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斌(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引言:傳統大學音樂課程教學中,教育形式傳統單一,教學模式長期不變,因而很難長期吸引學生的注意。尤其是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學生對大學音樂課程學習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因而使得當前大學音樂課程面臨著迫切的改革情況,如何有效適應“互聯網+”的時代發展潮流,創新大學音樂課程教學模式也成為廣大教師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因此本文將通過重點圍繞“互聯網+”下的大學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策略進行簡要分析研究,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同仁提供更多參考思路。
“互聯網+”從本質上來說是誕生于互聯網思維下的一種產物,其在長期進行不斷實踐和探索創新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此種新經濟形態將借助互聯網自身的優勢特點,充分整合現有資源,使得傳統行業能夠與互聯網深入整合,進而獲得新發展。而隨著近些年互聯網與教育行業之間的關系愈發緊密,“互聯網+音樂教育”成為眼下音樂教育發展的一大新趨勢。在將互聯網與大學音樂課程教育進行相互整合下,師生可以通過利用互聯網平臺直接進行知識的交互傳遞,完成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由此大大突破傳統課堂教學對于時空的局限性。此外,互聯網中豐富多樣的信息資源也可以為音樂教育提供大量的教學素材,達到豐富音樂教育內容的效果。特別是在融入新媒體后,大學音樂課程的教學形式、教學模式也得到相應創新,包括手機客戶端、微信、微博等在內的眾多網絡媒體平臺均可以成為大學音樂教育的有效平臺,為優化大學音樂教育成效提供重要幫助。
在“互聯網+”時代下出現了一種全新的課程教學形式即慕課(MOOC),其主要時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以網絡教育的形式開發出多種多樣的開放性網絡課程,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在線教育。在大學音樂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采用MOOC模式以有效實現音樂課程教學的創新[1]。例如筆者在進行《故鄉》這一經典聲樂作品的教學當中,通過將該首作品自彈自唱的微視頻上傳至慕課教學平臺當中。要求學生在課前先通過認真觀看教學微視頻,掌握基本的演唱方式,同時主動利用互聯網搜索與作品有關的信息資料,深入把握作品文化背景并體會作品所傳達的思想情感。隨后在實際課堂教學當中,筆者通過積極引導學生演唱該首聲樂作品,適時為學生給予相應的聲樂技巧指導。此外,在教學當中,筆者也注重引導學生就其在網絡中了解到的音樂作品資料、創作背景等展開討論交流,使得學生一方面可以學習專業聲樂技巧,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豐富自身專業知識。而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演唱的全過程都將被手機或是其他設備進行拍攝記錄,而后統一上傳至教學平臺中。筆者通過直接利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將其播放給學生,在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與學習表現,為學生進行客觀點評之余,也主動引導學生展開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從中選擇出優秀作品。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充分了解自身在大學音樂課程學習中的優勢與不足,并且在互相學習下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通過利用MOOC模式,借助教學微視頻使得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以直觀形象的方式深入掌握教學重難點內容,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主動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演唱經驗并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與之進行互動交流,更加可以增強學生在音樂課程教學中的參與性。教師在將教學視頻、與作品有關的參考資料等上傳至慕課平臺中,也可以令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實際需要隨時瀏覽、查閱使用,從而持續完成音樂學習。
考慮到微信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具有實時通訊等優勢功能,因此將其運用在大學音樂課程教學中,可以有效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對于時空的限制,學生能夠依照自身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教師、教學資源。而在運用微信的過程中,師生可以共同處于同一虛擬空間,從而借助互聯網形成一種即時在線教學形式,便于提高音樂課程教學的靈活性、交互性,促進大學音樂課程教學的改革創新。例如筆者在開展大學音樂課程教學時,專門創建了一個微信交流群,在這一微信交流群中,筆者主要利用微信語音以及視頻等形式為學生提供音樂學習,包括聲樂表演、演唱等各個方面的指導教學,同時在線解答學生在音樂課程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如在某聲樂作品教學前,筆者通過在群里上傳自己的演唱視頻,鼓勵學生在群中探討視頻中所表現出的聲樂演唱技巧等。隨后學生需要根據視頻中的指導內容自行展開練習,并及時將演唱視頻傳至微信群中,利用微信的接收功能使得教師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舞臺實踐與表現能力、具體演唱水平、咬字發音情況等等,并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指點幫助。不僅如此,微信群也成為師生、生生之間開展高效互動交流的“前沿重地”,學生和教師經常會在微信群中發布音樂會演出、知名音樂教師教學視頻以及劇院招聘等各種信息,為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實現知行合一給予了重要支持。
針對當前智能手機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應用率和普及率不斷提高的現象,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進行大學音樂課程教學改革時,教師也可以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將手機APP與課程教學相互融合,以拓展出全新的教學模式。本文認為,教師可以主動與信息技術教師及相關人員進行溝通合作,借助學校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設計出專門的大學音樂課程教學手機APP。學生通過正確輸入姓名、學號進入到APP中,便可以在界面中選擇進入相應的教學模塊。如在聲樂作品教學中,學生利用該手機APP直接觀看如教師分段講解范唱、解析作品思想情感、斷句和換氣技巧等各種教學視頻即可[2]。不僅如此,在這一APP當中還設有完整的聲樂作品以及教學過程演示視頻、專業歌手的優秀聲樂表演視頻以及作品曲譜等,學生可以通過直接下載曲譜展開后續聯系。而在APP中教師同樣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設置專門的討論區,方便學生就其音樂課程學習、演唱體會等展開討論交流。學生也可以將自己創作的音樂作品等上傳其中,在與教師和同學的積極溝通下不斷進行完善,以此有效幫助學生深化對大學音樂課程的學習。
結束語:互聯網技術的出現與廣泛使用也為大學音樂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良好機遇。教師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特點,根據具體教學需要與教學內容,靈活利用互聯網形式積極創新包括慕課、微課程教學、微信教學等在內的眾多全新教學模式,從而有效加快落實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改革,全面提高音樂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