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斌(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要保持長久的藝術生命力,就不能離開故鄉,離開鄉親。和他們在一起,我從沒覺得自己是教授,在這里,我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園,回到了童年,找到真正的自己[1]。
(一)、素材的優勢
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其歷史可遠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鼎盛時期,期間晉商曾陳雄我國商界五百年之久,民間曾有“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海五百年之說”更有“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人。凡有雞鳴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的口頭禪,經常被頗為自豪地引用。這為創作《晉商古道迎新雪》尋找素材方面拓寬了視野,豐富方便了素材的尋找。
(二)、地理優勢
晉商發源地位于山西,其中主要以山西介休范家、平遙李家、祁縣喬家、渠家,榆次常家、聶家,太谷曹家等最為活躍。山西地處萬里黃河的中游,也是海河水系的源頭,地貌主要以黃土高坡為主,山西四周都為山河所環繞,有“表里山河”之稱。崇山峻嶺、千溝萬壑的地形條件,使得山西擁有眾多的河流,優越的地理優勢為創作《晉商古道迎新雪》積累了有利的地理資源。
(三)、人文優勢
山西名人輩出,其中 詩畫主以王摩詰(維)尤為突出,既與董源合稱為披麻皴的典型代表,我想這與王摩詰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王摩詰從小生于山西祁縣,后又被歸為南宗代表人物。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提出的“南北宗論”中曾這樣寫到,“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干、趙伯駒、伯骕,以至馬(遠)、夏(圭)輩。南宗則王摩詰(維)始用渲淡,一變鉤斫之法[2]。慶幸的是《晉商古道迎新雪》的作者也生于黃土這片土地,同時寒暑假回家也為作者創作《晉商古道迎新雪》取得了大量的收集素材時間。
繪畫《晉商古道迎新雪》不僅有素材、地理、人文的優勢,而且縱觀當今繪畫黃土作品大多以工筆為主,大型寫意黃土山水少得可憐,所以能在展廳出現一張以黃土雪景為主的作品是非常可行的。
創作《晉商古道迎新雪》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收集素材,確定以黃土雪景為主,并確定繪畫方式是以工筆還是寫意或是工筆加寫意。尋找適合表現作品題材的材質如:筆、墨、紙等等。
2、確定構圖及形式并在素描紙上畫出,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不斷調整,最后定下構圖。
3、把小構圖成比例放大,但在放大的同時也會帶來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會空、型會變得不夠美、運筆不夠活,還有在小構圖上看可能比較滿意,但在宣紙上畫幾稿時就會暴露問題,畫面顯得沒有重墨,后經指導老師的建議在畫面的右下角加了重墨的枯榆樹(圖一),以及在畫面上方雙溝黃土后面又加一層墨骨黃土,從而使畫面關系更加整體(圖二),作品左邊中部小構圖主義北方小瓦房為主但經過老師指導改為山西與陜西特有的窯洞,使得畫面更加有特色等,經指導老師反復指導,作品前前后后在宣紙上畫了原大作品九稿,自己私下與同學們開玩笑的說,已經畫到想吐都吐不出來了。
4、最終作品以黃土雪景大題材、大尺寸、圖形構圖切割法,以及對黃土特有的情懷而呈現在各位觀眾面前。
縱觀古今繪畫黃土系列,大多以工筆存在畫壇,一說到黃土山水繪畫都容易局限在用披麻皴、解索皴、雨點皴、豆瓣皴等來繪畫,作者創作的《晉商古道迎新雪》主以大型題材寫意為主,畫面山土部分主要運用了漓江畫派以線為主的特有的山水畫畫法,融入范寬的豆瓣皴。結合北方特有的白楊樹、榆樹、棗樹作為畫面主要繪畫的樹種,畫面建筑主要以窯洞為主,窯洞也是山西、陜西特有民居特色,這也使《晉商古道迎新雪》大大的與其他題材山水區分開來。外加每次放寒假回家路上或到家后都會遇到下雪,雪后的黃土地格外的漂亮,因此我采取大量留白方法來做雪意之感。最后作品以黃色色調為主,天空借鑒王希孟《千里江山》天空的處理手法,靠近地面的用淡淡的亮黃色鋪滿,越往畫外黃色越深,最后再從畫心最外面的天空,用淡墨向靠近地面的位置由重到淡慢慢渲染,相比較往屆畢業創作《晉商古道迎新雪》在題材、尺寸、繪畫技法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創新點與創新意識。
1、存在的問題
經過近四個月的畢業創作發現了自己在繪畫方面還存在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問題,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在畫面留白與畫面畫暗方面,對畫面留白方面問題尤為突出,對留白的型缺乏美感,沒有大面積留白意識,往往是對自己畫面留出的白不夠自信,留出來后又用其他元素把白給填滿,于是會顯的畫面堵,在畫暗方面,不敢大膽畫暗,從而顯的畫面灰,黑白沒能拉的開。在繪畫過程當中容易出現對自己繪畫方式 與繪畫思路不夠肯定,對自己的想法沒有自信,對連續畫同一幅畫多次繪之時缺乏耐心。
2、對之后繪畫的展望
古語曾云“得知不足,而后改之”隨著年齡繪畫技能的不斷深入化,在更加清楚的認識世界的同時也更加明確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達到怎樣的專業水準,正如全國著名畫家黃格勝先生的座右銘一樣“不著急,不偷懶,不急功近利,又勤奮努力”[3]。慢慢解決自己畫面上存在的問題,問題總會有一天變少,畢業創作并不是終點,對我而言真正的繪畫道路才剛剛開始,之后的日子應當靜下心來一點一點刻畫屬于自己內心的面貌。
中國畫歷經千年,時至今日技法與題材也已經相當的豐富與完善,黃土高原作為人類重要發源地之一,從中走出過大量的商幫,他們通過“走西口”等形式本著誠信贏天下的家風美德來謀求生存的道路,造福一路百姓,其中晉商算是明清商幫的代表,筆者通過對當時晉商沿路黃土風景做了簡單的歸納,對晉商題材的作品進行了初探,隨還有諸多的不足,但相信隨著筆者對本題材的研究與深入定會有所收獲。
注釋與參考文獻:
[1]鄭軍里 黃志豪.格物致知—黃格勝中國畫研究生教學.2011年10月.廣西美術出版社。
[2]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3]顧偉璽張婷婷毛茂林.傳承與創造黃格勝繪畫藝術研究.廣西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