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當今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特征明顯,世界越來越受到民粹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恐怖主義的影響,應了基辛格所說的“這是美國有史以來首次面臨既不能退出又不能主宰世界舞臺的困境”。新變局中大國關系的調整呈現出了新態勢新特點,隨之引發了一系列新爭論,在這個大變革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指明了新方向:“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
一、特朗普政府內外政策的走向推動大國關系的再調整和再定位
大國關系推動著世界格局的演變,美國的內外政策是影響大國關系的關鍵性因素。特朗普就職演講時提出要重新實現“美國第一”,其將近一年的外交施政過程都貫穿著這種內顧傾向的原則,被概括為“有原則的現實主義新政”,呈現出顯著不同于往屆美國政府的特征:重視交易原則,推進“交易式外交”;“美國優先”主導外交政策;明確支持貿易保護主義;對傳統盟國的態度矛盾而多變;淡化外交中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色彩,把美國價值觀與外交政策區分開來。隨著美國對外政策的不斷調整,美歐關系、美日關系、美俄關系、中美關系等都經歷著新的考驗,中歐、中俄關系也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1.美歐互生嫌隙漸行漸遠,昔日同盟難重拾舊好。
全球最大的政治風險咨詢公司——美國歐亞集團把“歐美同盟弱化”列為2016年全球最大的風險。特朗普當選后歐美同盟更是呈現出逆向演變的趨勢。首先,歐洲希望美國領導人維護歐美共同價值觀,而特朗普更多地關注北約軍費問題,要求歐盟國家分擔防務開支,在北約峰會上甚至沒有重申集體防御條款的承諾。其次,特朗普認為歐盟是一個“超主權且沒有競選制度”的官僚機構,支持英國脫歐。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表示美歐可能在未來進入一個更加務實且類似于交易的雙邊關系時代。交易關系替代朋友關系將使歐美這一傳統盟友關系裂隙增大,共識不斷消解。再次,歐洲以“有效的多邊主義”原則制約美國的單邊主義也是美歐矛盾之一。盡管美國國務卿蒂勒森2017年11月28日在華盛頓演講時重申美歐聯盟的重要性,但上述美歐之間的多重矛盾令二者關系難以修復到從前。
2.美日關系在討價還價中相互妥協,美日同盟面臨調整。
美日關系在妥協中取得安全和經貿領域合作的共識,但同時日本也必然會受到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的影響,不得不負擔更多美國駐軍的成本并在經貿合作上做出讓步。日本原本寄希望于通過TPP來強化美日同盟,但特朗普高調退出TPP,并且注重通過雙邊談判解決經貿問題,持續引發日本的擔憂。2017年特朗普訪日時表示,美國尋求在該地區實現自由、公平和互惠互補的貿易關系,希望解決每年高達700億美元規模的對日貿易逆差,使日美同盟在經貿領域面臨新的挑戰。
3.美俄關系回暖受阻,難以徹底改善。
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承諾將聯手打擊伊斯蘭國組織,表明美俄雙方正試圖扭轉兩國間的緊張關系。但兩國關系可能不像看上去那樣美好,普京表示,二者關系的修復必須建立在“平等之原則、相互尊重及對雙方立場的真正關切”之上。“通俄門”事件、敘利亞問題和烏克蘭問題是橫在美俄之間的隔閡和困局,2017年8月2日特朗普簽署了對俄羅斯的制裁法案,法案還限制了特朗普解除對俄制裁的權力。尤其是在APEC越南峰會上,美俄兩國元首只能借助多邊平臺的偶遇進行短暫交流而無法實現正式會晤,更說明了美俄關系的尷尬境地。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最近的演講中再次把俄羅斯視為美歐的威脅。
4.中美兩國“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應把互利共贏看作兩國關系發展的主線。
中美關系是最重要的大國關系之一,在中美貿易逆差問題上持積極還是消極的態度,中國不斷發展壯大會增進戰略互信還是引發戰略互疑,都會影響未來中美關系的走向。首先,努力構建“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事關全球戰略格局的演變。就像基辛格所指出的,中美關系將是21世紀“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大國關系,“如果中美沖突,整個世界就會分裂,因為每個國家都將不得不選邊站隊”。其次,建設互利共贏的中美關系既有前例可援,又有理論可鑒。中美現在已經建立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兩軍最高指揮系統對話、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絡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等對話機制,以加強各個領域的互信合作。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中美雙邊貿易和雙向投資為美國創造了約260萬個就業崗位。尤其是2017年特朗普訪華期間,兩國企業經貿合作的金額達到2535億美元的新紀錄。這也充分說明互利共贏在很長時間內將成為中美關系發展的基調,盡管未來中美雙方的合作之路并不平坦。
5.中歐推進“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全面打造非競爭關系。
中歐在氣候變化、能源環境、全球治理、推動多邊主義和世界多極化進程、倡導多元文明、對抗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共識和巨大的合作潛力。2017年9月中歐四大智庫聯合發布《中國—歐盟經濟關系2025:共建未來》報告指出,盡管中歐在文化、制度、發展階段和具體國情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中歐是重要戰略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并提出了8條建議:盡早達成中歐雙邊投資協定;啟動中歐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借助“一帶一路”平臺進一步擴展雙邊貿易和經濟合作;深化中歐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合作;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網絡安全等領域“雙贏”合作;支持中歐深化金融領域合作;繼續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探索中歐與美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機制??梢?,中歐在未來的國際合作中大有可為。
6.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時期,已成為新型國際關系的典范。
