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玉
摘要:課堂革命,是教育的革命,也是心靈的革命。與其說它是一場革命,不如說是一場洗禮。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接觸的,不單單是知識的盛宴,更是需要用愛心去呵護的一種學習過程,包涵有趣味的課堂,有靈氣的老師,心靈之間的碰撞,探求更多知識的奧秘。它生長于課堂,卻萌芽于生活,來自社會。只有根據(jù)孩子的需求、生活的需要,進行有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革命”。
關鍵詞:愛心;學生需要;趣味課堂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時常在思考,什么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什么教育才是適合于孩子們的教育?教育的方法有千萬種,教育的途徑有無數(shù)條,困惑我們的,是真正能選擇哪一條路來開辟?才能達到教育中更加優(yōu)異的效果?
教育過程中,經(jīng)歷讓我不斷積累,改變和更新。我認為的課堂改革,是無窮的,方法當然也并不單一。
一、愛心,播撒心靈與知識的花種
任何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教學方法以及教育理念。在教育中,我們往往把知識教育看為了教育的重點,而忽略了孩子們切身的學習感受。怎么樣才能讓孩子們真正走進教學?走進課堂?走進知識的海洋?
一節(jié)好的課堂,里面不僅僅包涵有豐富多元的知識,也有深刻的道理與啟示,甚至有老師優(yōu)秀的品質,一位快樂的老師帶給孩子們在課堂中應享有的那份幽默、認真、輕松,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滋潤著孩子們的成長。低年級的孩子,他們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溢滿著童話的美景,美景里有不畏艱險的王子、美麗的公主、可愛的小動物,也有善良與邪惡,勇敢與堅強,一切是那么美好,一塊紫色的純凈之地。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怎么忍心打碎孩子們的憧憬與想象?怎么忍心涂抹掉那片紫色的天空?
于是,教育的一面是知識,另一面,緊貼著的孩子的心。愛心,就是點開心靈的那一把神奇的魔法棒。如果孩子學習的世界快樂了,他樂意上課,主動接受老師,喜歡課堂,熱愛學校。當心扉打開了,知識,將不再是灌輸,而是吮吸。
怎么讓孩子們喜歡課堂?課堂上有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那——就是老師,只有老師關注孩子,心貼著心去愛護孩子,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讓孩子覺得老師是關心我的人,愛護我的人,讓孩子喜歡上老師,喜歡這節(jié)課,喜歡里面充滿奧秘的有趣的知識,于是學習的大門就已經(jīng)在他們的心中靜靜敞開。
蔣逸軒,一個不愛說話的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上課也不舉手。可是,我發(fā)現(xiàn)他并不是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對學習那么冷漠。有一次,我一邊批改作業(yè)一邊碎碎念:“今天的書寫不錯,有進步了”……千萬不要忽視了這些看來平凡無奇的話,因為在話語另一頭,傾聽的耳朵里,正做著各種微表情。當收到責備的訊息,他會撇著嘴,垂著眼皮,因為小小的責備而委屈。當收到表揚的訊息,他會微微低下頭,嘴角忍不住地微笑,羞澀地開心。于是,我開始更多地鼓勵他,發(fā)現(xiàn)一點閃光點,毫不保留地表揚他:“你的閱讀題做的不錯,你看,回答得很完整,加油!”說完,輕輕地摸了摸他的小腦袋。他又低下頭笑了。僅僅因為老師的一句表揚,他是有多么開心啊!不管他的優(yōu)點有多么不起眼,我們只不過是做了一點點,卻會帶給孩子許久的快樂。慢慢地,他嘗試著舉手發(fā)言,嘗試著主動問問題,作業(yè)也開始一次比一次工整……受益的難道只是學生嗎?還有老師這顆寬慰的心,一次化繭成蝶的蛻變,還有滿懷期盼的家長,和祖國的未來……
二、淵博的老師,有趣的課堂,快樂的種子在陽光下發(fā)芽
只有打開孩子的心扉,才讓孩子主動地走進知識的殿堂。僅僅有孩子的學習興趣還遠遠不夠,那就需要課堂上有一位知識淵博,關心孩子,并且能在語言表達和肢體表達都幽默詼諧的老師。
孩子們在生活喜歡活潑可愛的動畫人物,喜歡絢爛繽紛的顏色,也喜歡別人對他的關注,甚至是在必要的時候,用知識逗他們開心。我們說,知識源于生活,而課堂的一切也都源于生活,源于孩子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對這個世界的追求,以及孩子們對世界的需要。如果我們在課堂上達成了孩子的需要,讓他們感受到了:這就是我想走進的課堂,想走進的世界。那么,課堂與生活之間不再有結界,而是融為一體。讓孩子們喜歡上課,愿意傾聽老師的教學內容,因為它不僅僅是課內的知識,而是與許多有趣的大自然像織網(wǎng)一樣穿插在一起。試問,課堂上有如此有趣的知識,還有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滿足孩子們各種好奇心的老師,有著探秘者充滿的神奇,誰會不會被吸引呢?
