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摘 要: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應該認真分析學生的自卑心理,從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一般認為,自卑心理表現(xiàn)分為:環(huán)境型自卑、期望過高型自卑、能力欠缺型自卑、性格內向型自卑。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以家庭影響最大。而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是轉化自卑心理的主要對策,可以從四點入手:開展課外活動,重塑心理健康;培養(yǎng)學生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能力;加強學生自我悅納建設;超越自我,健康成長。
關鍵詞:自卑心理;表現(xiàn);成因;轉化對策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fā)現(xiàn)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1]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應該認真分析學生的自卑心理,從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教育轉化工作,應成為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即克服自卑,超越自我。
一 自卑心理的幾種表現(xiàn)
(一)環(huán)境型自卑
自卑的形成有一個過程,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些學生本身極少有自卑心理,但是由于外界起了變化,譬如說家中收入減少,父母離異,同學的嘲笑等,就會變得自卑起來。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周祥,初一時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人也格外樂觀開朗,和同學相處融洽。可是到了初二時,由于他父親患肝癌去世,家中的一切經濟來源消失,而且回家還要忍受后母的毒打和辱罵,整個人變得萎靡不振,連走路都畏畏縮縮,膽戰(zhàn)心驚。他將自己和外界隔絕開來,把所有的痛苦都隱藏在內心深處,認為自己的境況已無可救藥。
(二)期望過高型自卑
這類學生自卑來自于過高的期望值。有些學生把自己的目標定得很高,但是自身又不太努力,定完目標后,不付諸于實際行動,或者努力三四天后又懈怠了。但是面臨檢測看到明顯低于自己期望值的分數(shù),和周圍同學的對比,瞬間覺得情難自禁,陷入自卑,無以復加。由于自卑帶來的緊張和恐懼,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習過程中正常的思考,常常形成猶豫不決的處事態(tài)度,從而形成循環(huán)往復的惡性態(tài)勢。
(三)能力欠缺型自卑
這類學生的自卑來源于能力欠缺型。由于童年時期的陰影,再加上家里無人看管和輔導,汲取知識的速度比常人差,上課聽不懂,下課又因為不合群,不敢去問老師和同學,作業(yè)越來越不會做。長此以往,極易產生失望乃至絕望的情緒,常常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變得焦躁和不安,看到老師就害怕,看到作業(yè)就想逃避,看到考試就哆嗦,陷入自卑的泥淖。
(四)性格內向型自卑
這類學生的自卑具有先天易感自卑氣質,性格孤僻內向,消極看待問題,遇事慌張,認知上存在較大缺陷。一些學生可能長得矮小,容貌一般,身體缺陷等原因,有意無意地將自己與外界隔絕,不與人交往,沉浸在個人的內心世界里,遇到困難消極面對,選擇逃避,而且長此以往,可能會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暗示,我不如別人,我天生差,我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從而影響今后的人生發(fā)展。
二 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真是眾說紛紜,筆者認為,自卑心理產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其實應歸結于社會、家庭、學校三個方面的綜合影響。其中,以家庭影響最大。
(一)根據(jù)調查分析,不當家庭教育分為三類:
過分保護型的家庭對子女的溺愛,結果使子女失去了正常的、積極的自由發(fā)展的個性,其個性心理特征中懦弱和依賴他人的成分比較多,這種個性心理特征熄滅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欲望,處處需要別人的指點和幫助,智力發(fā)展也就相應受到限制;過分干涉型的家庭教育實質是限制孩子的思想言行,其結果使孩子缺乏思維和批判性,遇事無主張,做事無主意;嚴厲懲罰型的家庭雖然并不普遍,但確實存在,這必然導致孩子性格的壓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的能力,這種個性心理特征也影響了孩子健康人格的發(fā)展。
(二)家庭結構是否完整對學生也有影響。
有些學生落伍是因為家庭主要成員的缺失(死亡或離異)或家庭不和,還有的因為不在父母身邊生活,缺乏正確的督導和教育。父母的思想意識影響著子女,有些學生思想品德不良直接源于父母思想意識的不健康,甚至也可能使孩子像他們家長一樣,成為“粗暴、冷酷、沒有教養(yǎng)”的人。
(三)家庭物質條件對子女也有影響。
物質條件差,如住房擁擠、沒有地方用來做功課,或物質條件優(yōu)越,使子女產生物質上的優(yōu)越感,沉溺于享樂,不思學習。所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使初中生的個性心理發(fā)育出現(xiàn)障礙,與學校教育不相協(xié)調,難以產生正面教育的合力。家庭條件差的學生,衣著蹩腳,發(fā)型土氣,食物粗鄙,目光躲閃,害怕和其他學生發(fā)生正面接觸,看上去木訥呆滯,挺不起內心的脊梁去學習和生活。
三 轉化自卑心理的主要對策:克服自卑,超越自我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筆者認為,有時自卑感并不是一件壞事,它可以讓人產生逐步改掉缺點,克服自卑、追求卓越和完美的愿望,并為之而積極努力的行動,變得自信、樂觀、開朗、充滿激情。
(一)開展課外活動,重塑心理健康
課外活動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活躍的活動本身的開展和參與就有改善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譬如說無線電測向,海豹航模社團,校園足球,五禽戲,羽毛球,烽火合唱團,心舞社團,數(shù)字油畫,書香油畫,朗誦,無人機,木工雕刻,團體沙盤游戲等等,使他們迅速融入集體,調劑人際關系,在正常交往中正確對待自己,不能將全部責任推給他人,也不能一味苛責自己,同時教給學生交往技巧,既正確對待自己,也善于理解他人,增強集體觀念,完善自我,還可以建立良好的校園、班級心理文化環(huán)境,可以通過建設內部微觀環(huán)境來發(fā)揮正面功能。
(二)培養(yǎng)學生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能力
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情緒常處在不穩(wěn)定之中。他們常常感情用事,情緒大起大落,這對學生的心智發(fā)展十分不利。因此老師要幫助指導學生自我調節(jié)情緒,要幫助學生分析自我,控制自我,在實際工作中要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幫助他們出點子找辦法。筆者從事語文教學,在批閱學生周記中,常常發(fā)現(xiàn)他們吐露的心曲,反映了他們的情緒障礙和情緒異常,我抓住挈機用評語的形式進行書面交流,或者當面傾談,讓他們盡情宣泄,從而找到正確的認識和有效的方法,做這項工作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yè)心,要仔細觀察身邊的學生,找出他們情緒波動的脈搏,與他們建立朋友般的感情,他們才能向你敞開心扉,袒露自己,才能信任你,這樣工作才能有效地進行。
(三)加強學生自我悅納建設
自卑主要源于對自我的否定和低估,因此,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是克服自卑的重要途徑。班隊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時機,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從中來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培養(yǎng)自己的自信心、自尊心和獨立性,在解決問題中認識班集體智慧的強大,尤其對一些有心理障礙的同學更能從中體會集體的溫暖,在師生融洽的氣氛中,排除心理障礙,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鼓勵學生努力開拓生活范圍,增加生活閱歷,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社交活動,這樣會有助于找到正確的參照系來了解自己。
(四)超越自我,健康成長
自我超越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是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滿足。自我超越源于自卑的積極補償,個體通過正確地認識到自卑所在,來采取積極的處理方式,消除個體以前所適應的情緒,從而實現(xiàn)自我超越。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內在的心理狀態(tài),情緒高昂效果會增倍,情緒被動低落效果則是微乎其微。
參考文獻:
[1](奧)A·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黃光國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