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爽
2016年11月16日,《牛津詞典》把“后真相”一詞定為2016年的年度詞匯,其意指“相比于客觀事實,情緒和個人信仰更能夠影響輿論”。1992年,美國《國家》雜志一篇關于海灣戰爭的文章就曾使用該詞,并賦予其“情緒的影響力超過事實”的語義。過去這個詞并不常用,但因為英國脫歐、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等一系列“黑天鵝事件”,“后真相”使用頻度增長了2000%。就媒體而言,身處后真相時代,信息收集與生產機制都已發生變化。與此同時,傳統的新聞學概念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新聞從業者已經無法繼續套用教科書中的論述,繼續將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作為判斷新聞價值的標準。新聞的社會價值被拋棄,大數據算法與受眾興趣成為了生產與推送新聞的第一要素,某APP甚至直接打出了“你關心的,才是頭條”的口號。就受眾而言,由于社交網絡的出現與群體壓力的增強,受眾對于媒體能否完全還原事實本來面目的懷疑愈發顯著,加之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和信息過載帶來的選擇障礙,導致受眾只愿意接受那些他們愿意接受的信息。就信息的傳播渠道而言,傳統媒體掌控傳播工具的時代已經過去,互聯網與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人人擁有“麥克風”,人人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公民新聞已經跳出專業新聞原有的框架與規則而具有了自己的規則。
“把關人”理論認為,信息的流動由媒介組織進行控制和把關,媒介組織對錯綜復雜的信息進行篩選并決定是否將其傳遞給受眾。傳統的新聞工作僅僅是將信息傳遞給受眾,后真相時代,受眾從信息傳播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信息傳播主體”,網絡媒體興盛,信息表達方式更加多元,媒介之間相互競爭,少數媒體對內容吸引力的過度追求使得他們對新聞的關注點從社會價值轉向“點擊量”,導致抓眼球、調動受眾情緒的“黃色新聞”“煽情新聞”大量出現。
在熱點事件當中,諸如政府公信力下降、貧富分化、權力濫用、不同階層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常引爆輿論,媒體通過報道大眾所敏感的社會新聞,意圖引發熱議,從而獲得廣泛關注,消費公眾情緒,消費社會公信力,長此以往,會造成公眾對媒體的質疑,損害媒體自身利益。
智研咨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互聯網市場分析預測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網民整體呈現出“低年齡,低學歷”的特征。因此,網民在面對虛假新聞時,缺乏必要的識別與理性,人們之間的交流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
一個事件之所以能引爆網民的注意力,引起整個網絡輿情的聚焦點,主要是因為該事件刺激了網民乃至所有社會公眾“最繃緊的那根弦”,而這根神經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會發展邏輯和社會價值訴求。當這些公眾個體所發出聲音的來源真實性、公正性還有待于進一步核查時,公眾便依據以往的認識和自身經驗對事件進行猜想和想象,迅速形成以情感為基礎的“臨時輿論紐帶”。此時,事實究竟如何已被擱置一旁,持何種意見反而更加重要,這條紐帶下的輿論復雜而荒謬。
胡泳在談論“公共領域”時說道:“在特定的共享精神氣質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性和融合性。”①社群化傳播秉承需求理念,以社群為服務對象,從社群的需求出發為其提供信息服務,為持有不同利益訴求與價值取向的群體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新聞。在公眾心中,新聞是否為真相,首先取決于新聞本身是否與自己的先在知識和實踐經歷相符合,否則公眾將難以接受新聞。社群化傳播使人們逐漸生活在自己所希望的圈子內,局限了個體的思維并使個體逐漸脫離現實。
社群給個人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公眾基于共同的文化、認知,借助一定的社交平臺而聚集在一個社群內,社群內部成員之間不斷地進行意見交換,使持不同意見的人因害怕被群體“邊緣化”,因而沉默不語或轉而持有與大部分人相同的意見。這種意見氣候在公眾的集體記憶、情感結構以及刻板印象的共同作用下,導致習慣性質疑,走向“群體極化”,網絡空間由此充斥著帶有民粹傾向的暴戾之氣。②
后真相時代,互聯網具有的“觀點自我修正”與“無影燈”效應總顯得有些滯后,新聞行業不斷地遭到公眾的質疑,自身公信力遭到威脅。如何減少虛假新聞的發生,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應對方法。
“新聞專業主義”是個包含多重含義的術語。在大部分時候,它被視為一套以客觀中立為核心,論述新聞業之社會功能、職業角色和專業操守等的觀念。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的迅速、及時與新聞的真實性之間不應該是矛盾的。
傳統媒體應發揮自身應有價值。要減少虛假新聞的發生,傳統媒體應避免過度迎合新媒體,努力發揮自身的優勢與價值,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引導公民樹立正確價值觀,對公眾起到澄清與安撫的作用,避免因為事實要件殘缺引發的恐慌。新聞專業主義強調社會責任,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擁有麥克風”的時代,需要記者捕捉事實與挖掘信息的能力,但是如何甄辨事實,更加需要考慮。
因此,媒體作為一個公眾平臺,在新聞采集、生產、發布的每個環節都要堅持客觀性,做到充分接近受眾,照顧好各個階層的情緒與利益,反映好各方的真實態度,公平與公正地呈現各方意見,并且將事實與意見分開,在事件或論題上處中立方。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所傳播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作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后真相時代,公眾兼具受眾與傳播者的雙重屬性,因此,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模式發生了改變。在面對新的生態環境時,用戶沒有做足完全的準備,因而導致各種網絡亂象頻發。
一方面,政府應當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社會日常教育體系中。海量信息對人們的信息處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戰,公眾對信息的消化、吸收、理解的能力是有限的,超出能力范圍之外的信息會對受眾造成無形的壓力,同時也是對受眾時間的浪費。當前媒介素養教育處于一種自發狀態,絕大部分受眾的媒介素養是在自身與媒介的接觸過程中不斷積累產生的。為了提高媒介素養,受眾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充實自己,擴大知識的寬度與廣度,提升自身信息處理能力的同時做到“不聽謠,不信謠,不傳謠”,理性看待熱點事件,對事件有耐心,極力避免情緒對人的控制。
后真相時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官方話語權遭到撼動,弱化了官方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和輿論引導功能。并且,由于新媒體的低門檻以及移動設備的普及,大量低俗的內容層出不窮,“娛樂至死”的氛圍消解著官方媒體的主流價值觀。面對這樣的狀況,政府一方面要利用好新媒體,及時通報社會熱點事件的最新進度,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消除受眾的疑慮與恐慌,引導輿論朝著健康有利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政府應完善“管理員”的角色,在知識鴻溝愈發擴大的今天,增加經濟投入,提升社會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讓他們有能力使用新媒體,并懂得如何利用新媒體為自己發聲。除此之外,新媒體的失范將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代價,對虛假新聞的制造者和傳播者監督不力、懲戒不嚴使得他們有恃無恐。新聞立法迫在眉睫,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相關部門在執法時有法可依。
注釋:
①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76-134.
②郭小安.輿論的寡頭化鐵律:“沉默的螺旋”理論適用邊界的再思考[J].國際新聞界,2015(5).
1.易艷剛.“后真相時代”新聞價值的標準之變——以“羅爾事件”為例[J].青年記者.2017(4).
2.喻國明,李彪.2009年上半年中國輿情報告(下)——基于第三代網絡搜索技術的輿情研究 [J].山西大學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