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于慧芳 鄒格
隨著經濟社會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演化,標準化在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提質增效、服務外交貿易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支撐和推動國家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產業創新和管理創新,加快促進技術專利化、標準產業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標準評價是評估企業標準實施效益的重要依據,對標準的制定、完善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促進企業發展、提高企業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為保證“三集五大”體系建設順利推進和規范運轉,更好的支撐電網公司“大規劃”業務,推進國網公司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戰略目標,電網公司科技部、發展策劃部聯合制定了《國家電網公司技術標準體系表》,并在此框架上,形成了《國家電網公司“大規劃”技術標準子體系表》。
我國電網規劃設計技術標準繁多,但是都存在重視標準制定,輕視標準評價的問題,這導致很多標準實施情況特別不理想,部分標準制定后無人遵守,缺乏對于標準的總結、修改和管理,這導致了標準制定的形式化問題嚴重。
通過開展對規劃設計技術標準實施效益評價,不僅可以發現標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分析錯誤經驗,還可以為今后的標準制定指明方向,另外有助于電網公司在標準研究層面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向用戶提供全面完善的能源服務,確保裝備、管理、服務的統一;利于公司確保在電力行業頂層布局,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
對技術標準體系的評價是建立在技術標準評價的基礎之上,國內對標準化的經濟效益問題亦開展了大量工作。1983~1984年,國家標準化研究院主持制定了3個有關標準化經濟效果的評價、論證、計算標準,即GB3533.1-1983《標準化經濟效果的評價原則和計算方法》、GB3533.2-1984《標準化經濟效果的論證方法》和GB3533.3-1984《評價和計算標準化經濟效果數據資料的收集和處理方法》,并在2009年對標準進行了完善和細化。
2017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重新修改發布了GB/T3533.1-2017《標準化效益評價第1部分:經濟效益評價通則》,在經濟效益的基礎上考慮到了標準的社會效益,同時發布了GB/T3533.2-2017《標準化效益評價第2部分:社會效益評價通則》用于計算標準的社會效益,這些標準將于2017年12月1日正式實施并代替之前的現行標準。
電力行業的標準錯綜復雜,對于標準實施所產生的效益的研究對電力行業的發展起支撐作用,標準評價是標準化工作的重要環節,應貫穿標準的立項、形成、使用等全過程,是標準質量監督保障的基礎。其他行業例如水利,林業,海洋[1],軍事裝備[2],農業[3],工程建設等都已經對標準體系化實施效益了評價,甚至形成了行業標準效益評價的標準。
海洋行業建立了考慮了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技術因素的指標體系,并且利用綜合評價的方法對指標體系進行評價;農業方面以經濟效益為主要指標,基于比較分析法建立評價模型,計算單項標準的經濟效益貢獻度;工程建設行業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建立可計算均衡模型,計算工程建設標準化的經濟效益;軍用裝備行業評價標準的技術、軍事、社會、經濟效益,其中經濟效益是通過參考QJ1668《航天標準化經濟效果的評價和計算》和GB/T3533.1-2009《標準化經濟效果評價第1部分:原則和計算方法》中提供的方法。其他效益按照綜合評價的方法進行評價。但是電力行業的標準體系效益的評估尚屬空白。
電網規劃設計技術標準體系是電力建設發展的重要支撐。基于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組織并上報給國家能源局的《電力規劃設計標準體系項目表》(2016版),包括在制定和待制定的規范標準目前已經超過500項,說明我國在對于制定相關規范所作的努力。但對于眾多電力規劃設計的標準體系規范,如何評價其有效性和實施效益,相關研究和文獻缺極為匱乏。
自20世紀70年代起,國際標準實踐聯合會成立了世界首個標準化評價研究小組,并在不久之后發表了《公司標準化經濟效果計算方法》手冊。在之后的40年里,各國在此研究基礎上不斷拓展,在標準評價領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2005年英國學者首先提出了基于標準數量貢獻法的評價方法[4],通過建立標準實施與勞動力增長之間的關系模型,結合勞動力增長數據,評價工業標準對于勞動力增長的貢獻度。2006年德國學者將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引入標準實施效益評價中[6],通過計算標準產生的生產力,對德國、瑞士等國的標準實施效益進行了評價。2007年日本標準研究會在標準實施效益評價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5],通過研究標準實施而獲得的知識產權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來評價標準實施效益。
規劃設計技術標準實施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應遵循科學性、可行性、全面性、重點性、層次性、獨立性、靜態性和動態性。根據這些選擇原則,本文將指標體系分為5個準則層,25個一級指標,57個二級指標。
第一個準則層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是規劃設計標準實施的主要目標,由五個方面體現。一是保證經濟發展,即全社會用電量;二是保證負荷發展需求,即全社會最高負荷;三是促進清潔能源發展,即清潔能源并網容量占比;四是區域協調發展,包括配網區域互聯支援能力和跨區域輸送電量;五是城鄉協調發展,包括減少無電人口,提高城網供電可靠性,促進農網建設規模增長和農網改造程度。
第二個準則層為規劃設計質量。規劃設計質量合格是規劃設計技術標準的基本,由四個方面體現:一是規劃層面,包括規劃編制優良率、規劃項目精準度和項目核準率;二是設計層面,包括“兩型三新一化”應用率、“三通一標”應用率、機械化施工“三跨”;三是建設層面,多指工程周期縮短時間。
第三個準則層為電網質量提升水平。共分為四個部分:一是電能質量,包括電壓合格率、頻率合格率;二是供電可靠性,包括主變N-1通過率、線路N-1通過率、城網供電可靠率、農網供電可靠率和10千伏配電線路聯絡率;三是供電能力,包括全電壓等級變電容載比和10千伏線路平均供電半徑;四是智能化水平,包括配電自動化覆蓋率和變電設備。
第四個準則層為電網安全提升水平。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避免安全事故,包括一級事故次數、二級事故次數、三級事故次數、四級事故次數和五級事故次數;二是提高設備可靠性即設備故障率;三是保證人身安全,即發生人身安全事故次數。
第五個準則層為電網效率效益(經濟、高效)。分為五個部分:一是規劃設計方案優化降低電網投資,包括規劃期電網投資、可研批復總投資、初設批復總投資和竣工決算;二是電網投資效益,包括單位投資增供負荷、單位投資增供電量;三是設計方案優化降低工程造價,包括全電壓等級單位長度線路造價、全電壓等級單位變電容量造價;四是降低供電成本,特指綜合線損率;五是設備利用效率,包括35千伏以上全電壓等級變電平均負載率和10千伏以上全電壓等級線路平均負載率。
第六個準則層為綠色環保效益。共五個部分:一是分布式能源利用,包括清潔能源發電量及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和電能中斷用能占比;二是節能,指低損耗設備利用率;三是減排,包括變電站、線路設施自身CO2減排量,變電站、線路設施自身SO2減排量,變電站、線路設施自身煙塵減排量,用戶CO2減排量,用戶SO2減排量和用戶煙塵減排量;四是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包括土地資源節省面積和耕地占用面積節約;五是配變采用低損耗節能設備,包括10千伏高損耗配變容量。