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機械基礎是一門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基礎課程,要把這一門課上好,達到高效課堂之標準,是需要一線教師狠下功夫的。本文筆者站在教師的角度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師生教學情感的建立、倡導學生合作學習這四個方面入手介紹了自己的教學改革探索經驗。
關鍵詞:機械基礎;高效課堂;教學
一、高瞻遠矚、結合技能實踐需求,精心設計教學
機械基礎這門學科概念比較多、公式比較多、圖表比較多,內容抽象,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職校生來說學習難度比較大。如果只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僅僅是照本宣科,很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備課時,我們首先備學生,充分了解他們已經學習的課程及即將參與的實踐學習項目,然后在對新授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時,將新授內容與所掌握的學生基礎相結合,以理論的實際應用為導向,以案例教學為中心,教師先從主觀上讓課堂對學生具有吸引力。
如在設計軸承這一節時,雖然軸承裝置設計這部分內容在教學中不是重點,但這部分內容卻是生產一線技術人員直接接觸最為廣泛的實際問題。教師可以適時地將這章內容進行重新整合,重點講解軸承的安裝、配合、緊固、調節、潤滑、密封等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問題,并輔以工程實例,如ca614oa車床主軸支撐的實例,使學生重點掌握軸承的組合結構、軸承的調整以及軸承的精度對機床主軸傳動的影響。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學生們對與軸承相關的理論知識有了立體直觀的認知,還讓他們在掌握了軸承的應用技術的同時深刻認識到軸承在工程實際中的重要地位。
二、獨具匠心,巧用采用多種手段,加強直觀教學
有好的教學設計作基礎,還得需要豐富的教學方法做后盾。課堂教學要高效,教學方法就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實踐教學中,筆者常使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作為補充:
(1)運用自制教具的方法進行教學。在機械基礎教學中,接觸最多的是機構。應用模型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的興趣。但是在很多時候現有的教學模型并不能完全滿足課程的需求,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地輔以自制的教具。比如,在講解漸開線的畫法時,教材定義:在某平面上,沿著一個固定的圓作純滾動,此動直線上任意一點k 的運動軌跡ck 稱為該圓的漸開線。我們就可以利用膠帶紙、棉線、粉筆來制作教具。將膠帶紙這類圓形的實物作為漸開線的基圓,用一根棉線作為動直線,把粉筆固定在棉線上就可以很快地畫出漸開線。這樣的教具也可作為學生的學具,學生也可親自制作并實踐,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有了親身的體會,對這一定義更容易理解接受。
(2)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主教學。在講授機械基礎這門課時,對于理論概念較多、較散的章節,我們可以將知識點整理成課件形式,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而且通過課件中的目錄結構、超鏈接指向,可以幫助學生更系統地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而對于機械傳動這一章節的內容,動畫、視頻的使用,更能加深學生對該機構運動特點的理解。例如,鉸鏈四桿機構、凸輪機構、鏈傳動和齒輪傳動等。這些機構通過動畫演示,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機構特性的理解,產生豐富的聯想,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實踐教學法。機械基礎與學生的技能操作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鋼的熱處理這一節,也許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教學或是動畫效果讓學生們有直觀的印象,但是,百聞不如一見,實地教學給學生們帶來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激,更能深切地體會到理論知識的學習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將理論學習視為“必須”,避免產生“重實踐而輕理論”的認識偏差。
三、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雙邊互動
課堂教學要實現高效,光靠教師一個人的精彩是不夠的,學生才是我們的主體,是我們的主角。作為教師我們不可以挑學生,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我們的學生愛上學習,并且會學習。教育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要實現高效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就要建立良好的、親密要使用計算機作為輔助的、和諧的合作關系。要形成這樣一種關系,教師就應該做到:平時注意在生活細節中關心學生、用幽默的性格吸引學生、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用心上好每一節課。若能做到這幾點,教師與學生就能在課堂上達到某種默契,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與理想的教學效果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證。
四、科學分組、倡導合作學習,創設積極學習大環境
如果說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保障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合作,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那么合作學習就是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也可以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得以拓展與延伸。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除了注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的有效實施,也應注重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合作中進步,在競爭中成長。
【作者簡介:趙向東(1965.06.02)男,漢族,山東莒縣人,日照市技師學院 機械技術系 ,高級講師,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