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宇世明(安徽省地質博物,安徽省合肥市 300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省合肥市3006)
“科普是公益事業,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科普事業是國家的長期任務”[1]。狹義的“品牌”是一種擁有對內對外兩面性的“標準”或“規則”,是通過對理念、行為、視覺、聽覺四方面進行標準化、規則化,使之具備特有性、價值性、長期性、認知性的一種識別系統總稱。場館品牌科普活動是具有場館特色,經過反復打磨,具有較為固定的場次、形式的一種科普活動。對兒童而言,博物館具有特殊的價值。首先,區別于學校的書面化和符號化,博物館是一個物化的世界,所有的展品都是真實的、具象的,很符合青少年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其次,由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特點,他們的注意力很難持久,以無意注意為主,而博物館是一個充滿豐富刺激的環境,可以不斷激發兒童的興趣和求知欲。最后,兒童的發展是整體的,博物館的展示一般具有豐富、相對完整、生動鮮明的特點,可以幫助兒童在特殊的氛圍中,較完整的把握有關內容,感受事物的整體性和多樣性。[2]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以突出古生物化石為特色,兼顧其他地學知識的展示,以突出安徽本地為特色,兼顧國內外相關內容的展示。現有館藏標本5萬余件,包括不同地質時期各類化石、各類礦物巖石寶玉石等。主要有國內著名的生物群化石系列,安徽特色化石群標本,及各種尺寸的礦物晶體、造型石、觀賞石、隕石等③,參觀群體以兒童、青少年為主。2014年以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組織開展各類科普教育活動近200場次,受眾逾百萬人次,包含主題科普活動,特色科普活動,常規科普活動等,活動規模10-10000人不等。每年“4·22世界地球日”“5·18國際博物館日”“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都是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各項科普活動集中呈現的時期,通常采用大型廣場活動宣傳、科普影展、科普進校園、科普進社區、媒體互動和科普講座等形式。
同時,每年至少策劃一場輻射面較廣和影響力較大的科普活動。諸如:
1.2015年與電視媒體合作,開展“重返侏羅紀——安徽省恐龍迷電視科普大賽”,被列入2015年國土資源部科普示范活動,分5個階段進行,歷時3個月的電視轉播,共有來自近30所學校約13000名6到12歲的小學生,通過9個賽區參加了比賽。
2.2016年聯合安徽攝影家協會舉辦安徽省首屆世界地球日攝影大賽,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3000多幅參賽作品,獲獎作品在館內舉辦了專題展覽。
3.2017年初成功舉辦安徽省首屆國土資源科普講解大賽,吸引了全省國土資源系統29支代表隊共63名選手參賽,決賽由省級電視媒體全程錄播,大大提升了國土資源科普傳播能力和傳播范圍。
4.2018年安徽省第二屆國土資源攝影大賽已經啟動。目前已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優秀攝影作品,作品的征集和評比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之中。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所開展的科普活動均是基于對館內展陳和藏品內涵的深度挖掘,具有其他類型博物館所不具有的優勢和獨有特色,注重地質、古生物等科學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活動開展依賴于科學嚴謹的展陳內容和豐富多彩的展陳形式,以及地質礦物標本及古生物化石標本的展示和強大的地質、古生物專家團隊資源。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科普活動全部為館內員工自行組織策劃,沒有委托第三方單獨承辦任何活動。頻繁的活動組織,不重樣的活動形式,對科普隊伍是個極大的挑戰。在實際操作中,活動的籌備要花大量的人力和精力,而且每次的活動沒有固定的主題,活動之間沒有相關性和連續性,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很難進行詳細的、系統的宣傳和報道,因此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加強調研學習,認真總結思考。近年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經常性的組織開展系列地質研學游、小小講解員培訓班、博物館奇妙夜等豐富多彩的體驗式科普活動,廣受歡迎,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獲得了較好的觀眾口碑。品牌科普活動之所以能夠孵化,得益甚多,主要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一是活動策劃設計應做好受眾定位。在科普活動策劃之初,就應該明確參與活動的受眾群體數量、年齡、知識結構、接受能力等,如果沒有對受眾的清晰的定位,即使再好的創意也無法觸及受眾內心,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地質研學游活動為例,由于此項活動設計之初就明確是要帶學生走出展館,走進大自然,所以目標人群定位在10歲及以上中小學生,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能夠明白基礎科學概念,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自我保護意識和戶外活動能力。
