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揚波
摘要:課堂是一個微觀社會,課堂教學過程是課堂中各種角色間相互作用并發揮其特有功能的過程。課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師和學生,課堂中的互動,是指發生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即通過影響課堂氛圍、課堂中的反饋和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進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有效促進課堂中的人際互動,是強化教學效果的關鍵。
關鍵詞:地理教學;教師定位;學生定位
本文依據活動教學的理論和新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從活動教學內容的分析入手,遵循活動內容設計的原則,提出活動過程中師生角色的定位以及應注意的問題,以求提高地理教學的實踐性,在“活動”中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達到地理教學由“新教材”向“新教法”的轉變。
一、教師角色的定位
首先在思想上教師要認識到,“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重在教育思想的現代化。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地理教育長期處于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與此相反,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在學習者的頭腦中被構造出來的;認識是個人獨特構造活動的結果。在建構主義的指導下,教師的作用不再是“灌輸真理”,而應是教學情景的設計者,引導建構活動的促進者,學生建構活動的控制者,學習困難的幫助者,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
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先進的教育理念,而且還應樹立“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幫助所有學生挖掘內在潛力”的觀念,并樂于向學生學習,當代教師在活動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會傾聽,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新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首先要求教師用“真心”愛學生和教育事業。其次,教師要具有師生平等的觀念,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第三,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細心”和“耐心”。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活動展示自己的教學風采和人格魅力,促進教師中相互尊重與和諧的氣氛,使師生都養成“微笑和點頭,專心聽他說”的習慣,而不是急著對別人的專題進行批判。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假設和科學驗證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意識,眾多科學實踐已經證明了疑問是科學發展的誘因,是激發科學探究的源泉和動力,人類的每一次進步就是解決每一個疑問,有所疑則有所思,有所思則有所究,質疑、假設都是科學創造、發明的前提。因此,教學中應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不怕疑問,同時引導學生大膽假設,并通過活動來驗證結論。
(三)給學生充分醞釀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做決定
創新需要靈感,更需要時間。教師在確定活動教學主題大方向的前提下,給學生一個回旋的空間,盡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有機會讓學生自己做決定。這樣學生就有可能進行大膽的想象,從而訓練他們的發散思維。而且,會使學生感受被別人尊重的同時,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合作,這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
(四)鼓勵每個學生參加,允許學生失敗
創造力的培養是針對全體學生而言的,在活動中應鼓勵每個學生參與,成功是不怕失敗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及時的期待和鼓勵是激勵學生,完善學生現代人格的原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請你無論如何不要讓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中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所以我們應該給他們嘗試失敗,發展思維等能力的機會。我們能夠做最大的努力,讓今天比昨天好。我們的活動學習更是重過程,輕結果,即使學生通過努力探索出的結論是多么的荒謬與可笑,教師也決不可諷刺和懲罰,否則將是功虧一簣。
另外,教師在知識方面也要有一些準備,馬卡連科曾說過:“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教師的不學無術。”在這樣一個信息極為豐富,傳遞極為迅速的時代中,學生可以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各種渠道,獲得相關知識,并通過活動學習,使能力突飛猛進。如果教師還是老古董的話,那將是在學生面前班門弄斧,貽笑大方了。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所以我們必須時時有危機感,盡快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和修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除了必備的專業知識及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知識外,還應不斷的充實自己,拓寬視野,建立合理的與學生各種知識需求相適應的知識和能力框架,從而適應時代的需要。
二、學生角色的定位
現代的教育觀念認為,在教與學這個開放到系統中,促進學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才是活動教學的主體。現代的人才觀是:真正的人才不是那些只會死記硬背,依葫蘆畫瓢的人,而是“無中生有,無中生新”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所以學生必須了解到:關起門來只會死讀書的人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知識面廣,一專多能,綜合實踐能力,活動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才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還要認清自己面臨的問題以及在現代教學過程中的自己應所擔當的角色。不死讀書,學會把學到的地理知識加以綜合分析,并經常嘗試應用到實際中去。在學習過程中每位同學還要善于利用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發現問題,然后利用野外實踐、社會調查、網絡尋寶,去探求真實的感受,并學會與他人合作。這樣,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學到的知識有了更深的體驗,使之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同時通過活動提高了自己的綜合實力。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想靈活駕馭自己的課堂,必須有一定的功底。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這就意味著我們不管是年輕還是年老,都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只有科學地掌握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才能真正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基于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生成性教學教師角色定位研究.劉君. 《新課程(下)》2017年
[2]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的組織實施.黃嬌.《成功:中下》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