牢固的互信是中俄政治關系的本質屬性和最重要特征,在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和地區組織中兩國相互支持協作。習近平主席高度評價中俄關系:“中俄建立和發展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樹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典范”,并指出要“引領中俄關系在高水平上行穩致遠”。
二、大國關系調整引發的論爭與思考
1.“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爾伯格陷阱”的迷思與破解。
在大國關系調整中,一方面西方盟國內部出現了分歧,另一方面,它們又作為一個整體,以矛盾的心理看待新興市場國家的群體性崛起。
2017年2月召開的第53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報告《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揭示了西方面臨的一系列危機和困難,指出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正走向終結。在世界格局和國際關系重組過程中,進攻性現實主義認為“大國政治的悲劇”即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的沖突造成的“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因為“國際體系迫使大國最大化地擴充它們的相對權力,因為這是獲得最大安全的最佳途徑?!边@一重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維護強權政治的力量與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秩序的力量之間的較量:其一,新興國家的崛起導致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而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代表性和包容性遠遠不夠。根據世界銀行測算,2013年至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平均為31.6%,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其二,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在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上的表現差強人意。其三,新興市場國家在維護現有國際秩序的同時,不斷對其進行修改、補充、完善。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實現戰略對接、優勢互補。這一指導思想也成為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鑰匙。
“金德爾伯格陷阱”則認為新興大國如果不能或不愿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國際體系將更加失序。而這一擔憂并不是中國帶來的,而是像約瑟夫·奈所說的,美國如果在提供全球性公共產品方面出了問題,“那可能更多是來自美國內部態度而非外部國家挑戰”。美國退出TPP和巴黎協定,一再破壞多邊體制,在全球安全問題、區域合作、氣候變暖、貿易自由等領域不愿承擔更多的責任,就會造成公共產品供給赤字。中國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推動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發展銀行、絲綢之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國際公共產品,大大完善了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而且,隨著國際事務的復雜化,國際公共產品不可能由某一個國家獨自提供,而是需要各國尤其是大國通力合作。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不是要動誰的奶酪”,而是要“提供更多先進理念和公共產品,推動建立更加均衡普惠的治理模式和規則”。
2.民粹主義與“我們是誰”:以何原則指導國際關系。
特朗普的勝選被稱為民粹主義對精英政治的反叛。福山則認為特朗普的上臺意味著我們正進入一個新的民粹主義時代。亨廷頓曾在《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一書中指出,“多文化論和多樣性理論的意識形態出現,損害了美國國民身份和國家特性尚存的中心內容,即文化核心和‘美國信念的合法地位。”為了減少這種損害,民粹主義要求移民“門檻”不斷提高。尤其是萬圣節前美國紐約曼哈頓遭獨狼式襲擊,特朗普要求終止“綠卡抽簽”項目,并終止“鏈式移民”,進一步加快收緊移民政策。
歐洲的民粹主義與“特朗普主義”遙相呼應,其主要表現就是反全球化、反移民、反建制、反精英、反主流政黨、反歐盟,反對多元文化社會,反對社會精英提倡的“政治正確”。民粹主義政黨的口號注重迎合選民的情緒,比如特朗普提出“讓美國重新偉大”,德國新選擇黨、意大利“五星運動”黨、法國極右翼黨派國民陣線都有類似的競選宣言。被認為事關歐洲前途的德國大選雖然以默克爾勝出告終,但極右翼政黨新選擇黨成為第三大黨進入議會,將影響德國政治生態。
民粹主義的崛起主要是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勞資之間分配不公導致財富鴻溝不斷加劇所致。如果以這種“大國民族主義”為原則處理國際關系的話,將會在經濟上奉行貿易保護主義,政治上推崇孤立主義,而文化上則強調文明沖突,世界將會變得無序而叢林法則盛行。對此,德國總理默克爾強調:“孤立主義、形形色色的民粹主義以及保護主義均于事無補”,大家必須一道“重塑相互關聯的世界”。
三、明確“兩個構建”的外交目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塑造國際關系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中國外交領域的一系列頂層設計必將引領、塑造國際關系新格局。
1.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鮮明特點與目標設定。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在自身總體實力不斷提升、國際秩序新舊交替、世界格局深刻復雜變化的背景下逐漸形成的,這一過程中,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國也實現了由一個地區性發展中大國向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的負責任的世界大國的躍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意味著與傳統大國不同的強國之路。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早在2014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開幕式上就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進行過詳盡的闡釋,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我們是社會主義大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國際關系民主化法制化、推動公正合理的新國際秩序的構建,堅持為國內發展保駕護航。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把“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之一,同時把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這一提法不僅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更是把中國夢同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聯系起來,指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目標和實現路徑。
