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輝 寧莉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萬丈高樓平地起”,在一年級閱讀教學中,從一開始就要注重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幫助學生養成探究性閱讀的習慣與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從多方面入手,在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上下功夫,努力打造閱讀教學的高效課堂。
一、重視課前預習的指導
在以往的教學中,因為年幼的緣故,課前預習對于一年級新生來說是一片空白,老師幾乎沒有去觸碰過。其實,預習是學習新課的第一步。充分的預習,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而且預習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在家預習的話又能保證自主學習的時間。一年級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只要我們老師在預習上耐心細致地示范,加強練習,也同樣可以幫助學生具備課前預習的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根據新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低年級語文課前預習四步法:第一步:讀一讀;第二步:圈一圈;第三步:認一認;第四步:寫一寫,并制成了微課示范給學生看,幫助學生掌握課前預習的方法。
這預習課文的四步法由讀到圈,再到認到書空,環節清晰,便于掌握。既鞏固了拼音的運用,又為認字、寫字作好了鋪墊。老師的親身示范很好地把孩子們引上了自主學習之路,真正成為了學習的參與者,也成為了學生的學習伙伴。
二、重視引導學生質疑
“學貴有疑”,會提問的孩子大多是會學習的孩子。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善于質疑問難是我們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激發了學生提問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提問的好處,學生們便有了繼續探究知識的動力。
在教《雪地里的小畫家》時,我出示課題后就追問學生: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學生就有機會提問了:雪地里有哪些小畫家?這些小畫家都畫了些什么?它們是怎么畫的呢?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就目標明確了,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自己邊讀邊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然后全班匯報交流,老師只穿插在其中適當地給予點撥引導。一堂課下來,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解決了問題,抓住了重點,突破了難點,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就這樣,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教學中萌芽,在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之后,這樣的學習方式便在學生的心中扎根,開枝散葉。
三、重視學習方法的遷移
為什么我們現在的教學不再強調“學會”,而是大力提倡“會學”呢?就是因為“會學”才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實踐證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遷移運用也是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教《四季》一課時,正是秋季,為了順應時節,老師便選取了描寫秋天的這一段首先展開教學:第一次自由讀這一段,讓學生邊讀邊用“﹏”標寫文中描寫的景物;第二次老師范讀,讓學生找出景物的特點,用“—”標出;第三次指生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景物的特點。邊學邊師生共同總結學法:①一讀,找景物;②二讀,找特點;③三讀,品情感。然后,讓學生按照這個學習步驟去學習――春、夏、秋三段。由于其它三段的句式與這一段基本相同,加上學生有了前一段學習的感知,便從模仿入手進入了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狀態。小組合作展示把教學推向了高潮,全班學生都動了起來。設置這種學生“遷移學習方法”的教學情境,讓老師在扶扶放放中,盡可能地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平臺,真正地把課堂交到了學生的手中。這樣的學習方式在一年級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印記,為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向更高層次拓展創造了條件。
四、重視提問的角度
為了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僅要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求變化,還要特別注意提問的角度。如果我們還是站在老師的角度提問的話,學生又會被老師的思維所牽制,束縛在以老師為中心的圈子里,又會回到老師問、學生答的那條老路上去。所以,我們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學的情況來提出問題,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改觀。在教《比尾巴》時,我們細讀課文時,先讓學生細讀第1、2小節,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你從這兩小節中讀到了些什么?用這種開放性問題引領學生暢談收獲。
生1:我讀到了猴子的尾巴是長長的;
生2:我讀到了兔子的尾巴短;
生3:我讀到了兔子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緊接著,老師又進一步引導:再讀一讀,你還能發現什么?這個問題又引領學生作進一步的探究,發現第1小節全部是帶問號的句子,第2小節全部是帶句號的句子,老師再加以追問:你想怎么讀?最后,老師補充圖片,讓學生了解猴子的尾巴到底有多長,兔子的尾巴短到什么程度,松鼠的尾巴與傘有什么聯系,讓他們對動物尾巴的特點有更形象的感知,再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朗讀指導,就水到渠成了。
這堂課,因為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問,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學生才有機會去自己獲取知識,發現文本特點,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
五、重視閱讀和說話相結合
學習語文,就是引導學生在不斷地閱讀中學習語言,積累詞句,為學生架起一座通向表達的橋梁。語文閱讀最終的目的是指向表達運用。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各個學段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各冊教材文體的特點,精心設計語言文字的訓練,為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模仿也是這一階段兒童主要的心理特征。在語文課中,把閱讀和說話相結合,用語言文字把所見所聞所思表達出來,并使語言在運用中加深理解和積累,不僅是語文學科的需要,也順應了學生思維,心理發展的規律。在教學《江南》時,我們就設計了隨文說話的環節。這種隨文說話的環節既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又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總之,閱讀永遠是我們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片沃土,讓學生習得閱讀之法,邁進自主閱讀的高效課堂,成為高素質人才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課堂教學改革闊步向前的今天,我想說:不僅是教師的教無定法,學生的學也無定法,但貴在得法。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學來得法,學生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得法。只有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通過多種途徑一齊發力,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成為學生有效學習、快樂成長的樂園,我們的老師才會獲得最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閱讀這片沃土才會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