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煒健 林舒
電腦游戲、電視游戲、手機游戲、掌上游戲機……隨著電子數碼科技的發展,人們接觸到的電子游戲越來越多,可使用的平臺也越來越多。如今,不僅僅是小孩沉迷游戲,不少成年人也在游戲中不能自拔,讓人頭疼。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將“游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經常沉迷游戲,應多加注意。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首次把“游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還將更新《國際疾病分類》,專門為“游戲成癮”設立條目。
最新版本的《國際疾病分類》手冊中,將明確列舉“游戲成癮”的多項診斷標準,幫助醫生確定患者是否對游戲產生依賴,構成精神疾病。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診斷標準是:玩家對游戲越來越重視,以至于為了玩游戲放棄了生活中的其他趣味。之所以打算把“游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是因為它可能使身心健康嚴重惡化。雖然它不像酗酒一樣會讓身體素質迅速變差,但“游戲成癮”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健康。

根據相關判定標準,“游戲成癮”的特點是:持續或過于頻繁地玩網絡游戲或電視游戲。它表現為:在起止時間、頻率、強度、時長和情境等方面,被游戲所控制;將游戲的優先性置于其他重要事項和日常活動之上等。
一般來說,“愛玩游戲”并不屬于“游戲成癮”,只要能在虛擬世界、學校、工作和朋友之間保持一種平衡即可。除了職業玩家因工作需要不得不玩游戲之外,其他人特別是小孩子,每天的游戲時間不應超過正常的社交時間。
佛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杏蓮副主任醫師表示,人有許多需求,如安全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以上感情需求在客觀現實中得不到滿足,人就容易有挫敗感,在游戲中卻可以通過虛擬的方式得到補償,因此產生精神上癮。比如,攻擊是人的一種本能,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攻擊別人,在游戲中可以以象征方式讓人得到宣泄。同時,游戲里當玩家有一定進步時,會獲得道具、代幣的獎勵,從行為醫學角度講,這是通過獎賞增強某種行為出現的頻率,稱為“陽性強化法”。此外,當我們玩游戲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帶來明顯的愉悅感。
張杏蓮指出,游戲上癮的危害包括軀體癥狀和精神癥狀。軀體癥狀包括眼睛、手指、脊柱健康受影響,嚴重時導致猝死。精神癥狀方面則包括情緒焦慮、抑郁,性格孤僻,情緒不穩定,容易發脾氣,甚至出現精神病癥狀,比如產生妄想癥狀。更可能出現社會功能受損,如工作、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出現問題。
而對于游戲上癮是否病態的判斷,張杏蓮介紹,從癥狀學上的物質使用障礙標準來看,一個人沉溺手機游戲,將其變成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動,導致難以自控,甚至令社會功能受損,這是比較常見的癥狀。其次,突然減少或停止玩游戲會出現煩躁、焦慮,說明對于物質使用已出現“戒斷”癥狀。嚴重程度的判斷標準包括自己是否會感受到焦慮、抑郁的痛苦,社會功能是否受損。二中有一,都可能是一個病態的表現。
鐘先生的兒子今年剛上初中,說起限制小孩玩游戲的時間,避免沉迷游戲影響學習,鐘先生可說是費盡心思。“小孩子貪玩是肯定的,就算在家里不讓玩,去了學校或外面,接觸游戲的機會太多了,根本不可能隔絕,只能讓孩子盡量少玩,加以引導。”鐘先生表示,小孩能輕易接觸到游戲平臺,不可能讓孩子完全不碰游戲,否則反而容易讓小孩產生逆反和好奇心,想盡辦法去玩。
鐘先生介紹,他的小孩曾因玩游戲太多而影響學習,但經過引導之后情況已有所好轉。如今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會讓孩子適當玩一下。如果發現孩子那段時間內成績有所下滑,會相應縮短其玩游戲的時間,目前來看效果不錯。
除了小孩的問題,讓鐘先生想不到的是成年人沉迷游戲后往往不能自拔。
在鐘先生開設的一家網絡銷售公司內,由于其員工多為年輕人,他們日常聊天的話題也經常跟游戲有關。其中部分員工由于晚上一直打手機游戲到很晚,導致第二天上班無精打采。而在公司內雖然有規定不能打游戲,但一到中午休息,就會馬上到公司附近的咖啡廳、餐廳聚在一起玩“王者榮耀”,甚至由于沉迷游戲而耽誤上班。鐘先生與員工交流得知,他們認為可以在游戲中得到放松和快樂,玩起來很難停下來。
“因游戲上癮而求醫已很常見,一兩個星期都會遇到一例。”張杏蓮介紹,曾接診過一名18歲的青少年,爸爸掛了兩次號來看醫生,稱小孩經常獨自在房間玩游戲,不出門,不愿交流,連吃飯都要父母將飯放在房門口,這樣的情況已持續兩三年,懷疑兒子患了“孤獨癥”。孤獨癥往往在讀幼兒園時癥狀就比較明顯。在接觸該青少年本人后,張杏蓮發現他從初中便開始玩游戲了。當時他在人際交往、學習上遇到困難,情緒不好,而家人未予以關注,自己也不積極面對,花在游戲上的時間精力也就越來越多,最終達到日夜不分的程度。但目前國內診斷系統并沒有“游戲上癮”的診斷標準,所以只是以“行為偏異”來診斷。
張杏蓮提醒,治療方法因人而異,但如果這種行為問題已經導致自己很痛苦,甚至導致社會功能的受損,建議一定要加入心理治療。對于未成年的小孩,家長要加以關注,了解小孩是否遇到學習、人際交往的困難,建議其多參加體育活動、人際交往,并加以積極引導。
成年人則需做好自我調節,主動參加文體活動,加強與家人的溝通互動等。如果仍無法控制游戲上癮,建議尋求心理醫生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