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摘要:語感是一種語言直覺。具有直覺性、敏銳性、整體性、傾向性。語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培養語感既要學習理法知識,更離不開經驗積累,所以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聽、多寫,深入生活,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切感受,提高語感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感;生活;經驗;感受
語感,即語言感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語感是一種語言直覺,是言語主體對言語客體的直覺感知和直覺判斷。所謂直覺是一種不經過復雜的邏輯推理而迅速的對事物作出判斷的思維活動過程,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綜合統一。在語言運用中這種直覺是指無需經過復雜的理性思考或邏輯推理判斷,一瞬間便知其微言大義。人們正是憑借這種語言直覺去進行交流,才能迅速實現彼此的溝通。語感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理解文章時的直覺性感受能力,另一方面是使用語言時的無意識表達內驅力。
一、語感的特征
語感作為一種語言能力的體現,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
(一)直覺性。
直覺性是指人對語言的感知是直接的,是對語言的一種下意識的本能反應,超越、省略了中間的分析、判斷與驗證等具體環節,在一剎那間就能自然而然地識別和理解別人的言語,并能熟練地創造與生成新的言語。直覺的本質核心是悟性,所以語感的直覺性實際上是寫作主體在語言運用上的悟性。
(二)敏銳性。
語感的直覺性使語言的運用超越了言語生成的中間環節,體現在時間上就是快捷,體現在意與言的對應上就是恰當。
(三)整體性。
因為語感是主體直接作用于語用層面的言語同化,已經舍棄了對語音、語義、語法、詞匯等語素的具體分析,所以他對語言現象是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的整體把握,獲得的是言語的語表意義和隱含意義、語素意義和非語素意義、語境意義和非語境意義的總和,是感性和理性、經驗與理論、具體與抽象交互作用、深層積淀的表現。
(四)傾向性。
語感作為使用語言時表現出來的一種無意識表達內驅力,總是帶有作者濃重的個性色彩,在詞語、句式的選擇,語感風格、審美趣味等方面都體現個性化的特征。
二、培養語感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基礎。
進一步引領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提高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這是進入中學后,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完成的任務。新課改也明確提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些提法都將語感培養放在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和突破口,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又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視語感訓練。
(二)語感讓學生對課本有了直接的感知性。
語感強的學生可以敏銳地對語言材料的重點、優劣、情味等做出準確判斷、感知;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可以靈活地運用語言順暢地表情達意;寫作時意到筆隨、筆下生花;乃至能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及風格。這其中,蘊積了強烈的創新潛能及無限的思維意識。而學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義。很多學生在寫以景抒情的文章時,往往只是簡單地列舉名稱,而沒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覺到的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沒有真正去用感情、心情去欣賞。語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質兼美、內容豐富的語言材料。而作為中學生由于日常的接觸面窄,對材料的掌握不夠多,字詞句的積累太少,語言的感悟就會薄弱,閱讀和寫作上自然就顯得很幼稚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感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知才會大大增強,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語感的培養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
語言讓學生在語文課中感受直覺形象,誘發審美情趣。語感是一種心靈的感覺,和一個人健康的審美心理、高尚的審美觀的形成和確立的思想感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長期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從而積淀了社會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內容和性質。學生通過閱讀,與作者進行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獲得審美體驗。所以,通過語感的培養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這是語文教學進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優勢所在。
三、培養敏銳語感的途徑
語感以感受為基本形式。因而主要依靠的是積累與體驗,是帶有經驗色彩的心理活動。敏銳的語感是基于豐富的語言知識的積累,在大量的語言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語感培養是一個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常抓不懈。具體說,就是要多讀、多聽、多寫。多讀范文,不僅要默讀,更重要的是誦讀;多聽別人的語言表達,獲取更多的語言表象;經常練筆,在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中,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
除此之外,還要看到語感所依托的直覺思維是感性與理性積淀的結果,不能沒有理性分析。語感是在言語實踐中形成的,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理法探究的基礎上的,學習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讓理法潛伏沉淀為頭腦中的圖式,使語感黏附更多的理性因素,這對于提高語感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另外,語言是生活經驗的反映,感受語言也同生活經驗直接相關,離開了生活經驗就難以獲得具體語感。所以語感培養一定要聯系生活經驗,將語言文字同所涉及的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從而體會它的意義和情味。多接觸生活,多觀察,多體驗,對語言有了真切的感受,才能獲得深切的語感。
參考文獻:
[1]錢加清;陳力.語感教學的課堂設計與教學原則[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