可讀性、趣味性、感染力,將復雜的新聞敘事變得通俗易懂,豐富受眾閱讀體驗。其表現形式多樣,如交互地圖、動態圖表、時間線等。然而,在手機新聞客戶端中,可視化以平面靜態圖為主,缺少動態圖和互動。可視化形式應服務于內容,而目前的很多數據新聞為了可視化而可視化。制作者們慎重考慮配色、風格、元素,未能真正體現服務于新聞故事敘事的根本目的。
(三)制作團隊方面:缺專業人才。數據新聞是多學科交叉產物,涉及傳播學、計算機科學、視覺傳達設計等。挖掘真實而又有價值的大數據需相關技能,可視化更是涉及綜合手段的運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數據新聞實際上整合了從傳統的調查新聞到統計、從設計到編程的若干個專業領域。⑦然而,目前我國的數據新聞編輯團隊中,多為傳統新聞工作者。一項調查顯示,新聞工作者最渴望提升的技能中,首先便是可視化報道的能力。⑧可在數據新聞的制作團隊中,要么是具備專業新聞知識,但缺乏數據挖掘和整理能力;要么是具備計算機技能,但敘事思維不夠創新。這些問題在手機新聞客戶端的數據新聞中體現得更為明顯。
2010年,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在《衛報》、《紐約時報》、BBC等世界知名媒體中集中出現;2011年,踐行數據新聞的各國資深記者協作撰寫并免費開放的《數據新聞手冊》,為我國數據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我們應借鑒國外實踐經驗,契合手機媒介屬性,實現數據新聞的更好發展。
“開源”在技術上講,就是所有源代碼能夠被所有人修改,且這些修改其他人又能任意獲得。⑨這種理念讓人人皆可參與數據新聞的創作。在這一方面,《衛報》強調使用交互式的新聞作品,就與其開放新聞的理念是分不開的。通過可視化互動,讀者參與到數據新聞制作當中,讀者與新聞相互“對話”,賦權于普通公眾,使得人人都有麥克風。比如:在關于如何評價撒切爾夫人的圖表中,《衛報》數據新聞編輯團隊的交互性設計,使讀者可以通過點擊圖表上不同的時間節點,獲得不同歷史時刻的事件信息,從而做出判斷。隨著可視化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到《衛報》數據新聞的實踐創作當中來。
而在手機新聞客戶端的數據新聞中很少會出現如數據地圖、交互性圖表等應用,《衛報》給受眾帶來的像玩游戲一樣的閱讀體驗,在手機媒介當中是缺失的。然而,手機功能拓展的潛力強大,隨著手機技術的革新和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未來必然要在其中呈現形式多樣的交互應用。同時,交互應用的設計不應只是為增加數據新聞的趣味性和表現力,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讓“形式”服務于“敘事”才是數據新聞的核心和關鍵。
有學者通過分析得出:在數據新聞對傳統新聞的繼承與變革中,數據新聞仍然是在講故事,是對傳統新聞敘事思維的繼承。通過數據驅動,數據新聞內容傾向于全面、準確、深入地報道社會事實。但無論是數據還是可視化互動,歸根結底都要服務于講好新聞故事。
例如,《衛報》于2010年刊登了一則關于伊拉克戰爭的報道,使用軟件Fusion Tables制作了一張點圖,將伊拉克戰爭中,所有英國參戰人員的傷亡情況,分布的地理位置,全都用紅點標出。用鼠標點擊紅點后,就會彈跳出小窗口,說明傷亡原因、傷亡人數、時間。相較于文字的文學描述,這樣的呈現更為直觀:大街小巷上密密麻麻的紅點讓人看后觸目驚心,引起極大的震動,推動了英國朝野做出從伊拉克撤軍的決定。這則新聞的可視化很好地展示和說明了內容,這樣的敘事效果也使傳統的敘事方法難以望其項背。
可是在手機新聞客戶端數據新聞的呈現當中,只是呈現其可視化的華麗設計,未能真正展現數據的價值,失去了服務于新聞內容的第一要義。這樣的可視化內容給受眾帶來視覺上的體驗,并未從本質上幫助受眾理解數據背后的邏輯,不利于新聞故事敘事思維的連貫性。此外,相比較《衛報》的實時互動功能,手機新聞客戶端的數據新聞多為事后的互動,表現為讀者在新聞下方發表評論,在微信公眾號中留言,反饋渠道匱乏。因此,受眾在手機新聞客戶端的數據新聞中基本不可能加入新聞故事的創作過程,這些問題更彰顯了“開源”的重要性。
如上文所述,數據新聞是一個跨專業、跨學科的新興領域。一方面,數據新聞對工作者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集精深的專業知識,對數據的最優化理解,設計與編程能力于一身。⑩如BBC的新聞團隊雖然有各自不同的身份,如記者、程序員,但他們之間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和滲透,逐步加深對相關領域的了解。另一方面,根據《數據新聞手冊》可得知,其中許多數據新聞都由傳統新聞工作者與技術人員分工協作完成,做出了高質量的數據新聞作品。此外,《衛報》以開闊的視野,大力拓展自己的數據新聞業務,尋找解決辦法的新視角,如開放數據平臺、提供培訓、有獎征稿等。
同樣,在我國的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中,應大力培養既有傳統的新聞采寫編能力和專業的學科知識背景,又能夠熟練操作各類型軟件的復合型人才。當然,這需要各個學院之間深化交流合作,互相學習。具有多學科交叉知識的人才在新聞業里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未來傳媒類學科建設的一個發展方向。
數據新聞依托于大數據平臺,憑借其深入的數據挖掘和分析,多元化的可視化呈現方式,交互式的互動應用,適應了時代發展的步伐,手機更是數據新聞未來發展的重要載體。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應借鑒起步較早的國家的發展經驗,契合手機傳播方式的特點,依據用戶需求,豐富傳播形式,提供優質內容。同時,如何適應數據新聞對交叉型人才的需求,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注釋:
①⑤宋暉.國內數據新聞瓶頸與發展路徑探究——《衛報》數據新聞的啟示分析[J].科技傳播,2018(2).
②賈千慧,王政勛.手機新聞客戶端數據新聞實踐現狀及發展局限[J].新聞世界,2017(11).
③李天龍.手機媒體傳播特征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4(1).
④⑧郎勁松,楊海.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J].現代傳播,2014(3).
⑥⑨⑩李巖,李賽可.數據新聞:“講一個好故事”?——數據新聞對傳統新聞的繼承與變革[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
⑦章戈浩.作為開放新聞的數據新聞——英國《衛報》的數據新聞實踐 [J].新聞記者,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