2.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戰略布局與核心理念。
在大國關系的分化組合中,中國戰略回旋空間不斷擴大。中國充分利用大國關系調整的機遇期,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布局?!按髧顷P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一直以來是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和框架。除了前面提到的中美、中歐、中俄、中日等大國關系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還包括與周邊關系、發展中國家關系以及多邊合作機制的關系等內容。
第一,堅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政策,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新加坡時指出,“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秉h的十九大后習近平主席首次出訪選擇了越南和老撾,顯示出周邊外交的重要性。習近平主席用“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來定義中越、中老關系,也為中國周邊外交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指導意義。中國非常重視同東盟的關系,東盟發展戰略將與“一帶一路”倡議實現對接。尤其是隨著美國退出TPP,中國—東盟雙方共同推動的RCEP談判迎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將促成更大范圍亞太自貿區的實現。
第二,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中非關系可視為中國同發展中國家關系的典型,“十大合作計劃”的提出大大促進了非洲的繁榮發展,2017年1—6月中非貿易額853億美元,同比增長19%。建立中非、中阿、中拉命運共同體,更拉近了中國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2017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上的發言中指出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方向:加強團結協作,共同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共同把握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共同建設廣泛的發展伙伴關系。中國還以多種方式提供資金援助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比如中國將在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
第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合理公正的國際新秩序。世界上不平等的國際關系、貧富分化、戰爭沖突、難民危機需要靠經濟發展、和平解決爭端、摒棄文明的偏見來實現。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政治、經濟、安全、文明、國際合作、全球治理等多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體現了一個負責任的世界大國應有的擔當。
一是提出“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超越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局限。二是堅持“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新發展觀。G20杭州峰會第一次將發展問題納入全球宏觀政策協調框架之內,構建“創新、開放、聯動、包容”型世界經濟的“中國方案”備受關注。三是奉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四是推行“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家新交往觀。中國提倡的伙伴關系,具有與以往傳統國際關系理論不同的鮮明特征:尋求和平合作、堅持平等相待、倡導開放包容、強調共贏共享。五是樹立“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觀。六是樹立世界文明觀,即“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逼呤菢淞远ǖ膰依嬗^。八是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經濟治理觀。九是提出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中國倡議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全球秩序的重塑。十是倡導多邊主義。
概而言之,就是要通過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以及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來解決世界經濟增長、治理、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推動全球化健康發展,推動世界格局包容有序,推動國際規則公平公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爾伯格陷阱”,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才能打破單邊主義的狹隘,沖破文明沖突的咒語,也才能最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一長期過程中,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體現了中國擔當,必將成為重塑國際關系新格局的重要力量。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當代資本主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