二是活動設計應注重科學把關。區別于以經濟價值為首要追求的盈利單位所組織的活動,博物館科普活動大都是為社會效應而開展,幾乎都是免費或者象征性的收取物料費用,更加注重公益性,依托博物館的專業科研隊伍、展教團隊,活動組織過程中所傳達的內容都有專業人士審核,工作人員對博物館內展品和相關專業內容有深厚的知識儲備,更加嚴謹,有更高的科學保證。
三是活動設計應注重寓教于樂。博物館被稱作“第二課堂”,區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應該根據受眾特點進行活動策劃,使青少年在動手探索中尋找答案,在組隊合作中得到啟迪,潛移默化中滲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人生智慧的教育:如地質研學游活動中,在走進合肥大蜀山,巢湖馬家山、平頂山,明光女山地質公園、淮南八公山地質公園等地時,帶隊的老師們簡單介紹一下該地地形地貌的成因以及地質特色,指導受眾多觀察、多思考,動手用統一配備的野外工具進行挖掘,采集礦物巖石、古生物化石標本,引導受眾思考形成這些標本的原因,加深印象。
四是品牌科普活動開展應有相對固定的頻次。品牌之所以能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內容涉及科學合理,活動執行考慮細致,善始善終;另一方面也在于活動時間及組織形式大體固定,便于觀眾口頭傳播及前后期對比總結。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研學游活動為例,幾乎每逢春秋季周末、寒暑假期間,都會組織開展地學研學活動,活動組織一般在2天內完成,第一天是博物館內活動,包括觀看4D電影,講解員帶領參觀展廳,科普講堂獲取基礎地學知識;第二天由專業科研和科普團隊帶隊外出,探索省內獨具特色的地質單元,實地觀察,親身體會,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五是活動過程中需確保成員安全。活動開始前,需為所有工作人員及參團青少年購置團體意外險,進行安全、紀律公約和活動內容宣講;活動過程中,隨行老師需隨時關注學生的安全表現,并及時作具體指導;注意組織各組有序交流活動收獲,注重整體引導和秩序維護。
一個社會反響較好,執行有力的科普活動,為了使之能夠長期連續性開展,經過孵化后更需要做好后期品牌培養和維護工作。
一是做好活動總結,細化整理分析。每次活動后都要及時進行活動歸納總結,認真分析活動準備及執行過程每個環節的得失,做好受眾參與活動意見及建議填寫登記,做好家長反饋,及時進行材料收集和數據分析。
二是做好宣傳報道,擴大活動影響。做好科普活動宣傳工作,深入挖掘活動中的特色、亮點,通過圖文報道,編輯短視頻等方式,做好跟社會媒體的聯系對接,有重點、有層次的進行宣傳安排,從社會媒體,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平臺多渠道、多角度進行宣傳報道,擴大信息宣傳覆蓋面和傳播范圍,注重培養值得信賴的科普品牌,提升科普品牌活動社會影響力。
三是深化活動內容,豐富活動形式。針對不同的受眾,總結不同年齡段知識結構特點,在總結以往活動的基礎上,深度思考,深挖內涵,策劃專業的、趣味性的體驗活動,突出場館特色,開發無可替代的場館主題活動。
四是重視受眾維護,建立溝通機制。由于前期已經投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相關活動,對于參與過博物館科普活動的受眾,要建立積極有效的聯系渠道,如QQ群,微信群等,以會員或志愿者形式進行吸納,并提升他們的投入度和貢獻度。作為博物館發展的重要社會力量,會員或志愿者的積極投入有助于提升博物館的公共形象,同時,有助于幫助受眾建立并鞏固受眾對博物館的持久信賴感和忠誠度。[4]
場館的品牌科普活動的孵化和培養歸根結底在“人”,既要有能提供專業知識支撐的研究團隊,認真組織策劃科普活動的專業團隊,也要有專業思考宣傳推廣的隊伍力量,更要有對科普活動始終支持的廣大觀眾。如何讓場館精心策劃的科普活動真正受到觀眾歡迎,如何在當前培訓機構如林的環境下脫穎而出,如何形成強有力的品牌形象,如何與真正需要場館科普活動的受眾無縫對接都在不斷地探索過程中。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科普活動開展仍然在求索在進步過程中,但地質研學游、小小講解員培訓班、博物館奇妙夜等科普活動已成為供不應求的品牌科普活動,原因可能在于內容科學、組織有力,執行高效、宣傳得力等。總的來說,場館品牌科普活動的塑造和培養不能僅憑一朝一夕之功,需始終懷有公心、不忘初心,才能真正孵化和培養出真正受歡迎的、起到良好效果的品牌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