老師不只是一位講授者,而應該改變身份。原始的課堂代表是老師、黑板、粉筆、講課。而我認為,新興的課堂應該是學生、語言、笑容、溝通和幽默。更多的,老師成為了一名討論者,參與者,傾聽者,亦師亦友。不僅能及時指導孩子們的疑惑,并且能和孩子們一起邁步于知識的殿堂,共同帶著求知的心去學習,去體會,想學生所想,憂學生所憂。用真摯的微笑,用心的互動,靈活的肢體語言……相信,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我們播下的種子,將在陽光和雨露的滋養(yǎng)下慢慢發(fā)芽。
三、課堂知識結合生活,適應社會,辛勤耕耘,待花苗茁壯成長
教育,是孩子的教育,是社會的教育,也是為推動社會生產力而萌生的教育。所以,孩子的學習到的知識必須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吸取好的知識精華,能得到更好的知識教育的熏陶,它必定源于生活,也必然為我們的社會服務。無論是從哪一方面出發(fā),都應該得到最新鮮的知識儲備與訊息,順應著社會的發(fā)展。了解知識的歷史,也學習現(xiàn)代發(fā)展的科技。
課堂不只是知識課堂,它是生活的課堂,心靈的課堂,更是自然的課堂。
如果教育與社會發(fā)展事實相違背,必定不利于孩子們知識的吸收與發(fā)展。課本上的知識知識最基礎的其中一部分,真正結合時事,讓孩子們去學習,并且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體會,相信這會有更大的收獲。若是在現(xiàn)代生活和發(fā)展的步伐中,聯(lián)系著知識與實際產生思考,激發(fā)疑問,教育將更加成功。知識,不局限于課堂,而是無窮盡的。
教育,為了能培養(yǎng)出獨立探索奧秘的新型人才。何為奧秘?那是尚未開發(fā)的,而我們又十分感興趣,卻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奧秘,等待這孩子們的解答。這就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教育的目的。教育學指出,要培養(yǎng)孩子們搜集信息的能力,互相交流合作的能力,還有學習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動腦動手,質疑問題并努力探索和解決的能力。這種獨立的能力,需要課堂與生活結合中萌芽而來。既來自生活,我們也有驗證的環(huán)境與機會,立足生活,才能讓思維更靈活,空間更廣大,于是,教育的花苗便開始成長了。
用愛心播撒心靈與知識的花種,我們辛勤地耕耘,潛心學習,根據(jù)孩子們的需要,以學定教,用淵博的知識打造有趣的課堂,用課堂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給予花苗富有營養(yǎng)的生長環(huán)境,于是,傾聽花語,靜待花開……
參考文獻:
[1]《班主任工作漫談》,作者:魏書生,2012年11月版,137頁
[2]《做最好的老師》,作者:李鎮(zhèn)西,2011年2月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311頁
[3]《教育學》,作者:王道軍、郭文安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